食品安全关联农业生产与食品制造两大产业,其中食源性食品安全是世界各国重点攻关、抢占前沿高地的大健康关键领域,也是民生、民安、民康的重要基础保障。目前,我国在食源性生物危害防控研究领域尚缺乏全面系统的高水平实验室、缺乏专门的食源性生物危害防控领域理论与关键核心技术研究的机构,在应对突发食品安全事件和回应食品安全谣言等国家重大需求方面的有效技术支撑能力相对较弱。"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在食品安全和人兽共患病领域研究的发展。"日前,全国政协委员、扬州大学副校长龚卫娟表示,进一步防范食源性食品安全风险势在必行。
当前我国出现了很多新型食品,如中央厨房的预制食品、自包装餐食、自加热食品、生物合成食品、3D打印食品、基因编辑食品等;也出现了很多新的食品流通方式如社区直销、农场直销等。
"新型食品中的未知危害物的识别鉴定、新型风险因子在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或点对点直销过程中的形成和累积机理、传播扩散机制以及人群健康风险,新发流行的人兽共患病原的生物学特性、跨种传播和复制机制、遗传演化和变异趋向、致病性及免疫毒性、食品安全风险及病原溯源等问题亟待破解。"龚卫娟指出,我国食品安全的科技技术和标准多数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尚缺乏独立自主研发的检测设备或快速检测产品。目前安全检测过度依赖国外昂贵的大型检测仪器装备以及进口快速检测试剂盒;形成的残留限量标准等也较多地借鉴了国外欧美发达国家残留限量标准。
为此,龚卫娟建议,建立重点实验室等相关科技创新平台。整合相关研究单位建立重点实验室,针对新时期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食品安全生物危害因子,开展基础理论和应用关键技术研究。重点攻克制约食源性生物危害快速识别、风险评估和防控关键"卡脖子"技术、装备或产品,建立适合我国食品生产和消费特点的从产地到餐桌的食品全产业链安全体系和相关标准,建设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食源性生物危害防控领域研究的创新平台。
**加快推进食品中食源性生物危害因子识别和形成机制相关研究。**针对新型食品中危害风险因子识别和生产过程中的形成机制、在新的流通方式中的传播扩散和累积机制及其对人群健康的风险评估。通过全营养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对食品开展全组分分析,构建食品内生食品安全风险因子和特色功能组分基础数据库。解析食品内生风险因子和特色功能组分吸收与转化规律,研究农产品储运加工过程营养组分高效利用、稳态保持、靶向递送机理,创建营养型农产品生产与食品健康加工关键技术。
**加快推进食源性生物危害的风险评估和早期预警体系研究。**开展流行病学和病原生态学研究,揭示其遗传变异特征和流行规律,建立流行趋势预测模型,开展疾病监测和预警预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原微生物检测、监测技术与标准体系,完善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原微生物追溯技术及其网络体系。开展食品安全风险因子污染对人群健康影响的风险估计、敏感性分析;构建适合我国本国特色的食品消费的安全风险评估技术指标和风险评估预测预警体系。
**加快推进食源性生物危害防控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研发适用于我国基层食品安全监管的快速精准高效智能检测技术及装备,研制各类新型基因工程疫苗、抗微生物药物及其高效递送系统。开展动植物重大病虫害绿色种养殖新技术及防控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开展全产业链条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系统分析污染物、内生风险因子及动物源性人兽共患病原在各个环节的危害识别、危害性描述,以及疾病的暴露评估和控制的风险特征描述,建立从产地到餐桌的食品标准化分析技术及其控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