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编辑人: 青衫烟雨

calendar2025-06-08

message6

visits288

16年下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卷

一、单选题

1、我国先秦时期,主张“有教无类”,倡导“因材施教”的教育家是(  )。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庄子

答案解析:

孔子提倡“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即不分贵贱和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同时,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位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综上所述,A 项正确。

B 项,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这是其教育理论的基础。孟子从他的政治思想和“性善论”的哲学思想出发,提出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明人伦”的“治人”的“劳心者”。认为施教的目的在于培养“治人”的“君子”。其思想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C 项,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荀子主张的教育作用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是环境的作用,并且认为主观作用即内因是主要因素。其主张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D 项,庄子属于道家学派的代表性人物,主张“齐物我”“齐是非”等,倡导精神自由。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 A。

2、西方教育史上,提出“泛智教育”和普及初等教育的主张,并对班级授课制做出系统阐述的教育著作是(  )。

A 柏拉图的《理想国》

B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培养》

C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D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答案解析: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 1632 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开始形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被认为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主要观点包括:“泛智”教育和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首次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做出系统的阐释。综上所述,C 项正确。

A 项,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他认为教育与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培养未来的统治者为宗旨的教育乃是在现实世界中实现这种理想的正义国家的工具。柏拉图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并没有提出题目中的观点,故排除。

B 项,昆体良是第一位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家。他使教学论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对近代教学论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其代表作《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是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也被誉为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没有提出题目中的观点 , 故排除。

D项,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的出版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他提出了教育性教学原则,其主张具有传统教育“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的特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 C。

3、美国学者孟禄根据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师、没有教材的史实,断言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这种观点被称为(  )。

A 交往起源论

B 生物起源论

C 心理起源论

D 劳动起源论

答案解析:

美国教育家孟禄是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他认为,原始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综上所述,C 项正确。

A 项,交往起源论者认为 , 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 ,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叶澜等人,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B 项,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是利托尔诺和沛西·能。该学说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也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D 项,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有米丁斯基、凯洛夫。它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该学说认为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的经验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 C。

4、教育是新生一代成长与社会生活延续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和一切社会所必需,并与人类社会共始终。这表明教育具有(  )。

A 永恒性

B 历史性

C 阶级性

D 生产性

答案解析:

教育具有永恒性是指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有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题目中认为教育“与人类共始终”,是教育具有永恒性的体现。综上所述,A 项正确。

B 项,教育具有历史性是指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C 项,奴隶社会时,学校教育开始具有明显的阶级性,教育的阶级性主要体现在培养人才的目的和方式方法上,为统治阶级的统治服务。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D 项,进入工业社会,教育的生产性日益突出,教育的生产性是指教育能提供服务和生产劳动能力,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题目中未体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 A。

5、孔子曰:“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这段话表明孔子的施教内容(  )。

A 具有灵活性

B 脱离社会生产

C 具有全面性

D 结合社会生产

答案解析:

孔子的教学内容偏重社会人事与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题目语意为:统治者讲究礼节,百姓就没有人敢不尊敬;统治者行为正当,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服从;统治者讲求诚信,百姓就没有人敢不说真话。做到这样,四方的百姓都会背负着小孩来投奔,哪里用得着自己种庄稼呢?孔子的这段话体现的正是孔子轻视生产劳动的思想。综上所述,B 项正确。

A、C 项,题目中未体现灵活性和全面性,故排除。

D 项,这段话是孔子思想脱离社会生产的体现,说法错误,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 B。

6、一般说来,制约教育发展规模、速度和教育结构的根本性因素是(  )。

A 生产力发展水平

B 政治经济制度

C 人口数量和质量

D 社会意识形态

答案解析: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发展规模、速度和教育结构。综上所述,A 项正确。

B项,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的性质、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目的、教育内容的取舍。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C 项,人口对教育发展具有影响和制约作用,一定的人口数量及其增长率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律和速度,但不是根本性因素,故排除。

D 项,社会意识形态不是制约教育发展规模、速度和教育结构的根本性因素,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 A。

7、在我国近现代学制改革中,明确规定将学堂改为学校,实行男女教育平等,允许初等小学男女同校的学制是(  )。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壬子癸丑学制

D 壬戌学制

答案解析:

1912 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第一次规定了男女同校,废除读经,充实自然科学的内容,将学堂改为学校。综上所述,C 项正确。

A 项,1902 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及实施。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B 项,1904 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该学制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D 项,1922 年,北洋政府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 C。

8、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形式的课程类型属于(  )。

A 学科课程

B 经验课程

C 综合课程

D 融合课程

答案解析:

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它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活动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得关于现实世界的直接经验和真切体验。综上所述,B 项正确。

A 项,学科课程,亦称分科课程,它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它是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课程类型。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都是学科课程。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C 项,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综合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形成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都是综合课程的形式,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D 项,融合课程,亦称合科课程,由若干相关学科组合成的新学科。它是把相关学科内容融合为一门学科。如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融合为生物学。与题目中学生兴趣需要、活动为形式无关,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 B。

9、在一堂化学课上,张老师运用分子模型和挂图,帮助学生认识乙醛的分子结构。张老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

A 实验法

B 练习法

C 作业法

D 演示法

答案解析: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实验或播放有关教学内容的软件、特制的课件,使学生认识事物、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张老师运用模型、挂图等教具,是演示法的体现,综上所述,D 项正确。

A 项,实验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及其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B 项,练习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或解决某类作业与习题,以加深理解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C 项,作业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这是自然学科不可或缺的方法。如数学的实地测量、地理的地形测绘、物理与化学的实习、生物的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等。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 D。

10、依据学生个人的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所处的位置来判断其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其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这种教学评价属于(  )。

A 诊断性评价

B 绝对性评价

C 总结性评价

D 相对性评价

答案解析:

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综上所述,D 项正确。

A 项,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教学或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它包括各种摸底考试,了解学生学习困难之所在的考试,教师通过这种评价可以弄清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发展情况,学习上的特点、优点与不足之处。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B 项,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的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C 项,总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如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成果进行的较正规的、制度化的考查、考试及其成绩的全面评定,也称终结性评价。其目的是给学生评定成绩。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 D。

11、某中学为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组织学生观看《建国大业》等爱国主义影片,该校采用的这种德育方法是( )。

A 实际锻炼法

B 情感陶冶法

C 说服教育法

D 个人修养法

答案解析:

情感陶冶法是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教育方法。情感陶冶法的具体实施途径包括教师的师爱、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个方面。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影片,正是运用了情感陶冶法。综上所述,B 项正确。

A 项,实际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践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C 项,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方式。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D 项,个人修养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的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自我教育包括学习、座右铭、立志、自我批评、慎独等方式。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 B。

12、小华认为,法律或道德是一种社会契约,为维护社会公正,每个人都必须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但同时他又认为,契约可根据需要改变,使之更符合大众权益,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小华的道德判断处于( )。

A 前习俗水平

B 习俗水平

C 后习俗水平

D 超习俗水平

答案解析:

在后习俗水平,其中处于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的人认为法律和规范是大家商定的,是一种社会契约。他们看重法律的效力,认为法律可以帮助人维持公正。但同时认为契约和法律的规定并不是绝对的,可以应大多数人的要求而改变。小华认为法律是一种契约,但可以改变,综上所述,C 项正确。

A 项,处在前习俗水平阶段的儿童,其道德观念的特点是纯外在的。他们为了免受惩罚或获得奖励而顺从权威人物规定的行为准则。根据行为的直接后果和自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非。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B 项,处于习俗水平阶段的人,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D 项,属于无关干扰选项,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 C。

13、小林诚实、内向、谦虚、勤劳,且具有亲和力。这些描述的是( )。

A 性格特征

B 能力特征

C 气质特征

D 认知特征

答案解析:

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指个体在对现实生活各个方面的态度中表现出来的一般特征。诚实、内向、谦虚、勤劳属于性格的态度特征。综上所述,A 项正确。

B 项,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首先,能力是和活动紧密相连的,离开了具体活动,能力就无法形成和表现。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C 项,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气质类型有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和胆汁质。题目中未体现出气质方面的特征,故排除。

D 项,认知特征,主要指个体在认识方面的一些不同的特性。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 A。

14、在思维训练课中,老师让大家列举纽扣的用途,小丽只想到了纽扣可以钉在衣服前面用来扣衣服,却想不到纽扣可以制作成装饰品、点缀衣服等其他用途,这种现象属于( )。

A 功能迁移

B 功能固着

C 功能转换

D 功能变通

答案解析:

功能固着是指个体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只看到某种事物的通常功能,而看不到它其他方面可能有的功能。小丽只能想到纽扣的常规用途,属于功能固着。综上所述,B 项正确。

A、C、D 项,属于无关干扰选项,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 B。

15、小刚利用改变物体接触面大小或光滑程度的方法,来增强或减弱滑板的摩擦力。这主要说明小刚能够运用( )。

A 元认知知识

B 描绘性知识

C 情境性知识

D 程序性知识

答案解析:

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主要反映活动的具体过程和操作步骤,说明做什么和怎么做。小刚可以利用改变物体接触面来改变摩擦力,属于对程序性知识的运用。综上所述,D 项正确。

A 项,元认知知识就是有关认知的知识,即人们对于什么因素影响人的认知活动的过程与结果、这些因素是如何起作用的、它们之间又是怎样相互作用的等问题的认识,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B 项,陈述性知识即描述性知识,主要反映事物的状态、内容及事物变化发展的原因,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一般可以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进行清楚明白的陈述。目前学校教学传授的主要是这类知识。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C 项,属于无关干扰选项,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 D。

16、如果学生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比较复杂、结构化程度很高,又必须在较短的时间内加以掌握,他们最宜采用的学习形式是( )。

A 发现学习

B 接受学习

C 合作学习

D 互动学习

答案解析:

接受学习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机械学习,而是指人类个体经验的获得,来源于学习活动中主体对他人经验的接受,把别人发现的经验经过其掌握、占有或吸收,转化成自己的经验。题目中学生学习的知识具有高难度,并且要在短时间内获得,因此,需要依靠老师的讲授才行。综上所述,B 项正确。

A 项,发现学习是指学习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呈现给学习者,只呈现了有关线索或例证,学习者必须经历一个发现的过程,自己得出结论或找到问题的答案。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C 项,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D 项,互动学习是一种使对象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彼此发生积极的改变的学习过程,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 B。

17、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采用画示意图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以促进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学生采用的这种学习策略是( )。

A 复述策略

B 精加工策略

C 监控策略

D 组织策略

答案解析:

组织策略是指整合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常用的组织策略是列提纲、作示意图和运用理论模型。学生采用画示意图方式记忆知识,是运用组织策略的体现。综上所述,D 项正确。

A 项,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在大脑中多次重复学习内容,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策略。常用的复述策略有及时复习、过度学习等。与题目中画示意图无关,故排除。

B 项,精细加工策略是指把新信息与头脑中的旧信息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它常被描述成一种理解记忆的策略,旨在建立信息间的联系。常用的手段有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等,故排除。

C 项,监控策略指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且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它包括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 D。

18、在一次心理知识测试中,关于短时记忆的容量单位,学生们的答案涉及下列四种,其中正确的是( )。

A 比特

B 组块

C 字节

D 词组

答案解析:

短时记忆是指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贮存、保持的时间比感觉记忆长一些,但一般不超过 1 分钟的记忆。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大约为 5 秒~ 1分钟,它的容量相当有限,大约为 7±2 个组块。综上所述,B 项正确。

A 项,比特是计算机专业术语,是信息量单位,是由英文 BIT 音译而来。同时也是二进制数字中的位,信息量的度量单位,为信息量的最小单位。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C 项,1 字节等于 8 比特,也属于信息单位,故排除。

D 项,词组,又称短句、短语,在文法概念中是指完整句语中的片段。在日常的语言中,一个词组可以指的是单词的任何聚合。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 B。

19、在归因训练中,老师要求学生尽量尝试“努力归因”,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因为在韦纳的成败归因中,努力属于( )。

A 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

B 内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C 内部的、稳定的、可控的因素

D 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

答案解析:

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努力程度属于内部不稳定的可控因素。综上所述,A 项正确。

B 项,韦纳归因理论中内部、不稳定、不可控的因素为身心状态,故排除。

C 项,韦纳归因理论中没有内部、稳定、可控的因素,故排除。

D 项,韦纳归因理论中内部、稳定、不可控的因素为能力,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 A。

20、作为教学的一部分,课堂管理能够教给学生一些行为准则,并促使学生行为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这说明课堂管理具有( )。

A 维持功能

B 缓冲功能

C 发展功能

D 解释功能

答案解析:

课堂管理的发展功能是课堂管理本身可以教给学生一些行为准则,促进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帮助学生获得自我管理能力,使学生逐步走向成熟。综上所述,C 项正确。

A 项,所谓维持功能,是指课堂管理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持久地维持良好的学习环境,有效地排除各种干扰因素,使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维持功能是课堂管理的基本功能。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B、D 项,属于无关干扰选项,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 C。

21、在一次业务学习中,关于青春期后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什么阶段,教师们讨论很热烈,共提出了下列四种见解,其中正确的是( )。

A 生理自我阶段 

B 心理自我阶段

C 社会自我阶段

D 经验自我阶段

答案解析:

个体自我意识发展有三个阶段,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心理自我是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的,他们的自我评价越来越客观、公正、全面,且具有社会道德性。综上所述,B 项正确。

A 项,生理自我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儿童一周岁末,开始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对象区分开来,并在与自我的交往中,按照自己的姓名、身体特征、行动和活动能力来看待自己,并做出一定的评价。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题目中是青春期后期,故排除。

C 项,社会自我是儿童 3 岁以后,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社会自我阶段。这时,他们的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原则性都迅速发展,但是自我调控能力也较差,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D 项,属于无关干扰选项,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 B。

二、简答题

22、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人的发展总是要以遗传获得的生理组织、一定的生命力为前提的,没有这个前提,任何发展都是不可能的。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决定人身心发展的现实性。遗传素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它会随着环境、教育的改变和人类事件活动的深入而逐渐发生变化。

故该说法正确。

答案解析:

此题属于概念易混型辨析题。该类型主要是对具体知识点概念、特点以及相关概念之间关系的考查。在解答此类题目时,考生需要重点说清不同的概念分别是什么以及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3、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教学的主要任务有如下四个:(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能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故该说法错误。

答案解析:

此题属于以偏概全型辨析题。该类型主要考查的是多个小知识点组成的大知识点,而考题往往将大知识点等价于该知识点下的某个小知识点,或认为该知识点只包括某个单个知识点。在解答此类题目时,考生需要把大知识点下的其他小知识点一并列出,这样论据才更有说服力。

24、行为改变都是学习的结果。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学习肯定会引起行为改变,但是行为改变不一定都是学习的结果。比如遭遇重大变故,一个人受到刺激也会引发行为的改变。

故该说法错误。

答案解析:

此题属于概念易混型辨析题。该类型主要是对具体知识点概念、特点以及相关概念之间关系的考查。在解答此类题目时,考生需要重点说清不同的概念分别是什么以及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5、焦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正确答案: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当学生对于某些知识或技能产生迫切的学习需要时,就会引发学习内驱力,唤起内部的激动状态,产生焦虑、渴求等心理体验,并最终激起一定的学习行为。适度的焦虑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而过度的学习焦虑会降低学习效率,是不利于学生学习的。

故该说法错误。

答案解析:

此题属于概念易混型辨析题。该类型主要是对具体知识点概念、特点以及相关概念之间关系的考查。在解答此类题目时,考生需要重点说清不同的概念分别是什么以及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6、简述活动课程的特点。

正确答案: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它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

活动课程的基本特点有:

(1)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2)强调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获得直接经验。

(3)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

同时,活动课程也存在着局限性,表现为课程内容及安排往往没有严格的计划,不易使学生获得系统、全面的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

答案解析:

一般而言,此类答案比较固定,逐条列出考点涉及的内容即可。考生在记忆此类题目时,可展开联想,趣味记忆。

27、简述贯彻长善救失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正确答案:

长善救失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贯彻长善救失原则的基本要求:

(1)“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

(2)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己,进行自我教育。

答案解析:

此题属于原则类简答题,一般而言,解答此类题目的技巧性不强,答案都比较固定。通常答完该原则的概念,该原则的要求也应一并写上。考生取得高分的关键在于答案的清晰性和全面性。

28、简述自我效能感及其功能。

正确答案: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是由班杜拉最早提出的。

自我效能感的功能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以及对活动的坚持性。自我效能感水平高者倾向于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在困难面前坚持自己的行为;而自我效能感水平低者就相反。

(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自我效能感水平高者敢于面对困难,富有自信心,相信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可以克服困难;而自我效能感水平低者在困难面前则缺乏自信,畏首畏尾,不敢尝试。

(3)自我效能感不仅影响新行为的习得,而且影响已习得的行为的表现。

(4)自我效能感还会影响活动时的情绪。自我效能感高者活动时信心十足,情绪饱满;而自我效能感低者则充满恐惧和焦虑。

答案解析:

一般而言,此类答案比较固定,逐条列出考点涉及的内容即可。考生在记忆此类题目时,可展开联想,趣味记忆。

29、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正确答案: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他把人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儿童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2岁~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和刻板性。本阶段的儿童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

(3)具体运算阶段(7岁~11岁):这个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儿童已经获得长度、重量、面积和体积等的守恒。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16岁):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更具有灵活性、系统性和抽象性,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

答案解析:

此题属于人物理论类简答题。回答时可采用“三段式”方法。第一段,简述该理论背景或理论的大致架构;第二段,简述该理论的主要观点;第三段,简述该理论的理论影响或应用(可没有)。

三、材料分析题

田雨从一所师范大学毕业后,被某中学录用为语文老师。上岗后,她精神饱满,信心十足,相信只要积极学习优秀教师的经验,就能够成为一名好教师。在教学中,田雨的教学成果并不理想,学生与同事们对她的评价都很一般。这令田雨十分不解,甚是苦恼:自己是师范院校毕业的,对工作非常敬业,并努力将优秀教师的经验运用到了自己教学中,可为什么就没有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呢?

她陷入了深深的迷惘中……

30、结合材料分析田雨没能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8分),并向田雨提出改进教学的建议。(10分)

正确答案:

(1)田雨老师没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如下:

①田雨老师违背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素质教育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田老师在学习精品课程和请教老教师的同时,忽略了对本班学生的了解,没有基于本班学生的特点展开教学。

②田雨老师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没能体现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田老师照搬优秀教师的授课视频,没能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来设计恰当的教育方案,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同时,田老师也没有根据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性格特点等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③田雨老师在处理师生关系上,没能建立民主平等和教学相长的良好师生关系。田老师在平时的工作中没能注意与学生多沟通,多了解学生的心理和学习情况。

④田雨老师缺乏有效的教学反思。田老师在教学中没能经常自我反思,及时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未能得到及时的调整和改进。

(2)建议:

①深入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思想基础、学习方式、学习态度,了解班级的群体特征。

②设立正确的教师观。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③建立良好的师生观。多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尊重学生的观点和意见,民主平等,教学相长。

④坚持教学反思。借助反思日记等方式,提升自己的教学察觉能力,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

答案解析:

首先,审问题,抓住关键词,明确答题要点。本题的的答题要点为师生关系、教学原则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等相关知识点。其次,回顾师生关系、教学原则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的具体知识点。再次,回归材料,找出与师生关系、教学原则、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相关的材料。最后,结合材料,组织答案。

四、材料分析题

一位高三女生接受心理辅导时的自述:

进入高三以来,我就觉得自己被笼罩在一种紧张学习、迎接高考的氛围中,时常感到心烦意乱,学习成绩也时好时坏,为此整天惴惴不安。我常常想到高考问题,感觉也与以前有所不同,心跳的剧烈程度比以前强很多,身体有种不舒服的燥热,思维不太受控制,注意力也难集中。我怕老师提问,老师一叫我回答问题,不论是能答上来还是答不上来,回答时总是语无伦次,而且声音发颤。虽然经常被老师提问,却还是消除不了这种胆怯心理。考试之前,我会非常紧张,几天前就睡不着觉,连续失眠,考试时经常因太紧张而不能认真审题;并且考试时,感觉心跳加速,头脑发胀,昏昏沉沉。结果考试成绩越来越差。老师,你说我能改变这种情况吗?

31、请结合材料,说明中学生考试焦虑的主要表现、产生的原因和调适方法。

正确答案:

(1)焦虑症是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主要表现为:无明确客观对象的紧张担心、坐立不安,伴有植物神经症状(心跳过快、手抖、出汗等)。材料中的学生进入高三以来,时常紧张,注意力不集中,考试之前非常紧张、失眠;考试时也不能集中注意力,心跳加速,头脑发胀,导致成绩越来越差,这些都是考试焦虑的主要表现。

(2)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学生产生的考试焦虑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其焦虑水平也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既有学生自身的内部因素,同时又有学习、生活环境等外部条件的制约。①学生自身的因素。在认知评价方面,对考试性质和考试利害关系的预测过高,对自身应付能力的评估偏低。知识准备与应试技能不足,也会导致焦虑的产生。材料中的学生对高考重要性的认识和成绩不稳定引起对自身学习能力的担心导致焦虑等都属于受到自身因素的影响。②学校因素。学校不断进行各种考试,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疲劳,从而引起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思维迟缓、反应速度降低、情绪躁动、忧虑、厌烦等负面反应。教师的教育引导不当,加剧了学生的心理压力,严重干扰了学生的认知评价,产生了严重的考试焦虑。材料中高三学习气氛紧张,老师经常提问这位学生都是造成其考试焦虑的原因。③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父母对子女的期待和社会对高考的重视也是该学生考试焦虑的重要影响因素。

(3)调适方法:①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焦虑。②引导学生恰当地认识、评价自己,建立恰当的期望值。③引导学生学会情绪调节的技巧。④焦虑症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支持性心理治疗(如倾听和解释)、放松治疗、行为疗法、催眠疗法等,必要时可遵医嘱采用药物治疗,以减轻焦虑的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

答案解析:

首先,审问题,抓住关键词,明确答题要点。本题的答题要点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学生的心理辅导。其次,回顾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的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相关知识点。再次,回归材料,找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学生的心理辅导相关的材料。最后,结合材料,组织答案。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

创作类型:
原创

本文链接:16年下教育知识与能力真题卷

版权声明:本站点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分享文章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