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编辑人: 舍溪插画

calendar2025-07-22

message1

visits368

18年下中学综合素质真题卷

一、单选题

1、李老师坚持写“作业札记”,其中记录了学生做作业过程中的一些有趣的、特殊的现象,并据此分析,学生在完成作业中的心理变化,然后再将自己的判断结果作为设计、布置、批改和反馈作业的重要依据。从学生观的角度分析,该教师的做法( )。

A 注重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B 发挥了教学的专业自主性

C 注重了学生发展的主体性

D 提升了布置作业的有效性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具体体现在:(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题目中,李老师根据学生在“作业札记”中的现象来分析学生的心理变化,并以此作为设计、布置、批改和反馈作业的主要依据,体现出李老师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综上所述,C项正确。

A项,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是指不同个体之间的身心发展存在着速度和水平的不同。因此,教师需要因材施教。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B、D项,题目中并未体现,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

2、关于图1反映的情形,正确的说法是( )。​​​​​​​​​​​​​​

A 忽视了学生的智力发展

B 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C 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D 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和整体发展,要求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并重,扭转那种只重视智育,轻视德育、体育和美育;在智育中又只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倾向。图片中,一方面,优秀学生在做报告,其他人在帮他打伞、递毛巾,还有很多人为其鼓掌,而另一方面,却看到该生的心理测验不合格,这说明该生在其他很多方面的发展存在不足,而所在学校单纯地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综上所述,B项正确。

A、C、D项,图片中并没有体现学生的智力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具体情况,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3、桂老师专门找朱松谈话,告诉他:“你这段时间虽然学习效果不太好,但比以前刻苦多了。只要你改进学习方法,会有明显进步的。”桂老师的做法( )。

A 有利于激发朱松的学习动力

B 不利于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C 有利于激发朱松的合作意识

D 不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要求教师要实现角色和行为的转变。在教师角色转变方面,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教师行为转变方面,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教师应尊重、赞赏学生;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教师应帮助、引导学生。题目中,桂老师与朱松的谈话体现了其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有利于激发朱松的学习动力。综上所述,A项正确。

B项,桂老师虽然提到了朱松目前的学习效果不好,但对他的学习态度进行了肯定,并对他的未来寄予了希望,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自尊心。说法错误,故排除。

C、D项,题目中并未涉及合作意识和个性发展,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4、青年教师王老师为提高教学水平,从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乃至教学语言都严格认真模仿特级教师李老师的做法,但教学效果仍然不佳。导致王老师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不包括( )。

A 王老师缺乏反思意识

B 王老师忽视学生的差异性

C 王老师缺乏教学创新

D 王老师缺乏诚恳学习态度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有:①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②勤于反思,成为反思的实践者;③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④重视沟通,加强交往与合作能力;⑤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题目中,青年教师王老师从课堂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乃至教学语言都严格认真模仿特级教师李老师的做法,体现出了其良好的学习态度,因此这并不是其教学效果不好的原因。综上所述,D项并不是导致王老师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故当选。

A项,王老师一味模仿特级教师李老师的做法,却不能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及时有效地反思,属于导致其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故排除。

B项,王老师为提高教学水平,只关注自己的教学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语言等方面,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属于导致其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故排除。

C项,王老师对于特级教师李老师的教学行为只是认真模仿,并没有考虑到是否适合自己,也没有进行必要的创新,属于导致其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故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5、某中学非法招生共获利80多万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可以对该校采取的措施是( )。

A 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追究民事责任

B 责令其退回所招学生并退还所收费用

C 对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罚款

D 没收其非法所得的财物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七十六条规定,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招收学生的,由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部门责令退回招收的学生,退还所收费用。综上所述,B项正确。

A、C、D项,均不符合法律相关规定,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6、某中学规定,教师因休产假不能工作的,其工资由学校扣除,用作其他代课教师的代课费用。该学校的做法( )。

A 不合法,侵犯了教师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的权利

B 不合法,代课教师的工资应由学校自筹经费予以保障

C 合法,学校有对教师实施奖励或处分的权利

D 合法,学校享有按照章程进行自主管理的权利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师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七条对教师的权利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教师具有教育教学权、学术研究权、管理学生权、获取报酬权、民主管理权、进修培训权。其中,获取报酬权是指教师享有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的权利,这是教师的基本物质保障权利。题目中,某中学扣除休产假教师的工资,用作代课教师的代课费用,侵犯了休产假教师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的权利,是不合法的。综上所述,A项正确。

B项,代课教师的工资的确应由学校自筹经费予以保障,但该中学错误的原因在于侵犯了休产假教师的获取报酬权。说法错误,故排除。

C、D项,学校扣除休产假工资的做法是不合法的。说法错误,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7、某足球学校是专门招收适龄儿童、少年进行足球专门训练的学校。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对该学校自行对适龄儿童、少年实施义务教育具有审批权的主体是( )。

A 市级人民政府

B 市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C 县级人民政府

D 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四条第二款规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批准招收适龄儿童、少年进行文艺、体育等专业训练的社会组织,应当保证所招收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应当经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综上所述,D项正确。

A、B、C项,均不符合法律相关规定,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8、为防止学生受到网络伤害,班主任李老师要求班上所有学生将手机上交接受检查,以便及时了解情况。李老师的这种做法( )。

A 合法,班主任对学生有管教权

B 合法,班主任对学生有监护权

C 不合法,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

D 不合法,侵犯了学生的财产权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的权利。隐私权一般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对自己的个人秘密和个人私生活进行支配并排除他人干涉的权利。隐私权与生俱来,是一种典型的私权,学生同样依法享有维护自身的合法隐私权,不能因为学生缺乏某种权利意识,成人就有剥夺学生此项权利的理由。题目中,班主任李老师的做法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是不合法的。综上所述,C项正确。

A、B项,班主任的做法不合法,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说法错误,故排除。

D项,班主任让学生上交手机是为了检查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而不是要将手机没收。说法错误,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

9、人民法院依法对14岁的赵某涉嫌违法犯罪案件进行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于这一类型的案件( )。

A 一律不公开审理

B 一般不公开审理

C 经人民政府批准可公开审理

D 经检查机关批准可公开审理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对于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综上所述,A项正确。

B、C、D项,均不符合法律相关规定,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10、在李老师的课上,中学生顾某起立回答问题时,后排的陈某悄悄将顾某的桌椅移开,导致顾某坐下时重重地摔倒在地。后经医院检查发现其尾椎骨裂,需要长期治疗。在这起事故中,应依法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是( )。

A 陈某

B 李老师

C 陈某和学校

D 陈某和李老师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九条第十款规定,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负有组织、管理未成年学生的职责期间,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但未进行必要的管理、告诫或者制止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另外,陈某是顾某受伤的直接致害人,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故此事故中,需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是陈某和学校。综上所述,C项正确。

A、B、D项,均不符合法律相关规定,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

11、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管理人员应当实行( )。

A 教学辅助人员职务制度

B 管理职员制度

C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

D 教育职员制度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管理人员,实行教育职员制度。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的教学辅助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综上所述,D项正确。

A、B、C项,均不符合法律相关规定,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是( )。

A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

B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委员会

C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D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百三十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综上所述,A项正确。

B、C、D项,均不符合法律相关规定,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13、一直受学生喜欢的韩老师每次板书后,都习惯性地将剩余粉笔头“潇洒地”投向教室后面的垃圾桶,只要一投中就会引起学生啧啧称赞。此举被很多学生模仿,现已成为学生课后常玩的一个游戏——“旋风粉笔”。这表明韩老师要注重( )。

A 加强职业归属感

B 道德心理优化

C 增强职业安全感

D 道德行为内化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职业道德意识修养;二是职业道德行为修养。内化是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自己的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集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题目中,韩老师扔粉笔头的行为被很多学生效仿,并成为学生课后常玩的游戏,给学生做了错误的行为示范,说明韩老师要注重道德行为的内化,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综上所述,D项正确。

A项,职业归属感是指个体与所属群体间的一种内在联系,是某一个体对特殊群体及其从属关系的划定、认同、和维系。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B项,题目中主要体现的是韩老师行为方面的问题,并未涉及其道德心理的问题,故排除。

C项,职业安全感是指一个人在职业中获得的信心、安全和自由的感觉,特别是满足一个人现在或将来各种需要的感觉。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14、初三(1)班的李凡学习成绩一直不佳,班主任召开家长会时说:“我们班有几个像李凡这样的孩子,考试成绩一直落在全班后面,他们今后的发展很令人担忧啊!”这位班主任的做法( )。

A 不恰当,应私下提醒家长做好心理准备

B 不恰当,应综合评价之后再与家长沟通

C 恰当,能帮助家长正确预期孩子的发展

D 恰当,能帮助李凡等学生准确定位自己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师人际行为规范。教师与家长间的交往要做到:尊重家长,理解家长;经常家访,互通情况;密切配合,教育学生。题目中,班主任在家长会上对于李凡等同学的评价以成绩为唯一标准,没有做到对学生进行公正和全面的评价,并且与家长的沟通也没有讲究方式方法,因此是不恰当的。综上所述,B项正确。

A项,班主任对于学生的评价是不准确的,应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后再与家长沟通。说法错误,故排除。

C、D项,班主任的行为是不恰当的。说法错误,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15、高二(1)班的历史课上,杨老师与张军发生了语言冲突,双方争执不下,杨老师便把张军拉到班主任的办公室。班主任应该( )。

A 请政教处老师处理

B 问清缘由再行处理

C 先让张军道歉再了解缘由

D 建议他们相互道歉握手言和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关爱学生要求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题目中,杨老师与张军发生言语冲突后,将张军拉到班主任的办公室。此时,班主任应了解冲突背后的原因之后再对此事进行妥善处理。综上所述,B项正确。

A、C、D项,班主任的做法均不恰当,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16、上课时,程老师发现后排的一名学生在偷吃零食。刚开始程老师没有理会,但这名学生吃了很长时间也没停下,程老师忍无可忍,便快速走到这名学生跟前,把零食扔到窗外。程老师的做法( )。

A 恰当,体现教师的严格要求

B 恰当,符合学校的管理规定

C 不恰当,不应简单粗暴处理问题

D 不恰当,不应干预学生的个人行为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师人际行为规范。教师与学生间的交往要做到: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和情感;严格要求,耐心教导,循循善诱,不偏不袒;客观、公正地对待和评价每名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不体罚和变相体罚;不以师生关系谋取私利。题目中,程老师面对学生偷吃零食的行为,直接将零食扔出窗外,处理方式过于简单粗暴,没有做到循循善诱。综上所述,C项正确。

A、B项,程老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采取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显然是不恰当的。说法错误,故排除。

D项,教师有对学生课堂行为进行管理的权利,但要注意管理的方式方法。说法错误,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

17、豆腐原产于中国,以它为原材料的菜肴,做法多种多样。“文思豆腐”是将柔软脆弱的豆腐切成毛发粗细制作而成,以刀工见长。下列菜系中,擅长制作“文思豆腐”的是( )。

A 鲁菜

B 苏菜

C 粤菜

D 徽菜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常识。文思豆腐是一道有着悠久历史的江苏传统名菜,起源于扬州和淮安,属于淮扬菜、苏菜系。它选料极严,刀工精细,软嫩清醇,入口即化,同时具有调理营养不良、补虚养身等功效,是老人、儿童选择的上好菜谱。综上所述,B项正确。

A、C、D项,均不是“文思豆腐”所属的菜系,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18、望远镜的发明推动了近代天文学的发展。1609年,伽利略亲手制造和改进了望远镜,并用来巡视天空,他的国籍是( )。

A 法国

B 英国

C 意大利

D 奥地利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外国著名科学家及科学成就。伽利略是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及哲学家,科学革命中的先驱。1609年8月21日,伽利略展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按照科学原理制造出来的望远镜。伽利略被誉为“现代观测天文学之父”“现代物理学之父”“科学之父”及“现代科学之父”。综上所述,C项正确。

A、B、D项,均不是伽利略的国籍,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

19、二战结束后,在亚洲和欧洲分别对主要战犯进行了审判。亚洲审判史称“东京审判”,欧洲审判被称为( )。

A “伦敦审判”

B “柏林审判”

C “纽伦堡审判”

D “波茨坦审判”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世界史上的重大事件。二战结束后,在亚洲和欧洲分别对主要战犯进行了审判。其中,东京审判是指1946年5月3日至1948年11月12日,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日本东京对二战中日本首要甲级战犯的国际大审判。欧洲国际军事法庭的审判主要在德国纽伦堡进行,故称为纽伦堡审判。综上所述,C项正确。

A、B、D项,均为无关干扰选项,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

20、战国时期,诸侯间的兼并战争愈演愈烈,产生了多种外交、军事策略。下列人物中主张“远交近攻”策略的是( )。

A 孙膑

B 苏秦

C 张仪

D 范睢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史上的重大事件。“远交近攻”是兵法“三十六计”的第二十三计,是战国时范雎为秦国采用的一种外交策略。公元前266年,秦昭王任用范睢为相,并积极推行范睢的“远交近攻”策略。该策略先把斗争的重点放在离秦国较近的韩、赵、魏三国,而暂时对较远的齐、楚置之不顾。这不仅巩固了秦国已攻取的土地,也破坏了东方诸侯国的“合纵联盟”,加快了秦国统一的步伐。综上所述,D项正确。

A项,孙膑,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他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于《孙膑兵法》。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B项,苏秦,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主张“合纵”的外交策略,并成功游说各个诸侯,六国达成合纵联盟,团结一致抵抗秦国。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C项,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首创“连横”的外交策略。秦惠王封张仪为相,后来张仪出使游说各诸侯国,以“横”破“纵”,使各国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21、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反映气候、物候的变化,用以指导农事。下列节气中,白昼最长的是( )。

A 春分

B 夏至

C 秋分

D 冬至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农历中的二十四节气,反映气候、物候的变化,用以指导农事。其中,夏至节气在每年的公历6月21日前后。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到全年最长。综上所述,B项正确。

A项,春分,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在每年的公历3月20日前后。春分这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节相反、昼夜等长。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C项,秋分,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在每年的公历9月22日前后。秋分这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这一天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全球无极昼极夜现象。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D项,冬至,与夏至相对。在每年的公历12月22日左右。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到最短。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22、1972年,考古学家在发掘一座汉墓时发现一具女尸,不仅千年不腐,而且各部位和内脏器官的外形相当完整,各组织细微结构保存较好,为世界所罕见。该墓葬的名称是( )。

A 满城汉墓

B 狮子山汉墓

C 西汉南越王墓

D 马王堆汉墓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国史上的重大事件。1972年至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长沙市区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乡先后挖掘出土3座西汉时期墓葬,即马王堆汉墓。经考察,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其中,1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据考证为利苍的妻子辛追的尸体,时逾2100多年,女尸各部位和内脏器官的外形相当完整,各组织细微结构保存较好,部分关节可活动,这是世界尸体保存记录上的奇迹,为世界所罕见。综上所述,D项正确。

A项,满城汉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之墓。满城汉墓的发掘,为研究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件科学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B项,狮子山汉墓是西汉早期分封在徐州的第三代楚王——刘戊的陵墓,其庞大的规模、恢宏的气势、奇特的建筑结构,无不令人叹为观止,在国内外引起了轰动。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C项,西汉南越王墓是西汉初年南越王国第二代王赵眜的陵墓。南越文王墓的出土,被誉为近代中国五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西汉南越王墓现已开辟为博物馆。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23、为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俄罗斯2015年推出了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新版。小说的作者是( )。

A 肖洛霍夫

B 瓦西里耶夫

C 法捷耶夫

D 帕斯捷尔纳克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外国文学。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根据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的同名小说改编。瓦西里耶夫是俄罗斯当代作家,前苏联国家奖与俄罗斯总统奖得主,他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后最早被介绍到国内的俄罗斯当代作家之一。《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讲述了在前苏联卫国战争期间,中尉瓦斯科夫带着五位女战士在森林中进行激烈、残酷的阻击战,并最终战胜数倍于己的纳粹侵略者的故事。综上所述,B项正确。

A项,肖洛霍夫是前苏联著名作家,是二十世纪前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1965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等。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C项,法捷耶夫是前苏联著名作家、无产阶级文学的主要倡导者和理论家。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毁灭》《青年近卫军》等。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D项,帕斯捷尔纳克是前苏联作家、诗人、翻译家。其代表作有诗集《云雾中的双子座星》《生活是我的姐妹》等。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24、图2的人像雕塑出自组雕《地狱之门》,原是法国雕塑奥家古斯特·罗丹为巴黎装饰艺术博物馆大门而作。此雕塑后来被放大三倍复制,成为独立作品。作品的通行名称是( )。​​​​​​​

A 诗人

B 守门人

C 瞭望

D 思想者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雕塑与建筑。《思想者》最初是为《地域之门》这件庞大的雕塑所作的构图小稿。《思想者》居于《地狱之门》的中间位置,题材取自但丁《神曲》的《地狱篇》。它塑造了一个强有力的劳动男子的形象。他神态庄严肃穆,似在审视着宇宙中的一切。因此,图片中的作品的通行名称为《思想者》。综上所述,D项正确。

A、B、C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25、对图3的解释,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 )。​​​​​​​​​​​​​​

A 在一定的试卷长度范围内,改变题量能够明显改变考试结果的信度

B 当试卷长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增加题量不会明显改变考试结果的信度

C 试卷题量少于80时,题量与信度正相关,题量越少考试的信度越低

D 当试卷长度达到某一极高的程度后,考试结果的信度也会达到极值1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信度与试卷长度的关系。结合图片可知,当试卷长度达到某一极高的程度后,考试结果的信度会趋于平稳并接近于1,但是达不到极值1。综上所述,D项说法错误,故当选。

A项,结合图片可知,当试卷长度在0~100时,可以明显看到信度在直线上升。表述正确,故排除。

B项,结合图片可知,当试卷长度在100~200时,可以明显看到信度趋于平稳。表述正确,故排除。

C项,结合图片可知,当试卷题量少于80时,题量上升,信度也上升。表述正确,故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D。

26、在Word中,要实现对文档中的文字进行“替换”,在默认设置下,首先选择的功能菜单是( )。

A “工具”

B “文件”

C “视图”

D “编辑”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Word文字处理。在Word中,要实现对文档中的文字进行“替换”,在默认设置下,首先需要选择“编辑”功能菜单中的“替换”命令,然后在对话框的“替换为”文本框中输入需要“替换”的内容,接着点击“替换”按钮,即可完成“替换”操作。综上所述,D项正确。

A、B、C项,均不包含“替换”命令,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27、在Excel工作表中,单元格区域B3:E5所包含的单元格的个数是( )。

A 11

B 12

C 13

D 14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Excel数据处理。在Excel中,单元格是组成工作表的最小单位,由行列交叉构成。每个单元格用它所在的列号加行号来命名。行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列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因此,单元格区域B3:E5所包含的单元格应为第3行到第5行和第2列到第5列交汇的所有单元格,也就是纵向包括4格,横向包括3格,在这个范围内的单元格个数是12个。综上所述,B项正确。

A、C、D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28、找规律填数字是一个很有趣的活动,特别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下列选项中,填入数列“11、55、187、583、( )、5335”空缺处的数字,正确的是( )。

A 1771

B 1772

C 1773

D 1774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数字推理能力。观察题目中原数列特点可以得出,11×3+22=55;55×3+22=187;187×3+22=583,后一个数字等于前一个数字乘以3再加上22。因此,下一个数字应为583×3+22=1771。用最后一个数字加以验证,1771×3+22=5335,符合规律。综上所述,A项正确。

B、C、D项,均不符合题目的数字推理规律,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29、下列表述与“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不属于同类判断的是( )。

A 团队重要,平台也很重要

B 品德看言行,知识看谈吐

C 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D 善人必勤俭,恶人必奢华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复合判断及其推理。复合判断是包含了其它判断的判断。复合判断主要包含联言判断、选言判断、假言判断和负判断几种形式。其中,联言判断是反映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情况都存在的复合判断。题目中,“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两句话之间是并列关系,属于联言判断。选项中,A、B、D三项均属于联言判断,与题目判断类型一致,故排除。

C项,“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属于充分条件的假言判断,与题目的判断类型不一致,故当选。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

二、材料分析题

       陈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总是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各自探索,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大家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就由陈老师讲解。一学期下来,很多学生觉得不但收获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

       当然,陈老师也会遇到一些“意外”情况,有的同学老是找不到学习方法,也不愿意发言,习惯当听众。王春就是这样的孩子,陈老师有一次点名让王春发言,王春站起来紧张得面红耳赤,陈老师示意王春坐下。课后,陈老师把王春带到办公室说:“你既然不愿意在班上公开讲,那我们就私下聊吧。现在只有我们两个人,你就补上你课堂上的发言吧!”在陈老师的多次鼓励下,王春慢慢克服了胆怯,也敢上台发言了。

       作为班主任,陈老师号召学生扩大阅读面,他给学生推荐了很多书目,包括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也包括科技史、通俗哲学读物、成功者的励志故事……他还经常组织学生交流阅读体会。一学期下来,学生的视野明显开阔了,知识面也明显拓宽了。

30、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陈老师的做法。

正确答案:

陈老师的教学行为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要求,是值得提倡的。

首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具有主体的需求和责权。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材料中,陈老师总是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再提出问题,然后围绕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只有在学生自己解决不了问题时,陈老师才仔细讲解。这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使学生收获了知识,也增强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材料中,陈老师在课堂上通过独特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收获知识,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王春同学克服胆怯,战胜自己;课后也会推荐各类书籍,并组织学生交流阅读体会,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促进他们的进一步发展。

最后,“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承认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性,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各个方面的发展指标。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材料中,陈老师面对遇到的一些“意外”情况,比如像王春这样习惯当听众的同学,能够根据他自身的特点,进行交流和指导,帮助其进步和发展,做到了因材施教。

总之,陈老师的做法很好地践行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是值得赞扬的。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三、材料分析题

       葛华和李强在课间因为一件小事吵架,葛华挨了两拳,刚要还手,上课铃响了,李强迅速跑进教室。葛华觉得吃了亏,怒不可遏,他站在教室门口指着李强大声叫嚷:“有本事你给我出来!我非把你揍扁不可!”此时,正好来上数学课的于老师看到了这一幕,于老师愣了一下,马上和蔼地对葛华说:“老师手里拿了这么多作业本,你能帮老师发给同学们吗?”葛华虽然还在生气,但还是很快接过作业本发了下去。于老师对全班说:“刚才葛华虽然和别人闹了点小矛盾,可是他为了不影响上课,愉快地帮助我们发作业,这很好!我相信他下课后会正确处理这件事的。”葛华听到夸奖,转怒为喜,上课也非常认真。

       下课后,于老师请李强帮他把教具拿回办公室,趁机问明了事情发生过程,听完李强诉说,于老师耐心地对他说:“虽然双方都有责任,但打人给人造成伤害,如果是你被打了,你会感觉怎样?我们已经是中学生了,要学会用自己的智慧,友好地解决与他人之间的冲突,老师相信你会处理好这件事的。”之后,李强主动找葛华道歉,两人重归于好。

31、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于老师的教育行为。

正确答案:

于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遵循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关爱学生、教书育人、爱岗敬业的要求,是值得学习的。

首先,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教师要关爱学生。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材料中,于老师面对葛华和李强之间发生的冲突,并没有严厉批评任何一个人,而是给予他们充分地尊重和理解。在葛华帮助老师后,及时表扬葛华,并态度和蔼地开导李强,最终使两个人重归于好,做到了关爱学生。

其次,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要教书育人。教书育人要求教师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良好品行,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材料中,于老师在知道学生打架后,并没有直接批评,而是对发生冲突的双方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教育方式,通过说服教育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问题,教育学生要友好地解决与他人的冲突,关注了学生的品德发展,做到了教书育人。

最后,教师职业道德要求教师要爱岗敬业。爱岗敬业要求教师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对工作高度负责,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不得敷衍塞责。材料中,于老师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课前精心准备教具,妥善解决学生之间的问题,对工作高度负责,做到了爱岗敬业。

总之,于老师的做法遵循了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是正确的,值得提倡和学习。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

四、材料分析题

       中国古典文学很善于用意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特别是古典诗词,利用意象传神达意,是诗人的一项重要的艺术手法,历代不乏这方面的大家高手。例如李白的《忆秦娥·箫声咽》,被后人誉为“怀古咏史诗中无与伦比的典范之作”。这首词运用意象体现作者的所感、所思、所想时,可谓驾轻就熟、出神入化,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作者选择的几个意象,原本有些风马牛不相及,但在作者的大手笔中,不仅活了起来,还一脉相承为一首千古绝唱: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不难看出,这首词中有十个意象:箫声、秦娥、秦楼月、柳色、灞陵、乐游原、咸阳古道、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围绕着这些意象,几幅生机盎然的画面,随着深夜的箫声渐次浮现出来。

       现代学者浦江清在其《词的讲解》一文中认为,李白的这首《忆秦娥·箫声咽》,是“几幅长安素描的合订本”。所谓“合订本”,显然意指词中的画面都是“独立成篇的”,看上去这是事实。然而每吟诵这首《箫声咽》,“秦楼月”的悲苦幽怨中,总是升起一股荡尽千古风尘的浩气,将词中画面一气呵成为色彩浓烈的悲剧,从而使人并不觉得那些画面是支离散乱的,甚至并不感到它们是“独立成篇的”,那些画面在读者的心神体会中,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所谓“素描的合订本”中的合订,其实是一种血肉相连的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是审美的结果。也就是说,词中的十个意象,实质上是作者“阅尽人间春色”后的怀古伤今中的审美选择。没有崇高的审美情操,没有敏锐的审美判断及娴熟的文学技巧,是不可能有这种恰到好处的意象选择的。这是只有李白这样的大诗人才有的天才的艺术想象的结果。

       诗词家常说,意象选择是诗词创作的主要方法,这是经验之谈。然而意象选择的原则是什么?换言之,是什么指导了意象选择?从《忆秦娥·箫声咽》中可以看出,作者选择的十个意象,能在一首小令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诚然,这里的思想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是善感于外界产生的浮想联翩中的看法。毋宁说,一个心智正常的人,这种“看法”绝无可能前后矛盾,而是一以贯之的。这种一以贯之的“看法”,才是《忆秦娥·箫声咽》中十个意象之间内在联系的灵魂。也就是说,唯思想才是诗词创中意象选择的主导。严格说没有思想的主导,则不会有正确的意象选择,整篇诗词创作也就失败了。李白之所以能在《忆秦娥·箫声咽》中将十个意象完美无缺地排列组合成一首意义深远、气势磅礴的精妙好词,主要得力于他那气贯古今的思想。说实在的,《忆秦娥·箫声咽》中的十个意象,在一般人那里,都是司空见惯的平常物,但这些平常物在李白思想的驾驭中,变得不平常起来,都有了非同寻常的意义,都在思想的指挥下发挥自身的“音阶”功用,汇成了一支既悲苦凄清又威武苍凉的乐曲。

(摘编自李工《古典文学意象的示范》)

32、文章认为中国古典诗词意象选择的原则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正确答案:

文章认为古典诗词意象选择的原则是以思想作为诗词创作中意象选择的主导,并且这里的思想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是善感于外界产生的一以贯之的看法。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33、请结合文章,对中国古典诗词意象是“合订本”这一特征给予分析。

正确答案:

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合订本”,并不是“独立成篇”的,画面也不是是支离散乱的。所谓“合订本”其实是一种血肉相连的内在联系,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更重要的是,这种内在联系是审美的结果。需要诗人有崇高的审美情操,敏锐的审美判断以及娴熟的文学技巧,才能有恰到好处的意象选择。

正如李白《忆秦娥·萧声咽》中的十个意象:箫声、秦娥、秦楼月、柳色、灞陵、乐游原、咸阳古道、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看上去像是几幅长安素描的“合订本”,而读起来这些画面在读者的心神体会中是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材料中重要概念的含义。

五、写作题

“木桶原理”认为,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个木板(图4)。近来又有“新木桶原理”,认为当木桶倾斜一定角度后能装的水,才是它的真正容量,也就是说,木桶的长板越长,装的水越多(图5)。

                           ​​​​​​​                                         

34、根据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论说文。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1000字。

正确答案:

经营自己的长处

“木桶原理”我们耳熟能详,人们打心底里认可这个“木桶”可以容纳他们的财富和快乐。为此,人们不断地去增长“短板”的长度,认为如此人生才会更加完美。殊不知,很多人因此陷入了普通人怪圈,忽视了自己的与众不同。“新木桶原理”却让人耳目一新。诚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板”,但与其花费大力气去弥补自己的“短板”,倒不如找到自己的“长板”,一样能活出自己的精彩!

一味地模仿,反而会迷失自我,找到自己的风格才是成功的突破口。

郑板桥是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他自幼爱好书法,立志掌握古今书法大家的要旨。开始时他只是反复临摹名家字帖,进步不大,因此他深感苦恼。有一次,郑板桥练书法入了神,竟在妻子的背上画来画去。妻子问他这是干什么,他说是在练字。他妻子嗔怪道:“人各有一体,你体是你体;人体是人体,你老在别人的体上纠缠什么?”郑板桥听后,猛然醒悟到:书法贵在独创,自成一体,老是临摹别人的碑帖,怎么行呢!从此以后,他力求创新,摸索着把画竹的技巧渗在书法艺术中,终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板桥体。

别人的评价,决定不了什么,找到并发扬自己的长处,才能获得成功。

邓亚萍5岁时开始和父亲学打乒乓球,9岁那年,她获得了河南省业余体校比赛儿童组冠军。人们欣赏她反应快,打球凶猛,省队却以她个头矮、胳膊短,没有发展前途为由,将她拒之门外。但是,邓亚萍就是不服气,她说:“别人说不行,我就是要争口气,用自己的优点战胜弱点。”10岁那年,她加入郑州队,平时训练,她总是要比其他队员付出几倍的努力,一输球,就非拉住对方再打一场不可……由于她不断地刻苦训练,不仅体质增强了,打球时的反应更快了,打出的球也更加刁钻凶狠,后来她不仅进了省队,还成了国家队的队员,最后成了打遍天下无敌手的世界冠军。如果她相信了别人的评价,那也不可能成就其“乒坛魔女”的神话。

适时地舍弃不适合自己的梦想,经营好自己擅长的领域,才能获得卓越的成就。

杨振宁青年时期喜爱物理,他受欧洲“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的影响,一直想成为一个实验物理学家。然而,他赴美留学时,在实验室工作的近20个月中,做实验时却常常发生爆炸,以至于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笑话:哪里有爆炸,哪里就有杨振宁。其实杨振宁也意识到自己的动手能力比别人差。后来,在泰勒博士的引导下,杨振宁毅然放弃了自己钟爱的实验室,把主攻方向转向物理理论领域的研究,最终在1957年10月与李政道联手摘取了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如果杨振宁依然坚守曾经的梦想,却不去寻找自己的研究专长,那将是我国物理研究领域的巨大损失。

宋代诗人卢美坡有诗云:“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只有善于发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找到发展自己的道路,创造美好的人生。

答案解析:

       本段材料的立意可选用提取中心法。通过材料和图片可知,材料的关键词虽然是在“木桶原理”,但中心却是对“木桶原理”的全新解读。这可以说,转变一种思路,就能得到一个新的结果。因此可以从“转变思路”“打破传统思维”方面来立意。同时,“新木桶原理”告诉我们,木桶能盛多少水,不在于“短板”多短,而在于“长板”有多长。引申到教育上,教师在帮助学生克服消极因素的同时,要更多地去发现学生的特长,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健康成长。因此,文章的立意可以为:

      (1)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

      (2)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发扬学生的特长;

      (3)转变一种思路,就能得到一个新的结果。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

创作类型:
原创

本文链接:18年下中学综合素质真题卷

版权声明:本站点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分享文章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