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1、教师设计“科普之光”专题阅读,围绕专题选择阅读篇目,下列适合的是( )
A 茅以升《桥说》
B 冯骥才《珍珠鸟》
C 许地山《落花生》
D 瞿秋白《一种云》
答案解析:
A选项,茅以升是中国近代桥梁工程奠基人之一,他一生致力于桥梁科学研究、教育和工程建设,著有《桥说》等科普文章,综上,A选项正确。
B选项,冯骥才《珍珠鸟》,写了朋友送他的一只珍珠鸟的温馨故事,不属于科普类文章,故排除。
C选项,许地山《落花生》,写了一家人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谈花生的事情,不属于科普类文章,故排除。
D选项,瞿秋白《一种云》,是一篇杂文。文章以昂扬的战斗风格,揭示出旧中国的无比黑暗,呼唤着革命胜利的前途,不属于科普类文章,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2、学习选修课程“古代诗歌意象”,学生了解到很多意象具有“游子”的含义,大家纷纷举例,下列诗句中不恰当的是( )
A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抒怀》)
B 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李白《赠裴小四》)
C 与君相遇知何处,两叶浮萍大海中(白居易《答微之》)
D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王维《伊州歌》)
答案解析:
D选项,《伊州歌》描绘了一位女子在微风清朗的月夜苦苦思念远征丈夫的情景。其中为“征夫”意象,不属于“游子”意象,综上,D选项正确。
A选项,《旅夜书怀》是杜甫于765年离开四川成都草堂以后在旅途中所作。这首诗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内心飘泊无依的感伤,抒发了游子孤苦情怀,故排除。
B选项,《赠裴小四》是一首赠别诗,全诗抒发了与友人分别的离愁别绪,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钦慕、敬仰的感情,以漂泊不定的“浮云”比喻流离失所的人,故排除。
C选项,《答微之》,诗人以“浮萍”比喻漂泊的游子,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3、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或用法。下列教学行为体现了该要求的是( )
A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并翻译文言课文
B 教师让学生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C 教师让学生学习并归纳“之”的用法
D 教师要求学生背诵默写文言课文
答案解析:
C选项,学生学习并归纳“之”的用法属于对于文言词汇意义和用法的学习,综上,C选项正确。
A选项,朗读并翻译课文属于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这一要求,故排除。
B选项,让学生讲解生僻字词没有强调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故排除。
D选项,背诵默写文言文与了解梳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关联性不强,属于新课标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一要求,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4、教师讲解文言考题,要求学生梳理“宾语前置”句式,下列语句符合要求的是( )
A 因击沛公于坐
B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 请息交以绝游
D 求人可使报秦者
答案解析:
B选项,宾语前置,还原为“未有之也”,自书上记载到现在,也从未有过这种事,综上,B选项正确。
A选项,状语后置。趁机攻击座位上的沛公,强调坐在座位这一个状态,突出了出其不意的意思,故排除。
C选项,我要跟世俗之人断绝交游,没有宾语前置,故排除。
D选项,定语后置。找一个可以回访秦国的人,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5、在“魅力广告语”学习活动中,教师出示献血宣传语“但愿人长久,热血注心田”,请学生参照这个例子,化用诗歌名句仿写,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 献血献真情,血浓情更浓
B 以我热血点燃他人生命之光
C 鲜血诚可贵,助人价更高
D 好人献出一滴血,病者除却万分忧
答案解析:
C选项,改编自匈牙利诗人裴多斐《自由与爱情》,综上,C选项正确。
A、B、D选项,都不属于对诗歌名句的仿写,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6、教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运用典故诗句,下列不合适的是( )
A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B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C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做商人妇(白居易《琵琶行》)
D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答案解析:
C选项,没有运用到典故,是琵琶女的自述经历,综上,C选项正确。
A选项,有庄周梦蝶的典故和望帝去国怀乡,魂化杜鹃,悲鸣寄恨的典故,故排除。
B选项,“塞上长城”句,典出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故排除。
D选项,“闻笛赋”典出晋人《思旧赋》;“烂柯人”典出《述异记》,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7、教学《孟子》选读,教师设计了初级、中级、高级的分层作业,供学生选择,下列对该做法的分析恰当的是( )
A 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B 教师意在增加阅读训练强度
C 教师重视学生学以致用
D 教师追求作业设计新颖别致
答案解析:
A选项,分层作业体现了教师对于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视,能够做到根据学情布置符合学生学习水平和阶段的作业,综上,A选项正确。
B选项,教师布置分层作业并不是为了增加阅读训练强度,而是重视学生之间的学习水平,故排除。
C选项,题干没有体现学以致用的观念,故排除。
D选项,不是教师分层作业的目的,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8、教学《前赤壁赋》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下列不正确的是( )
A “壬戌”采用的是我国自古使用的干支纪年法
B “既望”是指阴历每月初二,“望”是指每月初一
C “美人”古代常用作明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D “赋”是一种古代文体发展到宋代时的“文赋”
答案解析:
B选项,“望”是指每月十五,综上,B选项正确。
A、C、D选项,表述均正确,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9、学习“演讲辞”单元,教师组织学生举办演讲比赛,自主设计海报和请柬,指定活动流程和评价表。下列对该做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创设了基于生活的学习情境
B 注重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C 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活动平台
D 重点是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
答案解析:
D选项的内容,在题干中没有涉及,属于答非所问,综上,D选项正确。
A、B、C选项,表述均正确,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0、某教研组集体备课,教师围绕“教材使用”展开讨论,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 教材的编排对我们设计教学方案很有帮助,但学情也不能忽略
B 要严格按教材来教,不然大家想怎么教就怎么教,还不乱套了
C 教材就是个材料,我们心里最有数,擅长什么就教什么
D 教材可以看,真正教的时候还要遵循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
答案解析:
A选项,表述正确。新课标规定教材的使用既要遵循教育规律也需要结合学情进行适当的创新和变更,综上,A选项正确。
B、C、D选项,表述均错误,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1、阅读某教师的写作教学案例,按要求答题。设立“班级墙壁贴吧”,定期发布大家感兴趣的话题贴,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发布,话题发布后,教师带领学生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在此基础上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之后,教师布置课后写作任务,请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贴在贴吧上,互相阅读、评论。学生发帖讨论持续一周后,教师组织课堂点评与总结,学生进一步修改完善作文。对上述教学案例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B 能够降低作文题目的难度
C 有利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D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答案解析:
B选项,这种做法并不能改变作文题目的难度,综上,B选项正确。
A、C、D选项,表述均正确,“班级墙壁贴吧”能够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让他们参考其他同学的作文,积累素材;互相阅读、评论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2、阅读某教师关于整本书阅读的研究论文,按要求答题。整本书阅读的“整”具有完整、整体的意思,既包括对全书脉络的通盘把握,也包括对全书内容的周延思考;“本”是阅读的数量单位,既可以是独立的一本,也可以是相互关联的多本;“阅读”可以是探索、浅读,也可以是精读、泛读,还可以是课内读和课外读;阅读对象可以是文学作品、文化典籍,也可以是科学论著、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是指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围绕整部经典作品展开的,与作者、文本、教学、通过对话的过程,阅读的对象具有多样性,阅读的过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阅读的目的是养成阅读习惯、探索阅读方法、建构阅读经验、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对上述研究论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整本书阅读的具体策略要与书籍类型逐一对应
B 整本书阅读的内容可以任意组合多种经典作品
C 整本书阅读能够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整体提升
D 整本书阅读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多样的阅读方法
答案解析:
C选项,论文强调对全书脉络的通盘把握,以及对全书内容的周延思考,所以能够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整体提升,综上,C选项正确。
A选项,并没有提到要一一对应,故排除。
B选项,可以组合相关联的作品,不能任意,故排除。
D选项,整本书阅读的重点不仅仅在于阅读方法的掌握,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3、阅读某高中语文考试题,按要求答题。如果请你从《边城》里的翠翠、《红岩》里的江姐、《一件小事》里的人力车夫、《老人与海》里的桑地亚哥之中,选择一个人物,依据某个特定情境,为他设计一尊雕像,你将怎样设计呢?要求: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180字左右。对上述考试题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创设了基于学生生活体验的考查情境
B 考查学生对经典作品比较阅读的能力
C 考查学生对主要人物的深入理解情况
D 考查学生对艺术形象再造想象的能力
答案解析:
文中并没有比较几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只是选其中一个人物。因此B选项说法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4、阅读某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材料,按要求答题。某教师想借助《说“木叶”》这篇课文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围绕节选的重点段落设计批判性阅读任务。课文节选内容如下: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很多,而诗歌语言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作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围绕上述内容设计的相关批判性阅读任务,合适的是( )
A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B 勾画出体现诗歌语言特征的关键语句
C 概括“木叶”与“落叶”的内涵差异
D 评析作者论述“木叶”相关问题的思路
答案解析:
D选项,评述相关思路涉及到学生的探究性和批判性阅读,问题难度较高,综上,D选项正确。
A、B、C选项的阅读任务都较为浅显简单,不涉及到批判性阅读,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5、阅读《沁园春·长沙》课后资料链接,按要求答题。某版教材把《沁园春·长沙》编入“文学阅读”单元,课后链接了如下资料:领字 词体术语,指用在词句之首起领起作用的字词。“领字”以一字为多,俗称“一字领”。“一字领”多用去声字和虚词。常用者如又、况、正、甚、但、纵、便、岂、已、怎、恁、只、渐、方、莫等。引导学生运用上述“课后链接资料”鉴赏诗词,下列教学活动不恰当的是( )
A 进一步补充“领字”知识,要求学生记忆背诵
B 抓住诗中的“领字”,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悟
C 围绕“领字”知识要求学生拓展学习其他诗词
D 请学生思考“领字”在本词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解析:
A选项,这一知识的学习是为了鉴赏诗歌,不必机械的去记忆背诵,综上,A选项正确。
B、C、D选项,表述均正确,符合学生运用知识鉴赏诗词的目标和方法,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二、案例分析题
案例
阅读《登高》教学实录的片段,完成第16题。
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沉郁顿挫”的含义。“沉郁”应从内容情感角度来理解。“沉”,就是“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就是“积”,指情感的含蓄、凝重、深沉。“沉郁”意味着思想博大深广、韵味深远。“顿挫”,指音调、情感的起伏变化,这节课我们仅从情感变化的角度来进行分析鉴赏。从情感角度来看,“顿挫”是指情感跌宕起伏,郁结难舒,一唱三叹。
师:下面我们读一读《登高》,试着感受“沉郁顿挫”这种风格,然后请谈一谈你从哪里读出了“沉郁顿挫”的意味。
提示:1.从秋景描绘和蕴含的情感中去读“沉郁”
2..从诗人情感变化中去读“顿挫”
表达要求:我认为(某联/句/字)给人(沉郁/顿挫)之感。因为这句写了……景,抒了……情,感情的变化是……,给人……的感受,所以……。
(生齐读,并自由讨论)
师:下面请大家分享讨论的结果。
生:我认为首联有“沉郁”之感,“风急”和“猿啸哀”表达了悲凉的气氛,“渚清”“沙白”这两种色调都很冷清,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悲凉之感。
师:《沁园春·长沙》同样描写秋景,“层林尽染”就没有秋天的萧瑟之感。
生:(点头)所以我认为首联给人一种“沉郁”的感觉。
师:这位同学是从“沉郁”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同学们还有补充吗?
生:我想重点说首联的“鸟飞回”。我感觉“飞回”是鸟在疾风中飞舞、盘旋的意思,照一般理解,飞鸟在风很急的情况下归巢,但它为什么不归巢而在天空中盘旋?这好像在暗示诗人的命运。他这个时候正在西南漂泊,而尾联中的“艰难”,说的就不仅是自身命运,还有国运。
师:那么这句秋景描写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生:沉郁。
师:非常好,同学们还有补充吗?
生:“万里悲秋常作客”,我觉得这一句是说诗人在秋天远离故乡,独在异乡为异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指诗人年老,体弱多病,而且独自登高。
师:这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呀?
生:压抑、沉重。
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本来是非常壮观的景象,但诗人在这里却写出了凄凉、茫然的感觉,说到“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来”,但没有说到“去”,是诗人不知自己的前途奔向何方,也不知国家的未来会怎么样。还有“无边落木萧萧下”,本来落叶已够让人感到凄凉了,诗人再加上形容词“萧萧”,显得更加冷清。
师:很好,“无边”和“不尽”给人感觉非常壮阔,正像她说的这样,壮阔的景物让我们感觉无助。场景越壮阔,人就越显得渺小,她又抓住“落木”这个意象,落叶已经给人带来凋零衰败的感觉,再加上“萧萧”的声音,更有一种空旷荒凉之感。这样,她把“沉郁”的特点说清楚了,如果在分析之后再明确结论就更好了。
师:有没有同学感受到诗中的“顿挫”之意呢?
生:“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是说国运衰落和命运坎坷导致发都白了;“潦倒”是说失意的时候,诗人本想借酒消愁,可因年老体病不能喝酒,心中的忧郁无从排解。
师:诗人的情感郁结难舒,这是“顿挫”风格的一种体现。好,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下音频,从缓慢的语速和低沉的音调里再去体会《登高》“沉郁顿挫”的特点。
16、简述教师引导学生品析诗歌的过程及教学效果。
正确答案:
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登高》的教学过程符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理念,达到了理解和鉴赏杜甫诗歌的目标。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整个课堂分析过程中,教师更多地扮演引导者的角色。首先帮助学生明确“沉郁顿挫”的含义,然后引导学生从情感变化的角度去鉴赏。不断引导学生找出诗中的关键句子,从而更加深层次地去体会诗歌的内涵和意蕴。学生则是课堂的主体、由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小组讨论,提出见解、探异求新。这既保证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促进了学生思维创新性与开放性的发展。
教师也有意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提出不同的观点,为学生的阅读创设了良好的环境,充分地关注到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在该案例中,教师没有将《登高》的思想情感直接讲授给学生,而是让他们通过“风急”和“猿啸哀”“渚清”“沙白”“萧萧”等关键词句进行体悟分析,从而掌握整首诗丰富的思想内涵和诗人的情感。
答案解析:
分析教师的引导作用可以从教师角色、对新课标要求的达成等方面解读,注意结合材料。
17、指出教师对学生发言评价的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
正确答案:
教师的评价优点:教师在评价中关注到了激励性评价的作用。新课标规定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发展功能,教师对于学生的日常表现以积极肯定的评价为主。在该案例中,教师积极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并且发挥教师了评价的激励功能,在学生回答问题后以点头认可和“很好”等词给予学生肯定,并且能够针对学生的问题给予一定的指导,学生在回答问题后,教师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了耐心的讲解和说明,以上教师的行为值得肯定。
教师的评价缺点:教师在评价的层次性上并不明显。该教师在课前确定了“沉郁顿挫”的学习目标,但是当学生阅读出了不同的结果时,教师没有适时地展开,错过了恰当的引导时机。如学生阅读出好像“暗示诗人命运”时,教师答非所问,继续按照既定的想法问学生的感受,不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及思维的展开。在评价语上也较为匮乏,并未能对学生做出较为个性化的评价用语。
答案解析:
分析教师的评价可以从评价的功能、教师的评价语、评价方式等方面解读,注意结合材料。
三、案例分析题
案例
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17-18题。
【案例】
如果有一天没有了虫鸣
①去年十一月时,闲来无事,恰逢雪天,便与父母一同前往陶然亭赏雪。不想在花鸟鱼虫市场门口竟听到了清脆的虫鸣,让这漫天飞舞的雪花霎时都变得温暖起来。我连忙快走几步,发现原来是一位大姐在卖蝈蝈。闲聊了几句,这位大姐竟然还记得我爸,说在我五六岁的时候,他就带着我来买过,没想过到十几年后她依然卖,而我们也依然来买。
②听到这儿,我也渐渐想起来,除了蝈蝈声,还有其他的虫鸣也响彻我的童年。小时候我常去郊区的姨妈家玩,草丛里的蚂蚱、蟋蟀就成了我最好的玩伴。捉一只蚂蚱,把它的腿绑住,或是放两只蟋蟀,看它们鼓动着翅膀示威进攻;头顶树上的蝉扯着嗓子嘶鸣,我在各种知道的、不知道的虫鸣声中流连忘返。那时候的整个夏天是虫鸣织成了一张网,被笼罩在我的记忆上。
③而我又有多久没有听到虫鸣了呢?小学毕业以后,我很少再去那里了。记忆中的虫鸣,全凭在大姐这儿买的蝈蝈顽强地延续下来。每逢秋天,我在家中趴在桌子上看玻璃罐里的它们对抗,听它们发出或清亮或撕哑的声音,才觉得我找回了一些夏天的感觉。在我的眼里,虫鸣是夏天的符号,而在其他人眼中,又变得不一样。或是寒蝉凄切,带来秋天的萧瑟;或是惊蛩初鸣,带来春天的生机。但无论怎样,它总归会引发人们的暇思,给生活带来一些味道。
……
18、请从第③④自然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②自然段找出一个病句,并分别修改。
正确答案:
③“撕”改为“嘶”;“暇”改为“遐”。
②病句:“那时候的整个夏天是虫鸣织成的一张网,被笼罩在我的记忆上。”改为“那时候的整个夏天是虫鸣织成的一张网,笼罩在我的记忆上。”
答案解析:
病句属于逻辑关系搭配不当。
19、请指出该作文的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正确答案:
优点:言约义丰,语言质朴,情感流畅自然。
文章是一篇记叙性散文,作者用质朴流畅的语言忆起往事,用“清脆的虫鸣”“蝈蝈的叫声”将读者的思绪也带到很远。作者回忆到“蚱蜢”“蟋蟀”“蝉”等虫鸣声,在温馨的叙述之间,流露出对无忧童年和美好自然的无限眷恋。文章第三段笔锋一转,虫鸣声不见,又将回忆拉回现实,在对现实的语言描绘中表达作者对虫鸣逝去的哀伤,但此时,“虫鸣”已不单是“虫鸣”,有了更多的内涵,使文章显得言约义丰。
答案解析:
分析作文的优点,可以从语言、结构、思想情感等方面入手。
四、教学设计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9-21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课文介绍
本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另外两首诗为《涉江采芙蓉》和《归园田居》。同单元另外三篇课文为《诗经》二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这一时期产生了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诗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相关要求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班级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20、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正确答案: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作家曹操基本情况;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诗。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法,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通过小组合作法,培养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诗歌的艺术特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2)教学目标设定的依据:
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在对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不再局限于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在三个维度上都要考虑。
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学生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③文本特点
《短歌行》通过宴会的歌唱,以沉稳顿挫的笔调抒写了诗人求贤如渴的思想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这首词充分发挥了曹操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历来被视为曹操的代表作。
④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
确定语文教学目标,还要从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出发,包括语文师资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水平。高中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基础,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探究基本知识,将授课的重点放在鉴赏阅读上。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设定依据
完整的三维目标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目标侧重于基础知识,过程与方法目标侧重于文章剖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一般为文本中体现的感情。
教学目标的设定依据一般参考四个维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文本特点;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
21、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正确答案:
一、选择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
二、教学方法:朗读法、小组讨论法、谈话法、品评法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有多少英雄能够经得起历史的千淘万漉而流芳百世呢?有这样一个人,在三足鼎立的历史舞台上,他是一个个性张扬的英雄;在中国文学的舞台上,他是个慷慨豪迈的大诗人。他曾经叱咤风云,他死后功过成败至今还令人评说不尽。他就是——曹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人。三国魏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具有“慷慨悲凉”的独特风格。
2.释题
《短歌行》“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也叫“歌行体”。
3.背景
建安十三年, 赤壁大战前夕,正直这年冬天十一月十五日夜,皓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酒宴众文武,酒至兴处,忽然听到乌鸦往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歌此千古名作《短歌行》。
4.讲授生字
听录音,找出文章“譬”“越陌度阡”“匝”等生字与新词,教师进行讲授,学生练习。
5.疏通文意
学生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初步疏通文意。
(三)再读课文,深入剖析
1.研读第一层(对酒当歌-唯有杜康)
(1)配乐是朗诵,学生体会诗歌节奏
(2)自由朗读第一层,第一层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面对美酒应该高歌,人生短促日月如梭。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失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席上歌声激昂慷慨,忧愁长久难以散去。靠什么来排解愁绪呢?唯有饮酒方可解脱。写出了曹操对人生短暂的忧叹。
(3)小组讨论:突出表现了哪一个意象?
明确:突出表现了“酒”这一意象。“酒”代表着忧愁,历来被文人运用,曹操在这里用“酒”意象同样要表达的是自己的那份忧愁。
2.研读第二层(青青子衿-鼓瑟吹笙)
(1)女生诵读第二层
提问:用“第一人称”来阐述这一层。
明确:那穿着青领的学子哟,你们令我朝夕思慕。正是因为你们的缘故,我一直低唱着《子衿》歌。阳光下鹿群呦呦欢鸣,悠然自得啃食在绿坡。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
(2)请找一找这段使用了什么典故?
明确:“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国风·郑风·子衿》,原本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心情,这里比喻自己求贤若渴。
3.研读第三层(明明如月-心念旧恩)
男生诵读第三层
自主学习:请找出这层中一个象征性的意象,并说一说这一写法的作用。
明确:“明月”。曹操在这里以“明月”喻贤才,气魄非凡。一般人是不敢说自己要摘取天上的月亮的,然而曹操气魄宏大,他就是要摘取那天上的皎洁的明月。而这明月正是贤才。贤才那么美好,我多么想得到他们啊!但又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得到,所以“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对贤才的那番渴求,感人至深。
4.研读第四层(月明星稀-天下归心)
(1)引导学生读出“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气势。
提问:读了这一段,你觉得曹操是怎样的一个人?
明确:自如周公,一代枭雄,渴望招纳贤才,实现建功立业的宏图大愿。
(四)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通过提问总结课堂。
写一篇小短文“我心中的曹孟德”。
答案解析:
选择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教学设计可以按照:新课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深入剖析;总结课堂,布置作业等几个步骤进行书写。
22、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在清醒地认识到“人生苦短”之后,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
正确答案:
一、教师开场,主题呈现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在《三国演义》第48回“宴长江曹操赋诗”中,赤壁之战前夕,曹操和众部将一起狂饮,他四顾空阔,心中大喜,与诸将讲述自己希望收服江南的雄心壮志。这时候,看到乌鸦向南飞去,他已经喝得大醉,拿起自己的槊豪情满怀地讲述自己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等历史丰绩,一边唱起了《短歌行》并要求将士和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走进《短歌行》。
二、学生研讨,教师指导
(一)活动形式介绍
将全班学生分为两个学习小组“子衿”组和“明月”组,小组讨论,在清醒地认识到“人生苦短”之后,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
(二)活动过程
1.找出“人生苦短”的句子
子衿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明月组:“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一节,将人生比作短暂的露珠,作者在忧叹人生苦短。
师:能不能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说一说?
子衿组:东汉末年,群雄奋起,能人志士都想抓住时机建功立业,此时的曹操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这些辉煌的成就也花费了他太多的时间,此时的曹操时年已五十四岁,因而他深感奋斗的艰难和时光流逝的无情。“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人生的短促感、焦灼感重重地向他压来,这使他不由发出“人生几何”的感慨。
2.品读曹操的人生态度
师:那么这首诗就是一个苦闷的,消极的文人诗歌吗?同学们怎么看?
子衿组: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明月组: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感叹时光如流水,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地感染广大“贤才”,提醒他们人生就像“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要抓住时机建功立业,施展抱负。
子衿组补充:这首诗并不消极,在最后一段,曹操自比周公,突出了他的胸襟和抱负,正是因为人生苦短,才要更加积极地去建功立业,招纳天下贤士为自己所用。
三、明确结论,拓展延伸
诗人生逢乱世,目睹百姓颠沛流离,渴望建立功业而未得,这就不能不产生苦闷和忧伤,所以本诗忧叹人生短暂。但是曹操并不会因此而消沉,他将对理想、对事业的不懈追求在这首诗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驱散了此前萦绕在心头的忧思愁绪。“诗言志,歌咏怀”。曹操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大志向。诗中所表现的进取精神,能给人们以鼓舞向上的力量。
四、活动结语,总结升华
我们通过《短歌行》了解了一位英雄滚烫的内心,今天的活动就到这里,下课!
答案解析:
课堂活动的设计可以围绕活动主题,从教师开场、主题呈现;学生研讨,教师指导;明确结论,拓展延伸;活动结语,总结升华等几个环节进行书写。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