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1、认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并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是( )。
A 杜威
B 卢梭
C 洛克
D 康德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学学科的建立。康德是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他认为,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才能生存,“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综上所述,D项正确。
A项,杜威的教育观点包括: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教育无目的论;五步探究教学法。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B项,卢梭是坚定的“性善论”者,他倡导自然教育观,认为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C项,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著名的“白板说”,主张绅士教育。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2、美国生物社会学家威尔逊把“基因复制”看作是决定人的一切行为的本质力量,这种观点属于( )。
A 多因素论
B 环境决定论
C 遗传决定论
D 教育万能论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遗传决定论的观点是:人的身心发展是由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决定,甚至决定人的一切行为,决定人的一生。题目中,威尔逊的观点正是遗传决定论的具体体现。综上所述,C项正确。
A项,多因素论强调多种影响因素在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地位、作用大小的不同变化,以及各因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发生影响的关系。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B项,环境决定论的观点是:在人的发展中,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力量是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D项,教育万能论是一种片面地夸大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的观点,认为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
3、“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这句名言体现出的德育方法是( )。
A 榜样示范法
B 情感陶冶法
C 说服教育法
D 品德评价法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德育的方法。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和学生中的好榜样。题目中,孔子的话是说:“自我品行端正了,即使不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会去实行,若自身不端正,即使发布命令,老百姓也不会服从。”这体现了在德育过程中榜样示范法的重要性。综上所述,A项正确。
B项,情感陶冶法是指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一种方法。具体实施途径包括教师的师爱、环境陶冶、艺术陶冶三个方面。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C项,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说服教育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说服包括讲解、谈话、报告、讨论、参观等方式。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D项,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德育方法。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4、英国教育家沛西·能指出:“不管这个社会如何原始,甚至在高等动物中也有低级形式的教育。”这种观点被称为( )。
A 神话起源说
B 生物起源说
C 心理起源说
D 劳动起源说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也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英国教育家沛西•能是该学说的代表人物。综上所述,B项正确。
A项,神话起源说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是中国的朱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C项,心理起源说认为,原始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D项,劳动起源说是在直接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该学说的代表人物有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5、提出了发展教学论,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相结合的教育学著作是( )。
A 《教育目标分类学》
B 《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C 《教学与发展》
D 《教育过程》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著有《教学与发展》,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的“发展教学论”,强调学生的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相结合。综上所述,C项正确。
A项,《教育目标分类学》的作者是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关于目标分类的领域,他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应当包括三个主要部分: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B项,《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作者是(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所谓“最优化”,简单地说,就是用最短的教学时间,取得最大可能的教学效果。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D项,《教育过程》的作者是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他提出“结构教学论”,强调“无论我们选教何种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倡导发现教学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
6、在现代社会,“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教育思想仍然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标准,这种现象说明教育发展具有( )。
A 永恒性
B 相对独立性
C 历史性
D 社会能动性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属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教育具有继承性;(2)教育要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题目中,“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教育思想在当代社会仍然是中华民族核心的价值标准,说明教育具有继承性,是教育发展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体现。综上所述,B项正确。
A项,永恒性是指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C项,历史性是指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D项,属于无关干扰选项,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7、莫扎特童年时期就显示出了杰出的音乐天赋,被誉为“音乐神童”,而卢梭38岁时,才有一点成就,50岁时,发表《社会契约论》才使他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哲学思想家之一,这种现象表明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 )。
A 不平衡性
B 阶段性
C 顺序性
D 差异性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差异性是指每个人的发展优势(方向)、发展速度、高度(达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的。题目中,莫扎特童年时期就显示出了杰出的音乐天赋,而卢梭50岁才发表《社会契约论》,最终成为世界上最杰出的哲学思想家之一,这种现象表明个体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综上所述,D项正确。
A项,不平衡性是指人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相同的速度直线前进的,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B项,人的发展变化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C项,顺序性是指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8、批评传统教育“或多或少地为遥远的未来做准备”,提倡“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的教育家是( )。
A 斯宾塞
B 夸美纽斯
C 杜威
D 卢梭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杜威是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他提出教育即生活的观点,提倡“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综上所述,C项正确。
A项,斯宾塞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理论家,他提出教育目的是为未来“完美生活”做准备的,主张运用实证的方法来研究知识的价值,强调实用学科的重要性。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B项,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32年出版的《大教学论》标志着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其主要教育观点包括:“泛智”教育、教育适应自然、“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内容观、班级授课制等。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D项,法国思想家卢梭是坚定的“性善论”者,他倡导自然教育观,认为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倡导儿童本位的教育观,要求高度尊重儿童。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
9、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并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学制是( )。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壬戌学制
D 壬子癸卯学制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旧中国的学制。1922年,北洋政府以美国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此后,国民党政府于1928年就学制做了些修改,但基本上继承了“壬戌学制”,并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综上所述,C项正确。
A项,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及实施。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B项,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该学制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D项,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
10、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是( )。
A 政治教育
B 思想教育
C 道德教育
D 文化教育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萌芽阶段中国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内容偏重社会人事与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在他的教育思想中,道德教育居于首要地位。综上所述,C项正确。
A、B、D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
11、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提出了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
A 培根
B 康德
C 夸美纽斯
D 卢梭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学的创立阶段。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培根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他提出的归纳法为教育学的发展奠定了方法论基础。综上所述,A项正确。
B项,康德是把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大学里讲授的第一人。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C项,夸美纽斯提出“泛智”教育,认为教育要适应自然,并全面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的观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D项,卢梭是坚定的“性善论”者,他倡导自然教育观,认为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倡导儿童本位的教育观,要求高度尊重儿童。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12、下列不属于近代社会教育的特征的是( )。
A 教育世俗化
B 初等教育义务化
C 教育平等化
D 教育法制化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近代社会的教育。近代社会教育的发展特点主要有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综上所述,A、B、D三项正确,故排除。
C项,教育平等化是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之一,不属于近代社会教育的特征,故当选。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C。
13、儿童的身心发展有两个高速发展期:新生儿与青春期。这反映出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差异性
D 不平衡性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个人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是指不同系统的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是不同的;同一机能系统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题目中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两个高速发展期体现出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综上所述,D项正确。
A项,顺序性是指在正常情况下,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既不能逾越,也不会逆向发展。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B项,人的发展变化既体现出量的积累,又表现出质的飞跃。当某些代表新质要素的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质的飞跃,即表现为发展的阶段性。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C项,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差异非常明显,每个人的发展优势(方向)、发展速度、高度(达到的水平)往往是千差万别的。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D。
14、沛西·能认为“教育既无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该观点属于( )。
A 神话起源说
B 生物起源说
C 心理起源说
D 劳动起源说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起源。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活动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之中,而且也存在于人类社会之外,甚至存在于动物界。教育的产生完全来自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题目中,沛西·能的观点属于生物起源说的代表观点。综上所述,B项正确。
A项,神话起源说是人类关于教育起源的最古老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C项,心理起源说认为,原始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D项,劳动起源说认为,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的经验传递;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和最基本的教育形式;生产劳动的变革是推动人类教育变革的最深厚的动力。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15、在19世纪后半叶的教育发展过程中,美国学制中学术性的一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却被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群众性小学和群众性中学所淹没,由此形成了( )。
A 双轨学制
B 分支型学制
C 单轨学制
D 多支型学制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学制的类型。在19世纪后半叶的教育发展过程中,美国学制的变化与欧洲不同。原来双轨学制中的学术性一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却被在短期内迅速发展起来的群众性小学和群众性中学所淹没,由此形成了美国的单轨学制。该学制自下而上的结构是:小学→中学→大学,其特点是各级学校形成一个系列、多种分段,即六三三、八四、六六、四四四等多种分段。综上所述,C项正确。
A项,双轨学制分为两轨:一轨是学术教育,为特权阶层子女所占有,学术性很强;另一轨是职业教育,为劳动人民的子弟所开设,属于生产性的一轨。这两轨既不相同,也不相接。双轨学制以英国为典型代表。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B项,分支型学制是一种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的学制结构。这种学制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畅通,有其独特的优点。分支型学制是20 世纪上半叶由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形式,我国现行学制是分支型学制。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D项,为无关干扰选项,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C。
16、马克思主义认为,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的是( )。
A 机器大工业生产
B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C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D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结合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我国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中,马克思认为,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综上所述,A项正确。
B项,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中,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C、D项,均为无关干扰选项,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17、在我国近现代学制改革中,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学制是( )。
A 壬寅学制
B 癸卯学制
C 壬子癸丑学制
D 壬戌学制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旧中国的学制。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亦称“癸卯学制”,这是我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该学制的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综上所述,B项正确。
A项,1902年,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这是我国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但未及实施。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C项,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壬子癸丑学制”,该学制明显反映了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的要求,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D项,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了“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18、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的人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生活习惯。这种现象表明影响人的发展因素是( )。
A 遗传素质
B 社会环境
C 教育影响
D 个体实践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社会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及活动范围内的社会物质、精神条件的总和。地域属于社会环境的一种。题目中,不同地域的人表现出不同的生活习惯,说明了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综上所述,B项正确。
A项,遗传素质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C项,教育影响是置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一切“中介”的总和。它包括作用于受教育者的影响以及运用这种影响的活动方式和方法。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D项,题目指的是不同地区的人因为社会环境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生活习惯,与个体实践无关,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19、某校通过开展多年的读书节活动,让师生们充分享受到读书的快乐,打造书香校园,该校着重建设的是( )。
A 物质文化
B 精神文化
C 制度文化
D 习俗文化
答案解析:
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主要包括校风、学风、教风、班风和学校人际关系等。题目中学校开展读书活动,打造书香校园体现的就是精神文化。综上所述,B项正确。
A项,学校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空间物质形态,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C项,学校制度文化(规范文化)主要指保证学校运行的组织形态、规章制度和角色规范。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D项,学校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该选项属于无关干扰选项,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
20、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是( )。
A 孔子
B 孟子
C 荀子
D 墨子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萌芽阶段中国的教育思想。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体现出启发式的教学思想,比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提出的“助产术”早几十年。综上所述,A项正确。
B项,孟子首倡“性善论”,提出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明人伦”的“治人”的“劳心者”。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C项,荀子主张“性恶论”,认为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D项,墨子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另外还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