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1、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献是( )。
A 《学记》
B 《论语》
C 《论演说家的教育》
D 《理想国》
答案解析: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写于战国晚期,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论述教育教学的论著。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2、对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
A 遗传素质
B 环境
C 教育
D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答案解析:
教育是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但它是影响人发展的自觉的、可控的因素。影响人发展的因素中,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
3、我国当前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举措,反映了哪一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
A 生产力
B 政治经济制度
C 文化
D 人口
答案解析: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题目中,我国当前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举措,反映的是生产力对教育的影响。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4、在学制发展过程中,有些国家规定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接受统一的教育,初中以后可以接受普通教育或职业教育。这些国家的学制类型属于( )。
A 单轨学制
B 双轨学制
C 多轨学制
D 分支型学制
答案解析:
分支型学制是20世纪上半叶由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形式,这是一种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的学制结构。这种学制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畅通,有其独特的优点。题目中,国家规定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接受接受统一的教育,初中以后可以接受普通教育或职业教育,这属于分支型学制。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5、卢梭从自然教育观出发,提出培养自然人的教育目的,这种教育目的观属于( )。
A 社会本位论
B 个人本位论
C 宗教本位论
D 自然本位论
答案解析:
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制定,使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基本观点: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育的基本职能在于使人的本能不受影响的发展。其代表人物有卢梭、洛克、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康德、马斯洛等。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6、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方面重大改革。作为一门必修课,其开设的范围是( )。
A 从幼儿园到初中
B 从小学到初中
C 从初中到高中
D 从小学到高中
答案解析: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综合应用的学习活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方面要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设的范围是小学到高中。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7、要充分发挥课程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编制好三个文本。这三个文本是( )。
A 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B 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
C 课程方案、课程标准、课程内容
D 课程方案、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答案解析: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三种文本形式组成。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8、20世纪后半叶美国出现了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在世界各国产生了较大影响,其特点是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自学按一定比例结合起来。这种教学组织形式是( )。
A 特朗普制
B 道尔顿制
C 文纳特卡制
D 贝尔—兰卡斯特制
答案解析:
特朗普制的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大班上课、小班讨论和个人独立研究结合在一起,并采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以大约20分钟为计算课时的单位。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9、新课程改革以来,不少中学把“档案袋评价”作为评价学生的方式之一,这种评价属于( )。
A 诊断性评价
B 形成性评价
C 终结性评价
D 标准性评价
答案解析:
形成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进行的比较经常而及时的测评与反馈。题目中,“档案袋评价”方式属于形成性评价。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10、班主任王老师在“每月一星”活动中,将表现好、进步大的学生照片贴在“明星墙”上以示奖励,王老师运用的德育方法是( )。
A 说服教育法
B 实际锻炼法
C 品德评价法
D 情感陶冶法
答案解析:
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德育方法。题目中,王老师在“每月一星”活动中,将表现好、进步大的学生照片贴在“明星墙”上以示奖励,运用的是品德评价法。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
11、子路对教育的作用不以为然,说:南山有竹,人不去管它,照样长得直;砍来当箭,照样能穿透犀牛皮。孔子对他说:若是将砍来得竹子刮光,装上箭头,磨得锋利,岂不射的更深吗?子路接受了孔子的教诲,成了孔门的学生。孔子的做法体现了哪一德育原则?( )
A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连贯性原则
B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 长善救失原则
D 疏导原则
答案解析:
疏导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题目中,孔子使用说服的方法,让子路信服、认同,体现了德育过程的疏导原则。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12、建华在听课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地玩手机或做小动作。这种现象属于( )。
A 注意集中
B 注意分散
C 注意分配
D 注意转移
答案解析:
注意的分散又称分心,是指在注意过程中,由于无关刺激的干扰或者单调刺激的持续作用引起的偏离。题目中,建华在听课过程中转移注意力去玩手机或做小动作,属于注意分散。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13、张老师在教学中经常用奖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张老师的这种做法符合( )。
A 人本主义学习观
B 行为主义学习观
C 认知主义学习观
D 建构主义学习观
答案解析: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他们的基本假设是:行为是学习者对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题目中,张老师在教学中经常用奖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张老师的这种做法符合行为主义学习观。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14、晓磊为了获得老师或家长的表扬而努力学习。根据奥苏伯尔的理论,晓磊的学习动机属于( )。
A 认知内驱力
B 自我提高内驱力
C 附属内驱力
D 生理性内驱力
答案解析:
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保持家长或教师等人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是一种外部动机。题目中,晓磊为了获得老师或家长的表扬而努力学习的动机属于附属内驱力。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
15、梦佳理解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涵义。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梦佳的思维发展水平处于( )。
A 感知运动阶段
B 前运算阶段
C 具体运算阶段
D 形式运算阶段
答案解析:
儿童的思维更加具有灵活性、系统性和抽象性,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题目中,梦佳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她的思维发展水平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16、晓军上中学后,自尊心越来越强,自我评价越来越客观、全面,自我控制能力明显提高。这反映的是晓军自我意识哪一方面的发展?( )
A 生理自我
B 心理自我
C 社会自我
D 物质自我
答案解析:
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形成和发展的。这时,青少年开始形成自觉地按照一定的行动目标和社会准则来评价自己的心理品质和能力。他们的自我评价越来越客观、公正和全面,且具有社会道德性,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我理想,追求最有意义和最优价值的目标。题目中,晓军上中学后,自尊心越来越强,自我评价越来越客观、全面,自我控制能力明显提高,反映了其心理自我的发展。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17、高三学生志强认为做事应达到尽善尽美,因此他对自己要求很高,他经常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情绪低落,心理辅导教师通过纠正其不合理信念来调整他的情绪。该教师采用的心理辅导方法是( )。
A 理性情绪疗法
B 系统脱敏法
C 阳性强化法
D 来访者中心疗法
答案解析:
理性情绪疗法认为,不合理的信念是造成个体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根本原因。题目中,志强对自己有不合理的信念,教师通过纠正他的不合理信念来调整他的情绪,采用了理性情绪疗法。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18、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玩游戏来强化孩子认真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理的安排应该是让孩子( )。
A 玩完游戏后做作业
B 自己规定游戏时间
C 边玩游戏边做作业
D 完成作业后玩游戏
答案解析:
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想要的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题目中,家长想用游戏作为强化物来强化孩子认真写作业的行为,最合理的做法是让孩子完成作业后再玩游戏。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19、晓旭认为服从、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于是她对老师和家长绝对遵从,期望得到他们的赞许。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她的道德发展处于( )。
A 社会契约取向阶段
B 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C 寻求认可取向阶段
D 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答案解析:
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子”道德定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儿童,个体的道德价值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家的意见,谋求大家的赞赏和认可。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好孩子”的要求,并总是尽量按这种要求去思考。他们认为好的行为是使人喜欢或被人赞赏的行为。题目中,晓旭认为服从、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对老师和家长绝对遵从,说明她的道德发展处于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
20、数学课上,学生由于惧怕教师而出现了紧张、拘谨、反应被动、心不在焉等现象。这种课堂气氛属于( )。
A 积极型
B 对抗型
C 消极型
D 失控型
答案解析:
消极型课堂气氛的基本特征:学生无精打采,课堂纪律较差,学生注意力分散,师生关系疏远,教师不善于组织教学,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思维,多数学生被动回答教师提问,甚至有的学生上课时提心吊胆,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题目中,数学课上学生出现紧张、拘谨、反应被动、心不在焉的表现,说明该课堂属于消极型课堂气氛。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
21、王老师在教学工作中善于采用各种教学策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这反映了王老师哪一方面能力突出?( )
A 教学操作
B 教学归因
C 教学迁移
D 教学反思
答案解析:
教学操作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解决具体教学问题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课堂管理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题目中,王老师在教学工作中善于采用各种教学策略,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反映了王老师的教学操作能力突出。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二、简答题
22、母猴带着小猴爬树也是教育。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动物中不存在教育。因此,母猴带小猴爬树不属于教育的范畴。故该说法错误。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含义。
23、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只是思想品德课老师的工作。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德育的途径有多种: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共青团组织的活动、班主任工作等。而思想品德课只是其中的一种,德育工作可以融入生活的方方面面。另外,教师都要教书育人,除了教书还要育人。故该说法错误。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品德发展的影响因素。
24、顺向迁移就是正迁移。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是按迁移的方向来划分的,而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是按迁移的结果和性质划分的。二者不是一个维度。同时,顺向迁移可能是正迁移,也可能是负迁移。故该说法错误。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习迁移。
25、思维定势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心理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操作所引起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在环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使人能够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决问题,这时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产生积极影响。而在情境发生变化时,它则会妨碍新方法或简单方法的发现和运用,此时定势对问题解决产生消极影响。因此,心理定势对问题解决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故该说法正确。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问题解决。
26、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正确答案:
教育的文化功能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筛选和整理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与文化。
27、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正确答案:
(1)了解和研究学生(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建立学生成长档案;
(4)个别教育;
(5)组织班会、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6)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
(7)评定学生操行;
(8)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班主任工作。
28、简述能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正确答案:
(1)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能力水平有高低差异,呈正态分布。如有人智力超常,有人智力不足;
(2)能力发展的类型差异:能力按照不同的方式结合起来,表现出类型或结构上的差异。正如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所论述的,有人在空间智力方面表现优异,有人在音乐智力方面表现优异;
(3)能力发展的早晚差异:有的人能力表现较早,有的人能力表现较晚,有的人聪明早慧,有的人大器晚成。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能力。
29、教师职业倦怠的主要特征有哪些?
正确答案:
玛勒斯等人认为职业倦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情绪耗竭,主要表现在生理耗竭和心理耗竭两个方面。如极度的慢性疲劳、力不从心、丧失工作热情、情绪波动大等。
(2)去人性化,即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和忽视的态度。教师以一种消极的、否定的态度和情感对待学生。
(3)个人成就感低,表现为消极地评价自己,贬低自己工作的意义和价值。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师心理健康。
三、材料分析题
周老师教高一(5)班数学时,发现学生的知识基础差别较大,于是,她决定对程度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和要求。对于学习基础较好的6位学生,周老师特别要求他们到图书馆查找和阅读相关内容的书籍。经过自学,他们不但完成了规定的作业,还选做了一些难度更大的习题。对于其他学生,周老师分别给他们布置了难易程度不同的习题。在课堂教学中,周老师通过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同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深入思考。当学生遇到困惑时,周老师耐心地加以辅导,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同学们通过解决问题,获取了知识,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30、周老师贯彻了哪些教学原则?
正确答案:
周老师贯彻的教学原则有启发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直观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原则。
31、请结合材料对这些教学原则加以分析。
正确答案: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材料中,周老师运用多种方式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对所学内容的兴趣,运用了启发性的教学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材料中,周老师对程度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和要求,运用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直观性原则指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进行形象的描述,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材料中,周老师通过创设情境、多媒体教学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运用了直观性的教学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材料中,周老师在学生遇到困惑时,耐心地加以辅导,帮助学生决问题,不是一味按照自己的进度给学生灌输所有的课程内容,运用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原则。
四、材料分析题
下面是一位学生发给老师的求助信。
许老师,您好!
我在初中时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可上高中以来学习成绩却不是很理想,尤其是近几次考试都没考好,这让我很沮丧,越来越不自信。现在一提到考试,我就浑身不自在,怀疑自已到底能不能把成绩提高。在平时学习中,我都能很好的理解知识、完成作业,老师和同学们也认为我的能力较强,常常推荐我参加一些学习竞赛,但我都推辞了,觉得自己能力不够,不能胜任。有时候我会不由自主的想:我能行吗?我能考好吗?我是不是再也考不出好成绩了?
老师,我特别希望改变我目前的状态,在以后的考试中能取得好成绩,不辜负老师和同学们对我的信任,因此希望得到您的帮助。谢谢!
学生:海波
3月31日
32、请根据自我效能感理论分析这位学生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正确答案:
自我效能感理论主要强调个体对自己是否成功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材料中,海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对于自己从事的学习行为信心不足,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自我效能感低。产生该问题的原因是:多次考试的失败,导致海波自我效能感降低,产生了习得性无助感。同时,海波把失败归因为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能力,导致自己产生了消极的情绪体验。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习动机。
33、如果你是许老师,应该如何帮助这位学生?
正确答案:
如果我是许老师,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帮助海波:
①对海波进行指导和帮助,让他体会到成功,提升其自我效能感;
②通过设置合理目标,列举身边的学习榜样,增强其学习动力;
③与家长配合,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帮助其克服困难;
④通过调整海波的情绪状态,减轻其紧张和负面的情绪倾向;
⑤指导海波对考试结果进行正确的归因,推动其持续努力;
⑥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其动机水平,提出合理的期望。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习动机理论。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