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编辑人: 舍溪插画

calendar2025-07-13

message4

visits628

21年下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卷

一、单选题

1、有教无类是我国优秀教育传统,指对各类人平等看待,不分贤愚贵贱,都进行教育。该词语出自(  )。

A 《道德经》

B 《论语》

C 《孟子》

D 《劝学》

答案解析:

“有教无类”出自《论语·卫灵公》的内容,一指不分贵贱贤愚,对各类人都可以进行教育;二可指人,原本是“有类”的,比如有的智、有的愚、有的孝顺、有的不孝,但通过教育却可以消除这些差别。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2、在当代教育学理论发展过程中,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了(  )。

A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B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C 教学与发展理论

D 教学特殊认识理论

答案解析:

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认为教育目标可分为三大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3、古代学校教育不仅脱离生产劳动,而且鄙视生产劳动。这主要反映了哪一因素对教育的制约?(  )

A 生产力发展水平

B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C 社会人口构成

D 民族文化传统

答案解析:

古代教育具有阶级性,统治阶级享有教育权,被统治阶级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造成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轻视科技和生产劳动。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4、关于影响人的发展因素问题,曾出现过“生而知之”的“天才论”。这种理论属于(  )。

A 教育万能论

B 环境决定论

C 遗传决定论

D 主观决定论

答案解析:

“生而知之”的“天才论”,说明的是遗传在人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属于遗传决定论。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

5、反映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具体质量规格要求的是(  )。

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C 培养目标

D 课程目标

答案解析:

学校的培养目标反映的是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具体质量规格要求。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

6、标志着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出现,也是教育史上第一部课程论的专著是(  )。

A 斯宾塞《教育论》 

B 杜威《儿童与课程》

C 博比特《课程》 

D 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答案解析:

美国学者博比特在1918年出版的《课程》一书,标志课程论作为独立学科出现,也是教育史上第一部课程论的专著。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

7、在课程和教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中,曾出现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之争。这是对哪一关系的争论?

A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 

B 知识与能力

C 分科与综合 

D 知识与思想

答案解析:

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之争是对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关系的争论。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8、学完“压强”概念,学生理解了“在同等压力下,受力面积越大压强越小”的道理,田老师要求学生举例说明这个原理在生活中的运用。田老师贯彻的主要教学原则是(  )。

A 理论联系实际

B 循序渐进

C 直观性

D 启发性

答案解析: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和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题目中,田老师讲授完知识,联系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说明运用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9、于老师在讲台上把一张纸揉成团,把另一张纸烧成灰,由此让学生来理解物质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于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

A 练习法

B 演示法

C 实验法

D 参观法

答案解析: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各种实物、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题目中,于老师在讲台上把一张纸揉成团,把另一张纸烧成灰让学生来理解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运用的教学方法是演示法。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10、在一次志愿者活动结束后,马老师要求同学们对自己这一天的表现进行反思,并写出心得体会。马老师运用的德育方法是(  )。

A 说服教育法 

B 榜样示范法

C 实际锻炼法

D 个人修养法

答案解析:

个人修养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的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题目中,马老师要求同学们在活动后对自己这一天的表现进行反思,运用的是个人修养法。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11、学校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A 班主任工作

B 课外校外活动

C 团队活动

D 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答案解析:

学校实施德育的本途径是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12、一件白衬衫在灯光昏暗的室内和阳光明媚的户外,其亮度差别很大,但是人们都能将颜色知觉为白色衬衫。这反映了知觉具有(  )。

A 整体性

B 选择性

C 理解性

D 恒常性

答案解析:

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在知觉过程中,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保持着它的稳定性。题目中,一件白衬衫在灯光昏暗的室内和阳光明媚的户外,其亮度差别很大,但是人们始终都能将衬衫辨认为白色,体现了知觉的恒常性。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13、教师:“面粉可以做什么?”      学生甲:“可以做面包、蛋糕、馒头、花卷、油条、面条。”      学生乙:“可以做馒头、调磁针水、捏面人。”     上述对话说明乙比甲的思维更具有(  )。

A 精细性

B 流畅性

C 变通性

D 反思性

答案解析:

变通性指思维在发散方向上所表现出的变化和灵活。题目中,学生对面粉用做什么的回答多种多样,体现了思维的变通性。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

14、学生对“遗传与变异”之间关系的学习属于(  )。

A 组合学习 

B 上位学习

C 下位学习 

D 归属学习

答案解析:

组合学习是在新命题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命题既非下位关系又非上位关系,而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时产生的。题目中,学生对遗传与变异之间关系的学习属于组合学习。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15、晓杰在阅读课文时,常常自我提问:“我对课文表达的内容清楚了吗?我抓住了课文的重点了吗?”这种学习策略属于(  )。

A 复述策略 

B 组织策略

C 计划策略 

D 监控策略

答案解析:

监控策略指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且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题目中,晓杰在阅读课文时对自我的提问属于监控策略。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16、民辉在解答难题时产生的疑惑、惊讶和焦躁等情感体验属于(  )。

A 道德感

B 理智感

C 美感

D 荣誉感

答案解析:

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识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题目中,民辉因解答难题产生情感属于智力认知活动引起的。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17、当志君看到他喜欢的中国乒乓球队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夺冠获胜时欣喜若狂。这种情绪状态属于(  )。

A 心境 

B 激情

C 应激

D 热情

答案解析:

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题目中,志君因看到夺冠欣喜若狂是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短暂的情绪状态。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18、晓颖是个诚实,勤奋好学的好学生。晓颖的这些特质属于(  )。

A 性格

B 能力

C 气质

D 认知

答案解析:

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题目中,晓颖的诚实、勤奋这些品质都属于性格特征的表现。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19、雨睛通过写诗作画让自己走出困扰,摆脱失去亲人的痛苦。这种情绪调节方法是(  )。

A 脱敏法

B 强化法

C 幽默法

D 升华法

答案解析:

升华指一个人将受挫后的心理压抑向符合社会规范的、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方向抒发的心理反应。题目中,雨睛通过写诗作画让自己走出困扰,摆脱失去亲人的痛苦,这种情绪调节方法属于升华。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20、国强认为欺负弱小是不可取的,不道德的,因此他在生活中总是能自觉杜绝这样的行为。这说明其品德发展处于(  )。

A 依从阶段

B 内化阶段

C 自主阶段

D 外化阶段

答案解析:

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题目中,国强显然已经从思想观念上认识到问题,属于内化阶段。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21、“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等词语,描述的是哪一类课堂气氛的表现?(  )

A 积极型

B 消极型

C 对抗型

D 顺从型

答案解析:

对抗的课堂气氛实质上是一种失控的课堂气氛。教师失去了对课堂的驾驭和控制能力,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各行其是,教师有时不得不停止讲课而维持秩序。题目中,学生过度兴奋,各行其是,随便插嘴,故意捣乱描述的是对抗型课堂气氛。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

二、简答题

22、美育就是艺术教育。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美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美育是指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发展他们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动力的作用。美育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扩大和加深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美育能够促进学生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第三,美育能够促进体育的发展,具有健身怡情的作用;美育能够促进劳动教育,使学生体验到劳动创造带来的喜悦。故该说法错误。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23、学校教学应以间接经验为主。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之一,是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就说明了学校的教育是以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等间接经验为主的。故该说法正确。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过程。

24、阿特金森认为,力求成功者旨在获取成就,他们倾向于选择稳操胜券的任务。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阿特金森认为,人们在追求成就时存在两种倾向: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根据这两类动机在个体的动机系统中所占的强度,可以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其中,力求成功者倾向于选择成功率为50%的任务,也就是中等难度的任务,而非稳操胜券的任务。故该说法错误。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习动机。

25、场独立性的学生比场依存性的学生更优秀。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都属于学生的认知风格。认知风格是个体偏爱的加工信息的方式,并无优劣好坏之分,不能决定学习或问题解决水平的高低。因此,并不能说场独立型的学生比场依存型的学生更优秀。故该说法错误。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认知风格。

26、为什么说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正确答案:

(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与人的发展。

27、简述学校教学工作的意义。

正确答案: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通过教学能较简捷地将人类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人的精神财富,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保证社会的延续和发展。

(2)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教学能够有目的有计划地将教育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规范传授给学生,为他们在智力、品德、美感、体质和综合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必须以教学为主。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学的意义。

28、注意的品质有哪些?

正确答案:

(1)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它反映的是注意品质的空间特征。

(2)注意的稳定性也称为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这是注意的时间特征。

(3)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

(4)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注意。

29、简述福勒的教师成长的三阶段论。

正确答案:

(1)关注生存阶段。这是教师成长的起始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一般是新手型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他们经常注重自己在学生、同事以及学校领导心目中的地位。出于这种生存忧虑,教师会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处理人际关系或者管理学生。

(2)关注情境阶段。当教师感到自己在新的教学岗位上已经站稳了脚跟后,会将注意力转移到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上来,如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关心班集体的建设,关注自己备课是否充分等。一般来说,老教师比新手型教师更关注这个阶段。

(3)关注学生阶段。在这一阶段,教师能够考虑到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具有不同的情感和社会需要,因此,教师应该因材施教。可以说,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长成熟的重要标志。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师专业发展阶段。

三、材料分析题

          班主任李老师接了一个新班,李老师第一天走进教室,发现卫生状况非常差,桌仰椅翻,污物满地。看到这种情景,李老师一声不吭地拿起扫帚把地面打扫干净,然后又把桌椅重新摆好,一切都收拾好了,才请同学们进教室上课。坐在老师新打扫过的教室,全班同学一个个出奇的规矩。第二天,李老师依旧如此。有一些同学说:“李老师,让我们打扫吧。”李老师微笑着说:“不,这一周我做值日。”一星期后,李老师安排了值日表,每天值日的学生都非常认真负责,就连卫生角也打扫得干干净净。教室卫生向来由学生轮流打扫,很少见过老师也做值日的。李老师不仅这样做了,而且做在学生之前,做的一丝不苟,学生由起初的费解到后来的愧疚,以致最后的肃然起敬。在李老师的带动下,这个有名的卫生差班,周周都能得到卫生流动红旗,还不时得到学校的表扬。

30、李老师主要运用了哪种德育方法?

正确答案:

李老师运用的方法是榜样示范法。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方法。

31、结合材料分析,这一德育方法的含义和运用要求。

正确答案:

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材料中,李老师把地面打扫干净,摆好桌面等行为给学生树立了榜样,带来了学生的改变。

运用榜样示范法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①选好学习的榜样;②激起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③引导学生用榜样来调节行为、提高修养。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方法。

四、材料分析题

          王老师是初中语文老师,根据教学进度安排,最近他开始讲授古代诗歌单元。在教学时,他先是引导学生探索五言绝句的平仄规律,刚开始学生总结不准确,经过多次讲解和引导,学生掌握了五言绝句的平仄规律。随后,王老师发现,当学生又学习五言律诗时,他们很快就能总结出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律。再后来,当学生学习七言律诗时,也很快总结出了其平仄规律。本单元结束后,王老师进行教学反思:学生之所以能很容易地总结出七言律诗的平仄规律,是因为学生已经掌握了五言绝句、五言律诗的平仄规律,他们利用已掌握的方法进行分析,很快就能总结出七言律诗的平仄规律。

32、请运用迁移相关理论分析上述学习现象。

正确答案:

经验类化说又称为“概括化理论”,是指对已有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对另一个情境的迁移。材料中,王老师帮助学生总结了五言绝句的平仄规律,学生很快总结出七言律诗的平规律。这体现了迁移的概括化理论。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习迁移理论。

33、该迁移理论对教学有何启示?

正确答案:

该理论对教学的主要启示:根据概括化理论,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强调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学习与掌握。这些原理掌握得程度越高,迁移到类似问题中的效果也就越明显。在掌握原理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知识或技能的培养。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习迁移理论。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

创作类型:
原创

本文链接:21年下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卷

版权声明:本站点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分享文章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