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编辑人: 长安花落尽

calendar2025-07-22

message6

visits244

21年上高中语文学科真题卷

一、单选题

1、教学“跨文化专题研讨”,教师围绕“英雄悲剧”主题向学生推荐中外戏剧,下列作品均适合的是( )。

A 《美狄亚》与《雷雨》

B 《瓦尔登湖》与《西厢记》

C 《俄狄浦斯王》与《红楼梦》

D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与《赵氏孤儿》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中外文学。A项,《美狄亚》是欧里庇得斯的代表悲剧,主要写的是公主美狄亚对遗弃她的丈夫伊阿宋由爱转为恨,进行报复的故事,美狄亚并非英雄;《雷雨》作者曹禺,主要从周朴园家庭内外各成员之间前后30年的错综纠葛深入进去,写出了封建专制家庭中人性的悲剧,并非英雄悲剧。B项,《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是散文集。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该书崇尚简朴生活,热爱大自然的风光,非英雄悲剧;《西厢记》是王实甫的作品,叙写唐代书生张珙(张君瑞)在蒲州普救寺与崔相国之女莺莺相遇,产生爱情,经侍女红娘从中帮助,终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而结合的故事,非英雄悲剧。C项,《俄狄浦斯王》叙述了主人公俄狄浦斯“杀父娶母”的预言应验的过程,以及一切应验过后刺瞎双目,被逐出忒拜的故事,表现了人和命运的抗争,非英雄悲剧;《红楼梦》作者曹雪芹,此书以贾宝玉、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猛烈地抨击了封建道德的虚伪和腐朽,热情歌颂了新生的、不可抗拒的叛逆精神,非英雄悲剧。D项,《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作者埃斯库罗斯,讲的是普罗米修斯偷偷将火种送给人类,激怒众神之王宙斯,被钉在高加索的峭壁上受罚,为了平凡人类的福祉而牺牲自己的故事,是典型的英雄悲剧;《赵氏孤儿》讲述的是春秋时期晋国公卿赵氏被灭后,其遗孤在家臣的庇护下重新崛起的故事,属于英雄悲剧。故本题选D。

2、教研组围绕“青春的价值”这一主题,为学生推荐阅读学习材料,下列作品不适合选用的是( )。

A 徐志摩《再别康桥》

B 巴金《小狗包弟》

C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D 铁凝《哦,香雪》

答案解析:

《小狗包弟》是巴金以忏悔的形式写自己迫于“文革”的严峻形势把家中的小狗包弟送到医院供解剖研究的无奈与悔恨,是一篇反映“文革”悲剧的典型散文,全文在细腻的情思中展现悲痛,不属于青春文学。注意审题,本题选择“不适用的”,故本题选B。

3、实施《三国演义》整本书阅读教学,教师建立专题网站,网站内容包括作品原文、背景资料、视频音频、交流论坛等资源,下列对该教师做法的分析,恰当的是()。

A 加重学生负担,削弱学生对整本书的阅读兴趣

B 学习资源散乱,不利于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C 开放式学习便于交流分享,有助于拓展阅读视野

D 利用网络平台阅读小说,可替代教师的课堂讲授

答案解析:

本题中教师并没有以教师的详解代替或者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而是采用专题网站学习的方式,通过多媒体、交流论坛等形式进行开放式教学,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学习的空间。这样既可以拓展视野,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故本题选C。

4、教学古诗词复习课,教师引导学生积累以“竹”为意象的诗词,下列不适合的是()

A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B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C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

D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答案解析:

B项,选自林逋的《山园小梅》,描写的是梅花。A项,选自王维的《竹里馆》,描写的是竹子。C项,选自王禹偁的《官舍竹》,描写的是竹子。D项,选自郑燮的《竹石》,描写的是竹子。注意审题,本题选择“不适合的”,故本题选B。

5、班级开展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活动,教师要求学生为学校新建的凉亭推荐楹联,以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志存高远,下列适合的是( )。

A 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

B 无事且从闲处乐,有书时向静中观

C 事到知足心常惬,人至无求品自高

D 读书作文,我用我法;莳花种竹,吾爱吾庐

答案解析:

A项,“愿乘风破万里浪,甘面壁读十年书”说的是要克服一切困难好好读书。B项,“无事且从闲处乐,有书时向静中观”传达的是一种悠闲自在的生活状态:日常无事时以悠闲自得为乐,读书时要静心自读。C项,“事到知足心常惬,人至无求品自高”传达的是一种知足常乐的心态:对于世事能够知足,心中就会感到快乐;与世无争、与人无求,品格自然会高尚出尘。D项,“读书作文,我用我法;莳花种竹,吾爱吾庐”传达的是一种自娱自乐、享受自己世界的清净心态。与题干相符合的只有A选项。

6、教学文言文复习课,教师指导学生整理包含“词类活用”的语句,下列不适合的是()。

A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B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C 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毛遂自荐》)

D 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论语·公冶长》)

答案解析:

C项,古今异义词。地方,今义,①各省、市、县,与“中央”相对;②指非军事的部门、团体等,与“军队”相对;③区域;④部分。古义中,“地”指土地,“方”指方圆。本句大意:现在楚国土地方圆五千里,士兵百万,这些都是您(成为)霸王的资本啊。A项,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军,驻军,驻扎。本句大意: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B项,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指:用手指指着。目:用眼睛看,示意。本句大意:第三天,士兵们到处谈论,大家对陈胜都有所注意。D项,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妻:读qì,指把女儿嫁给某人。本句大意:孔子谈到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监狱之中,但那不是他的罪过。”故本题选C。

7、教研组学习语文课程标准,研讨学习任务群“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共性特点,下列理解不准确的是()。

A 贯彻立德树人方针,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

B 贯穿高中学段,拓展语文学习的领域和边界

C 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是发展语文思维的载体

D 突出方法和技能,是学好其它任务群的基础

答案解析:

D项,“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中只有“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更强调方法和技能,而且这三个也不是学好其他十五个学习任务群的基础。选项表述错误,故本题选D。

8、教学“成语运用”专题课,教师提供例句要求学生辨析,下列语句中成语运用恰当的是()。

A 军事专家认为极超音速导弹是反恐战争中非常有价值的“猎杀者”。一旦锁定目标,恐怖分子就无所遁形了。

B 对曾经纵横中国五百年的晋商,我们今天只能透过那些纸醉金迷的晋商大院来遥想他们当年踏漠北、下南洋的辉煌。

C 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D 某地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可以火中取栗。

答案解析:

A项,无所遁形:指没有地方可以隐藏行迹、身影,赤裸裸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使用正确。B项,纸醉金迷:形容叫人沉迷的奢侈豪华的环境。该选项望文生义,使用错误。C项,安步当车:慢慢地步行,就当是坐车。该选项望文生义,使用错误。D项,火中取栗,比喻冒危险给别人出力,自己却上了大当,一无所得;也指冒险行事,使自己蒙受损失。使用错误。故本题选A。

9、备课组围绕教材使用建议“根据每个学习任务群的特点整体设计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综合发展”展开研讨,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A 学习任务群的学习情境就是指生活情境,不能用虚拟场景来创设学习情境

B 每个学习任务群各自蕴含独立的目标,合并在一起可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C 学习任务群的实施应多样化,需要整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等学习活动

D 每个学习任务群有基础目标和刚性要求,需要在高中阶段全面覆盖和实施

答案解析:

C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若干学习项目组成学习任务群,学习任务所涉及的语言学习素材与运用范例、语文实践的话题与情境、语体与文体等,覆盖历来语文课程所包含的古今“实用类”“文学类”“论述类”等基本语篇类型。根据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和学习任务群的组合等整体设计学习活动,实现学习任务群对发展高中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综合效应。灵活地整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学习活动,选用典型材料设计语文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全面发展核心素养。C选项表述正确。

A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可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合听说读写,跨越古今中外,打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世界,运用优质的素材和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可见学习情境并不仅指生活情境,A项表述过于绝对。B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教学建议指出,每个任务群都有各自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彼此之间又渗透融合、衔接延伸。B选项表述错误。D项,“需要在高中阶段全面覆盖和实施”表述过于绝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学习任务群应依据学分要求和年段特点组合,容量要适当;学习任务群应为学生精选内容,提供典型学习样例。故本题选C。​​​​​​​

10、阅读某地会考试题,按照要求答题。请从下面两幅插图中选择一幅,概述所选插图表现的故事情节。插图一《药》                              插图二《边城》对上述试题测试意图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联系作品,考查学生的概括理解能力

B 结合作品,考查学生的批判创新能力

C 分析插画,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D 图文结合,提高学生的深度探究能力

答案解析:

从题干要求“概述所选插图表现的故事情节”可知,本题考查的是学生联系作品,图文结合,理解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故本题选A。

11、阅读某教研组集体备课研讨记录,按照要求答题。教研组长:本周继续完成实用文阅读与写作的教学计划。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优秀新闻的标准选择一篇消息和一篇通讯,并各撰写一份推荐书,阐述各组的推荐理由,在班级内展示、交流。为了顺利完成这项写作任务,大家有什么建议?教师1:学生应该明确优秀新闻的标准,梳理并交流优秀新闻标准的内涵。教师2:学生还需要把握消息和通讯这两种文体各自的特点。教师3:学生要写好推荐书,需要有充分的推荐理由,还得掌握推荐书的格式。教师4:另外,学生展示和交流推荐书可以采用多样化的形式。对上述研讨记录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语言表达富有抒情性是优秀新闻的主要标准

B 学习消息和通讯有助于学生认识新闻文体特征

C 推荐书的理由应该凸显消息和通讯的审美价值

D 交流优秀新闻标准是写作任务的关键学习内容

答案解析:

B项,消息和通讯是新闻中非常典型的两类,学习这两类有助于学生认识新闻文体特征,选项表述正确。A项,新闻的主要特点是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等,选项表述错误。C项,推荐书的理由应该是凸显消息和通讯的文体特点,而不是审美价值,选项表述错误。D项,交流优秀新闻标准是写作任务的基础,并非关键内容,选项表述错误。故本题选B。

12、阅读《葡萄月令》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师:这篇文章的语言行云流水,文中有多处短句,大家找出来,有感情地读—读,看看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生:“先刨坑,竖柱。然后搭横梁。用粗铁丝摽紧。然后搭小棍,用细铁丝缚住,然后,请葡萄上架。”一气呵成,非常凝练。生:“六月,浇水、喷药、打条、掐须”,这是典型的短句,节奏紧凑,表现出农事的繁忙。师:大家找得很准确。作者特别喜欢用短句,语言简洁、干净,具有特殊韵味。使用短句还可以产生“似断实连”的效果。比如,作者写葡萄花的时候插入了苹果花和梨花。写葡萄花的句子看似断了,但仔细琢磨其实没断。对上述教学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分析短句的表达效果,能够归纳出作品语言的整体特征

B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短句,能够深入体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C 在体会句意似断实连过程中,教师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

D 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补充,有助提升语言品味能力

答案解析:

A项,以偏概全,短句只是作品语言的一个特点,不能从中归纳出作品语言的整体特征,选项表述错误。B项,选项的分析跟题干没有关系。C项,教师并没有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只是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体会短句的表达效果。D项,整个教学片断都围绕着“提升语言品味”进行,表述正确。故本题选D。

13、阅读教研论文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新闻单元中的《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被誉为“美国新闻写作中不朽的名篇”,教师大多按照典型的新闻作品来教学。其实,这篇新闻的语言极具个性特色,使用了许多“否定表述”,为分析文本提供了新的视角。比如:1.从否定表述中看写作角度。在介绍奥斯维辛历史之后,作者用了一个否定判断:“今天,在奥斯维辛并没有可供报道的新闻。”这里的“并没有”能引发读者哪些思考?2.从否定表述中看作者情感。在介绍参观者感受的时候,作者大量使用否定句:“人们再也听不到受难者的喊叫了”“解说员快步从这里走开,因为这里没有什么值得看的”等。这些否定表述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3.从否定表述中看作品主题。结尾用否定句收束全文:“在奥斯维辛,没有新鲜东西可供报道。”这一否定表述,除了呼应题目之外,还有哪些作用?对上述教研论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否定表述体现了新闻在语言运用方面的典型特点

B 否定表述所产生的语言效果使本文成为新闻名篇

C 否定表述可以作为分析情感和主题的教学切入点

D 否定表述为新闻主题的多元解读提供了创新视角

答案解析:

A项,新闻语言的特点是简洁、准确、通俗,选项表述错误。B项,《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成为新闻名篇的主要原因是作者并未按照传统的新闻写作模式进行,而是跳出了传统新闻“客观报道”的窠臼,大胆地反映客观事实,着力表现作为一名有使命感的记者在场的主印象,文字之间的情感喷薄而出,选项表述错误。D项,表述只是这篇语言的一个特点,而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唯一的,选项表述错误。故本题选C。

14、阅读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阅读与阅读教学虽然关系密切,但两者的差别也是显而易见的。比如,阅读既可以是混合众多目标的博览,也可以是目标集中的研读,还可以是毫无目的的浏览。阅读教学是有计划、有步骤、有策略的教育活动。因此,阅读教学目标不能简单等同于阅读目标。事实上,一些教师对阅读教学目标的认识有偏差,尤其在阅读教学中的鉴赏与拓展等活动环节,都存在目标设置含混不清的问题。对上述教学反思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阅读教学目标比阅读目标更有研究价值

B 阅读目标比阅读教学目标更加复杂多样

C 研读和浏览是落实阅读目标的核心路径

D 鉴赏与拓展需要考虑阅读教学目标指向

答案解析:

阅读D项,选项明确指出“一些教师对阅读教学目标的认识有偏差,尤其在阅读教学中的鉴赏与拓展等活动环节,都存在目标设置含混不清的问题”,言外之意即是“鉴赏与拓展需要考虑阅读教学目标指向”。故本题选D。

15、阅读《荷花淀》教学实录片段,按照要求回答问题。师:“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体现出水生嫂怎样的心理?如果这样说:“你走我不拦你,好好干吧,家里有我呢!”会不会更好?生:不好,不符合水生嫂的性格。原文真实地反映了她内心的矛盾。师:是的,水生一走,家里所有的担子都得压在水生嫂的肩上,没有顾虑是不可能的。有人说,当年印刷厂将句中的句号印成了逗号。孙犁知道后说:“这是原则性的错误!”孙犁为什么这么说?谁能读一读,对比句号和逗号的不同。(学生朗读)师:读得很流畅。但没有把二者的区别读出来。我来给大家表演朗读一下。(配合不同神态和肢体动作表演)师:由此可见,用逗号强调“家里怎么办”,突出依赖性;用句号更能反映出支持、理解丈夫的明确态度,突出不阻拦。对上述教学实录片段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比较标点符号意在重点关注语句自身的矛盾冲突

B 揣摩人物心理和神态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C 变动文本标点符号都会对文意理解造成“原则性的错误”

D 朗读和表演有助于学生感受真实的日常生活场景

答案解析:

A项,比较标点符号意在通过语言分析人物心理的矛盾,选项表述片面。B项,教师对标点的分析和强调都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水生嫂此时复杂的心理状态,选项表述正确。C项,表述过于绝对。D项,结合本题,朗读和表演是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人物此时的内心活动,选项表述过于肤浅。故本题选B。

二、案例分析题

阅读复习课《〈论语〉核心概念梳理》视频讲座片段,完成第16小题。

案例:

在孔子眼里,“仁”是一切德性的总说,其核心内涵简单明了,孔子对“仁”有一个经典的说法: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爱人,是孔子最核心的思想。之所以强调“爱人”,是因为“爱”是建设性的情感,而“恨”是破坏性的情感,建设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爱是必不可少的。根据“仁者爱人”的说法,我们会问两个问题:首先,是谁去爱呢?最切近的“爱人”的主体,就是我们自己,所以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论语·述而》)“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仁”的源头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爱人”就是要从“我”做起,切切实实地去“爱人”,这就是孔子思想平易近人之处。

其次,爱的对象是谁呢?墨家讲究“兼爱”,而儒家的爱是有差等的爱。要将“爱人”由—种情感上升为一个社会的普遍原则,就必须提供一个切近易行的出发点,孔子看来,“爱人”可以从爱父母、爱家庭开始。所以,儒家强调“立爱自亲始”也就是“孝悌”,儒家强调“孝”,正因为“孝”是爱的出发点,也就是“仁”的出发点。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为“仁”之本。相比于其他人,我们对父母的爱是先天的。从爱父母亲人开始,由亲人之爱,上升到爱熟悉的人,然后是爱不熟悉的人,爱陌生人,直至四海之内皆兄弟、天下为一家,最后形成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社会,也就是孔子心中的理想——大同社会,这就是有差等的爱。仁者君子的爱泽及百姓,小人的爱可能只到自己和亲人。可见,爱亲,也就是“孝悌”,只是“仁”心的初门。

仁道的大成,是要推亲而至疏,推己而及人,在孔子看来,只有“仁”的原则建立起来以后,才可以理顺人类社会的全部关系。“仁者爱人”看似简单,却知易行难。例如︰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臂,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最大的爱莫过于对天下人的爱,这是“爱人”的最高境界,孔子认为这样的境界,可以称之为“圣”。而这样的圣人境界,也是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切身小事开始的。正因如此,“仁”是—种极高的境界。“仁”是全德,只拥有部分美好的品质,是不能称之为“仁”的,孔子自己也说:著圣与仁,则吾岂敢?(《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仁”是全德,需诸德兼备、才能称之为“仁”。因此,要成为“仁人”,并达到“仁”的境界就必须“学”,下面我们将梳理孔子关于“学”的言论。

16、(1)请评析教师在复习中梳理《论语》核心概念“仁”的教学意图。

正确答案:

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案例中教师在复习中梳理《论语》核心概念“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树立民族自信心。

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教学时应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发挥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形成良好的人文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案例中教师通过复习梳理《论语》核心概念“仁”,目的在于向学生传递“孝悌”“爱人”等正确的价值观,发挥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有利于学生良好品质的养成。

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注重学习的效果。案例中教师先梳理《论语》核心概念“仁”,目的在于为后面学生梳理孔子关于“学”的言论奠定基础,给学生起了很好的引导的作用,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同时在梳理的过程中该教师的引用了大量《论语》中的句子进行论证,在对比阅读中强化学生对“仁”的认知,也是在无形中教会学生语文学习方法的体现,有利于学生鉴赏文本能力的提高。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并提高学生鉴赏文本的能力。

17、(2)请评析教师录制在线视频讲座帮助学生复习《论语》的利与弊。

正确答案:

①利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教师应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把握好技术与语文的关系,合理利用信息技术,借助信息技术优化整合课堂教学。教师录制在线视频讲座的方式快捷、高效,能够高效地利用时间,将知识讲解得更加系统、全面化,有利于学生知识学习的深入。而且,在线视频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教学方式,更易于学生接受,满足了他们学习的好奇心,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线视频也更为便利,任何时候学生都能进行学习,灵活性也更强。同时,在线视频讲座打通了语文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属于跨领域教学,能够优化整合课堂效果,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与创新能力。

②弊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录制好的视频以教师讲解为主,缺少了学生的参与,学生无法及时进行思考和讨论交流,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录制的视频是完成性教学成果,不能像传统课堂一样有效生成问题,无法落实因材施教的理念,不能兼顾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视频的形式虽新颖,但教师无法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反馈评价,学生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不利于语文教学的顺利进行。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评价。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和运用是评课的又一重要内容。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目标、任务而采取的活动方式,既包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的方式,也包括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的方式。是“教”与“学”的方法的统一。评价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主要着眼于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适时、适当应用。

三、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17-18题。

案例:

脚踏当下,相信未来

①无数的雨夜,无数的彷徨,当我再一遍遍地读起那首诗《未来》,我想我找到了答案,关于苦难的今天与迷茫的未来。我想今天是明天的基础,明天是今天的动力,我想脚踏当下,相信未来。

②诗人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你可见到那些年华,感到那段流年沧桑,钱学森回国,在中国手无寸铁、一穷二白之时,心怀“两弹—星”的伟大梦想。经过几十年契而不舍的研究,一声惊雷,响彻世界。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心忧中国人的温饱困境,经过几十年孜孜不倦的试验和攻艰,杂交水稻,横空出世。一次次的试验成就了伟大的梦想,他们心怀明日、奋进今日。

③诗人说:“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当是浩瀚不凡。”你可听到那些呐喊,想到那段光辉岁月。1919年的中国,激荡着救亡图存的旋律。在祖国最危难的时候,人们开展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在历史的舞台上交响融合。2019年的中国,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怀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抵砺前行。我们立足当下国情,只争朝夕地抓住改革的关键时期,推进各项建设工作。今天的中国,不断迎接新的挑战;明天的中国,必将实现伟大的梦想。

④对于每个国家、每个人而言,今天是当下努力攀峰之日,坚持不懈;明天则是位于巅峰之时,俯视群山。我们应该脚踏实地,心怀远方,追逐梦想。今日心怀希冀,明日便坚定前行。今天足够努力,明天便收获丰硕。

⑤人在世间,如一叶扁舟浮沉于沧海之中,今天是船桨,明天是灯塔,我们不应错失今日,亦不放弃明天。

18、请从第2、3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3段找出一个病句,并分别修改。

正确答案:

第②段“契而不舍”应为“锲而不舍”;第③段“抵砺前行”应为“砥砺前行”;第③段“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在历史的舞台上交响融合”应改为“各种新思想、新观念在历史的舞台上碰撞融合”。

答案解析:

【真题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汉语。病句错误主要在于搭配不当。

19、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1)深刻,观点明确本文作者围绕“当下与未来”“今天与明天”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立意深刻。同时,提出“脚踏当下,相信未来”,观点明确。

(2)论证结构层次鲜明文章第一段通过诗歌《未来》提出“脚踏当下,相信未来”的论点,第2、3段分别从心怀远方和脚踏实地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第4、5段指出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由国家过渡到人,发出呼吁。层层深入,条理清晰。

(3)论证手法多样本文在论证观点时,既列举了钱学森、袁隆平的例子,又列举了1919和2019两个时代的状况,这些举例论证具有典型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同时,运用了道理论证,明确二者之间的关系,让人印象深刻。(说明一处即可)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议论性作文的评价,可从习作的论点、论证结构、论证语言、论证手法、论证思路等方面来考虑。

四、教学设计题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课文介绍:该课文为某版高中语文必修上第七单元第三课中的一篇文章,同单元的选文还有《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 地坛(节选)》《赤壁赋》。

  单元介绍:学习本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位,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要关注作品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和人生思考,体会作者观察、欣赏和表现自然景物的角度,分析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手法;还要反复涵咏咀嚼,感受作品的文辞之美。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相关要求: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

学生情况: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20、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姚鼐及桐城派散文的相关文学常识,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积累文章重点实词和虚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小组交流方式,理清文章思路,学习本文写景记游的顺序,体会文章优美简练的语言,提高阅读古代作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作者笔下泰山风光的特点,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确立依据:

(1)课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对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不再局限于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在三个维度上都要考虑。

(2)课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提出:精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艺术形象,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的内涵,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在阅读的过程中,了解姚鼐的相关文学常识,能够把握作品的风格,理解欣赏作品的语言,把握作品的内涵;同时结合本篇课文的特点,学生也应积累一定的文言阅读经验,为日后学习打下基础,故设定了目标1。

(3)教材。本单元主要学习写景抒情散文,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味,培养自然的热爱之情。本文正是一篇绝好的游记,语音具有简练优美的特点,在品味中不仅应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认识,树立民族自信,还应引导他们获得一定技能的提升,故设立了目标2和目标3。

(4)学情。高一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学习能力强。但容易忽视文本的语言美和画面美,引导学生在认识文本的基础上,能结合自身经验有所理解和提升是学习的重点。因此制定了以上综合性的教学目标。

答案解析: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展开;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一般可以从新课标和新课改的要求、学生学情、文本特点等角度展开论述。

21、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正确答案:

选择过程与方法目标

教学方法:问答法、朗读法、小组合作讨论法

一、导入课程

泰山,是“高山仰止”的五岳之首,是中华民族的一种象征。历代封建帝王把泰山当作神的化身,常常登山封禅,加上泰山本身风景优美,杜甫有诗云:“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因而泰山成为游览胜地,历代文人留下了许多记游的作品。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清代散文家姚鼐的《登泰山记》,看看他是如何来为我们描绘泰山的优美风光的。

二、新授课程

(一)、初读泰山,整体把握。

1、教师范读课文,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画出作者登山线路图。

明确:中谷——中岭——西谷——日观亭。

2、学生边默读边圈点勾画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

预设问题:(全文有6段,除6段交代作者外,每一段的内容要点是什么?)

明确:

第1段:总写登山的地理形势,点出泰山及其最高峰——日观峰。

第2段:记叙登山经过,着力叙写登山的艰难和到达山巅后所见的景象。

第3段:集中描写泰山日出的动人景象。

第4段:介绍泰山的人文景观。

第5段:介绍泰山的自然景观。

交代泰山位置——记叙登山过程——描绘日出美景——返记人文景观——补写自然景观,循序渐进,一线贯穿。

(二)、研读泰山,深入剖析。

1、研读第一部分(1—2段)

教师引导男生采用齐读课文的方式阅读。

教师提问:

a、作者是从何地动身?登山的方位在何处?

明确:作者从泰安动身,西南麓(日观峰之南)登山。

b、第2段作者详写登山的过程,说出作者的登山路线,写景特点。

明确:

先写:京师——泰安,点明时间和节令。

再写:山麓——山顶。

路程:四十五里(远)。

石级:七千有余(高)。

路线:中谷—西谷—山巅(险)。

最后顶景特点:苍山负雪,明烛天南(壮阔);晚日照城、汶水、徂徕(雄浑);半山居雾若带然(高峻)。

C、体会景物特点,感受语言魅力(拟人、比喻)

明确:

拟人:“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赋予静态的青山以人的动态,用语新颖、传神,进而说苍山上的雪像蜡烛一样照着天南,形象、生动地绘出了积雪的光彩。

比喻:“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这是在山顶上远望和俯视所得的画面。作者纵目远眺,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好像自然天成的山水画,而山腰间停留着的云雾好像飘带一般,使人感到那种特有的宁静气息,而且设喻新奇,给人以美的享受。

2、研读第二部分(3段)

教师引导女生采用齐读课文的方式阅读。

教师提问:

a、文章第3段通过景物变化写泰山顶上的日出,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物变化的?描写了怎样的胜景?

明确: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日出前、日出时和日出后的不同景色,展现了一幅泰山日出迅速变化的画面:

日出前: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风、雪、云)

日出时: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形、色、光) 、日出后: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色)

b、全班齐读第3段,体会景物特点和感情。

明确:通过描写山顶所见景观和日出胜景,表达了作者的喜悦心情,抒发了热爱祖国山河、赞美祖国山河的强烈感情。

3、研读第三部分(4-5段)

全班齐读4—5段,感受泰山的人文和自然景观之美。

提问:4—5段为何叙述如此简洁呢?

明确:4段古迹的简介,突出了日观峰自古以来就是泰山的重要游览胜地,游人甚众,周围的古迹也随之而起。 5段用短句写出了鲜明形象,突出泰山苍劲峻峭的面貌。在描绘泰山严冬的景观时,多用两三字短句,简练峭劲。

三、小结

综观全篇,文章紧紧围绕作者的游踪进行,叙述了偕友入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以精练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能唤起我们对泰山的向往,感觉到祖国山河的壮美。

本文无论从清晰的思路,还是简洁明净的语言,亦或是色彩鲜明、生动的描景,都可见桐城派古文家锤炼语言的功力,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四、练习

1.熟练背诵课文第三段。

2.写一段冬季雪景片段,具体生动地写出其特征。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教学进行片段设计。任选一个目标设计即可,从导入、感知课文、研读课文、总结、布置作业这几个方面展开。

22、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究与练习】。

正确答案:

游览胜迹,避格高山,常常能引发文人墨客的情思,从而催生出许多优秀的作品。泰山为五岳之尊,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文化符号,登临赋诗者众多。阅读《登泰山记》,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搜集一些写泰山的诗文,探讨历代文人寄托在泰山上的情感,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

活动形式:小组合作交流。

活动过程:

(一)教师开场,主题呈现

一座名山,一条大河,往往就是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带。五岳泰山正是这样一座文化名山。请学生背诵《登泰山记》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自主发言交流学习体会,让我们一起走进泰山诗句文化,探讨历代文人寄托在泰山上的情感,探究其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

(二)课堂活动,深入探讨

我们知道了在古老的《诗经》中,就有“泰山岩岩,鲁邦所瞻”(《诗经·鲁颂·閟宫》)这样歌颂泰山崇高庄严气象的诗句,而儒家思想的伟大创始人孔子也留下了以“仁道”喻“山道”的《丘陵歌》、《龟山操》和《曳杖歌》。先秦之后,历朝历代几乎都有诗赋大家、文化名人,在此留下自己的诗篇。

1、读一读: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与泰山有关的古诗词?

要求:学生结合已有知识,畅所欲言分享,教师反馈评价。

明确:晋代谢道韫写到“峨峨东岳高,秀极冲青天”;唐代杜甫在《望岳》中写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代李白在《游泰山·其一》中写到“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等等。

2.谈一谈:

提问:从古到今,泰山在无数诗人笔下都呈现出了什么样的特点?请用几个词语加以概括。

明确:高峻、巍峨、气势磅礴、险峻、壮观等。

3.论一论:

提问:为什么这么多诗人选择泰山为写作对象?其中蕴含了诗人怎样的用意?泰山有怎样的象征意义?

要求:学生四人为一小组,再次阅读文本并结合预习资料,畅所欲言谈理解,教师巡视并做引导总结。

明确:

(1)小组1:《孟子·尽心上》中提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泰山是中华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坐标,承载着孔子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儒家情怀。

(2)小组2:司马迁曾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泰山往往承载着中华民族对气节的崇拜,作为五岳之首,泰山文化深厚,其古建筑将建筑、绘画、雕刻、山石、林木融为一体,是东方文明伟大而庄重的象征。

(3)小组3:杜甫《望岳》中提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对于儒家学者来说,登山不易,登临山顶的豪迈以及“一览众山小”的阔大胸怀,正象征着儒家“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负重情怀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使命意识。

4、悟一悟:再次有感情的朗读手中的泰山诗句,感受泰山背后的文化内涵,熟读成诵。

例如:

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唐·李白《游泰山》其二

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唐·李白《游泰山》其四

林峦类拱抱,涧壑如交趋。——元·张士明《呈灵岩方丈》

三峰突兀与天齐,天门未到劳攀跻。——元·李简《登岳》

风云一举到天关,快意平生有此观。——元·张养浩《登岳》

(三)明确结论,感受精华

泰山文化内涵丰富,诗句众多,从这些诗句中我们不仅能够领略泰山雄奇的姿态,更能感受它的内在气魄,感受泰山文化背后的力量。

(四)活动结语,总结升华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本次活动的内容及其意义,并在朗读中结束活动。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教学活动的设计。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

创作类型:
原创

本文链接:21年上高中语文学科真题卷

版权声明:本站点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分享文章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