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1、教师引导学生梳理古代诗词中的“梧桐”意象,体悟其多样的内涵,下列“梧桐”意象与爱情无关的是( )
A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B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C 梧桐叶上三更雨,别是人间一段愁
D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答案解析:
D选项,《声声慢·寻寻觅觅》是抒发词人因国破家亡、天涯沦落而产生的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梧桐”此处是愁苦类诗歌意象。综上,D选项正确。
A选项,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这里“梧桐”作为连理枝的意象,象征着意中人由于现实中无法实现相伴相随,只能寄希望于死后化为连理枝、相思鸟。故排除。
B选项,白居易《长恨歌》“梧桐秋雨叶落时”点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发生时的凄清氛围。后人多用“秋雨梧桐”来形容二人的爱情悲剧,故排除。
C选项,出自赵长卿的《一剪梅》“梧桐叶上三更雨,别是人间一段愁。 睡又不成梦又休。多愁多病,当甚风流。真情一点苦萦人,才下眉尖,恰上心头。”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词人的爱情苦情之作,梧桐在这里也被词人赋予的爱情的象征,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教学《荷塘月色》,教师列举其他写景状物的散文,引导学生体会细节描写的妙处,下列作品合适的是( )
A 巴金《小狗包弟》
B 陆蠡《囚绿记》
C 鲁迅《灯下漫笔》
D 欧亨利《最后一片常春藤叶》
答案解析:
B选项,《囚绿记》是作者陆蠡发表于1940年的一篇散文,该散文展示了人心灵中最真实最永恒和平安宁的一面,那就是和平安宁,优美诗意的生活才是人真正的需要,但当一种东西侮辱你的自由的时候,人会为了自由而反抗,甚至牺牲。综上,B选项正确。
A选项,《小狗包弟》虽是散文,却是通过写一条可爱的小狗在“文革”时期的悲惨遭遇,展现那个疯狂时代的现实、以记叙为主;
C选项,《灯下漫笔》是杂文,故排除。
D选项,《最后一片常春藤叶》是小说,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大家围绕课程目标“发展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展开研讨,下列对该课程目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
B 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本文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
C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
D 从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
答案解析:
A选项,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并非注重审美体验,形成高尚的审美理想。综上,A选项正确。
D选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第二部分课程目标必修课程阅读鉴赏部分指出:.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表述无误,故排除。
B选项,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做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表述无误,故排除。
C选项,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表述无误,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4、学习关汉卿《窦娥冤》,教师向学生推荐其他戏剧作品以深入理解“神秘色彩”对表现主题的作用,下列作品合适的是( )
A 王实甫《西厢记》
B 席勒《阴谋与爱情》
C 汤显祖《牡丹亭》
D 易卜生《玩偶之家》
答案解析:
C选项,《牡丹亭》全名《牡丹亭还魂记》,作品把传说故事与明代社会相结合,具有神秘色彩。综上,C选项正确。
A选项,《西厢记》是我国经典戏剧的现实主义杰作,故排除。
D选项,《玩偶之家》是社会剧,主要写主人公娜拉从爱护丈夫、信赖丈夫到与丈夫决裂,最后离家出走,摆脱玩偶地位的自我觉醒过程。具有现实色彩,故排除。
B选项,《阴谋与爱情》的故事发生在18世纪的德国,重在揭露社会的不平等以及宫廷内部争权夺利的种种阴谋与恶行,反映了18世纪德国社会宫廷贵族阶级和小市民阶级的尖锐冲突,具有现实性,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5、在“广告修辞语”的学习活动中,教师指出恰当运用修辞手法能够提升语言品质,增强广告效果,下列广告语中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剧”说你要来(综艺节目)
B 美好生活“头等”大事(美发店)
C “枣”想“核”你在一起(食品)
D 步步为“赢”,“衣衣”不舍(服装)
答案解析:
B选项,美好生活“头等”大事是语义双关。综上,B选项正确。
A、C、D三项均是谐音双关,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6、为了提高学生的小说鉴赏能力,教研组尝试在高一年级开展“小人物的命运”的专题教学,系列作品适合选入的是( )
A 矛盾《子夜》
B 余华《活着》
C 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
D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答案解析:
B选项,余华的《活着》作为现实主义的小说,反映了福贵这一小人物在解放战争时期至70年代末这一时间段里命运的跌宕起伏。综上,B选项正确。
《子夜》的主人公吴荪甫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一个失败了的英雄形象、作为英雄形象,自然不是"小人物"、故排除。.
C选项,《傲慢与偏见》中写的是乡绅的女儿伊丽莎·班内特的爱情故事,不是小人物,故排除。
D选项,《战争与和平》围绕着鲍尔康斯基等四大贵族家族的生活展开描写,也不是小人物,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7、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代诗文中的语句,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树还没落叶的时候,叶子新鲜润泽,用来比喻年轻女子的青春面庞,是《诗经》惯用的修辞“比”。
B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生活孤单,只有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形象地描写作者的家庭人丁不旺,暗示祖母只能依靠作者奉养。
C 制菱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裁剪荷叶做上衣,缀缝荷花做下装,表明作者追求高雅,洁身自好,品德高尚,不与世人同流合污。
D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拄着拐杖走走,随时随地休息,常常登高远望,生动再现了作者归去之后的生活状态。
答案解析:
D选项,“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是作者在想象自己归隐后的生活状态,不能说是“生动再现”。综上,D选项正确。
A、B、C选项,理解正确,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8、“古代文化经典研习”活动中,教师提醒学生阅读时要正确理解课文,避免断章取义,下列属于断章取义的是( )
A “父母在,不远游”,所以毕业就应回到父母身边工作(《论语·里仁》)
B 做人不能“以五十步笑百步”,犯了错误就不要找借口(《孟子·梁惠王上》)
C 人生在世“虽贫贱不以利累形”过分追求利益只会伤害身体(《庄子·杂篇·让王》)
D “兼相爱,交相利”,咱们双方相互关照完全可以获得共赢(《墨子·兼爱》)
答案解析:
A选项,出自《论语·里仁》“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表明孔子既强调子女应奉养并孝敬父母(远游就做不到了),但又不反对一个人在有了正当明确的目标时外出去奋斗。综上,A选项正确。
B选项,"以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缺点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讥笑别人。故排除。
C选项,"虽贫贱不以利累形"意思是即使贫贱也不以利禄累害形体。故排除。
D选项,“兼相爱,交相利"意思是不分贵贱、亲疏、贫富,一视同仁地爱所有人,人们互相帮助共同谋福利。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9、学习文言文单元,教师建议学生自主归纳词类活用现象,下列语句中包含名词作状语用法的是( )
A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B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D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阿房宫赋》)
答案解析:
B选项,“云、响、景"是名词,此处作状语,意为"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全句解释为"天下人如同云一样聚集起来,回声似的应和他,都带着粮食,影子似的跟着他。综上,B选项中正确。
A选项,"宾客"为名词,在句中为名词的意动用法,一以宾客之礼相待。故排除。
C选项,"水"为名词,在此处名词用作动词,意为"游泳。故排除。
D选项,"哀"为名词,此处为名词的意动用法一以······为悲哀",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0、某教材将《我有一个梦想》《在马克思墓前讲话》《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安排在同一单元里,下列对《我有一个梦想》的教学建议,不恰当的是( )
A 本文主题复杂,应该鼓励学生围绕主题展开多元解读,表达出个性化看法
B 本文多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要提醒学生注意体会其在演讲中的特殊效果
C 本文的理解需借助相关的知识背景,可指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D 本文核心词是“梦想”,要引导学生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层面理解其内涵
答案解析:
A选项《我有一个梦想》主题内容主要是关于黑人民族平等,故A项"主题复杂"说法错误。综上,A选项正确。
B选项,《我有一个梦想》是马丁·路德金发表的著名演讲,以“我有一个梦想”为排比句开头,体现了排比句字演讲中的特殊效果,B选项表述无误,故排除。
C选项,《我有一个梦想》内容主要是关于黑人民族平等的,学生需要结合美国社会制度、发展历史去了解美国社会对黑人的歧视现象。因此需要学生借助背景知识去理解演说词的内容,故排除。
D选项,《我有一个梦想》围绕核心词"梦想"来表达,梦想的含义是多方面的,涉及黑人生活的各个层面,首先、在政治上、作者希望美国的有色人种能享有和白人一样的生存、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有同等的地位和公民权、如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而不是作为二等公民备受歧视和压迫;其次,在文化上,作者希望得到尊重和理解,人们不再以肤色、而是以品格的优劣来评判他们,让黑人有和白人一样的受教育的权利和自由;第三,在经济上,作者希望黑人有和白人一样的就业和发展的机会,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被限制在固定的贫民区,贫困潦倒,D选项说法正确,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1、阅读《雨巷》教学反思的片段,按要求答题“知人论世,体物会意”是读诗的重要方法,脱离限定的创作背景和具体的文本,一味追求读者体验,容易歪曲诗歌本意,高中生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还不够丰富,引导他们知人论世是必要的。从实际教学来看,学生研读资料的能力不错,能对诗歌展开多元解读。他们没有简单认定这是爱情诗,而是从资料中生发出自己的理解,这也让我认识到,教师要注意处理好知人论世与多元化解读的关系,恰当提供相关资料为学生搭建文本阅读的桥梁。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学习诗歌是为了知人论世,体会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
B 知人论世与多元解读并不矛盾。具有辩证统一性的关系
C 多元解读意味着学生可以随意地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D 研读相关背景资料,容易限制学生解读文本的创造性
答案解析:
B选项,题干中最后一句提到"教师应该处理好知人论世与多元解读的关系。因此可知知人论世与多元解读并不矛盾,有辩证统一的关系。综上,B选项正确。
A选项,学习诗歌是为了知人论世"说法错误,且资料中并没有体现,故排除。
C选项,“多元化解读"能让学生在阅读中有独特的阅读体验,但不能随心所欲地阅读,需要在立足文本。“知人论世"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读懂文章,C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D选项,由材料中"脱离特定的创作背景和具体的文本,一味追求读者体验,容易歪曲诗歌本意""从实际教学来看,学生研读资料的能力不错,能对诗歌展开多元解读。”“恰当提供相关资料为学生搭建文本解读的桥梁"可知,D项错误。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2、阅读课文《荷花淀》的片段,按要求作答。他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长在水里。荷花变成人了?那不是我们的水生吗?又往左右看去,不久各人就找到了各人丈夫的脸,啊,原来是他们!但是那些隐藏在大荷叶下面的战士们,正在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半眼也没有看他们。枪声清脆,三五排枪过后,他们投出了手榴弹,冲出了荷花淀。对上述划线句子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啊,原来是他们!”妻子们的激动和战士们的冷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B “半眼也没有看她们”,说明战士们心里有怨气,觉得妻子们的行为很丢人
C 战士们聚精会神伏击敌人无暇与妻子们寒暄打招呼,暗示了战斗的凶残紧张
D 战士们认为妻子们前来探望他们的行为很鲁莽,差点儿导致伏击行动失败
答案解析:
C选项,战士们聚精会神瞄着敌人射击,是暗示了战斗的凶险紧张,无暇顾及妻子们。也只有这样的聚精会神,才能保证伏击胜利,保卫荷花淀。综上,C选项正确。
A、B、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3、阅读某教师访谈记录的片段,按要求答题。每学期我都用六节课来“谈语文”,课上说不讲评作文,也不按照写作任务,就是和学生对话、组织全班讨论,每节课我都会结合学生写作中出现的的问题,准备相应的中心话题,比如。文体特征不明显,逻辑混乱…我就用了比较多的课时跟学生讨论写作思维。目前“谈作文”已经进行了三个学期,学生开始懂得如何总结作文的得失,并有意识地区改进。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对话讨论是作文教学指导的有限保障
B 思维训练至少需要三个学期才能产生效果
C 作文教学指导应在学生写出作文初稿之后
D 作文教学指导应针对学生作文的典型问题
答案解析:
D选项,该教师组织的“谈作文”活动中,教师结合学生写作时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其作文教学具有指导性,是针对学生作文中的典型问题展开的。综上,D选项正确。
A、B、C选项,说法有误,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4、阅读某教师教学叙事的片段,按要求答题。由于班级学生阅读量少,写作水平也不高,尤其是对写作缺乏兴趣,所以我选择了电影作为切入点。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包括文学、美术、摄影等多个领域。学生能从中找到兴趣点,容易获得成功的喜悦。我将专题确定为“科幻电影欣赏及评论写作”,期待达成两个目标:第一,借助网络阅读资料。学习欣赏电影的基本方法在阅读与观赏中聚焦欣赏点;第二,针对某一部或几部电影,选择一个方面写出影评,可以写电影的主观感受,也可以评论电影的优劣。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教师选择专题内容的依据是学生的学习兴趣
B 整体教学设计体现出“跨媒介学习”的特色
C 专题设置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电影欣赏水平
D 学习目标中渗透着“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
答案解析:
C选项,材料中提到“由于班级学生阅读量少,写作水平也不高,尤其是对写作缺乏兴趣,所以我选择了电影作为切入点。”可以看出该专题设置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不是电影欣赏水平。综上,C选项正确。
A、B、D选项,表述正确,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5、阅读某教师《语文选修课程如何实现“选择性”》教研论文片段高中语文课程应该突出“选择性”,在我国的现实情景中,实现“选择性”的突破口是课程要素,而不仅仅是课程设置,设置多样化的课程效果有限,它需要学生具有自主选择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的目标,内容、过程、方式、成果的呈现、评价等课程要素中学会选择,从实际状况来看,这些课程要素不能平均用力,“学习过程与学习方式”是急需突破的要素。教师的指导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之间必须建立良性的循环关系,教师应该帮助他们探索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完善个性化的学习过程,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针对上述内容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选择性”是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共同的核心特征
B 设置多样化的课程不是实现选修课程“多样化”的有效途径
C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选择性”的实现需要兼顾所有课程要素
D 鼓励学生采用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答案解析:
D选项,在文章末尾提到“教师应该帮助他们探索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完善个性化的学习过程,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据此可知D选项符合题意。综上,D选项正确。
A选项,文章中并没有提到“核心特征”,故排除。
B选项,“不是有效的捷径”与文章中提到的“多样化课程效果有限”不符合,故排除。
C选项,“需要兼顾所有课程要素”错误,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二、案例分析题
阅读《胡同文化》教学实录的片段,完成第1题
师:刚才这个段落,讲完后有什么感受?
生:口语化,有点随意。
生:总觉得不太像文章,好像在拉家常。
师:说得好!这正是汪老的追求,他说“我希望把散文写的平淡一点,自然一点,家常一点”。因此他的文章富有生活气息,京味十足。
刘锡庆先生说过(PPT)“(汪曾祺的)文字功夫极深,可谓不温不火,炉火纯青,这些文字不是大白话,更不是白开水,而是雅俗杂糅,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重读)”
师:看来读汪老的文章怎么样?
生(齐):品!
师:请大家选出最喜欢的段落品一品。
生:我最喜欢这几句“有窝头,就知足了。大腌萝卜就不错,小酱萝卜,那还有什么说的,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虾米皮热白菜,嘿!……”
师:梁实秋先生说“窝头是贫穷的象征”,北京人真的就爱吃窝头?
生:不是,下面又说大腌萝卜,小酱萝卜,臭豆腐香油,虾米皮热白菜,说明有更妙的。
师:这生动地说明了北京人易于满足的特点。大家想想,这几样东西能不能颠倒顺序?比如改成“有大腌萝卜,这就知足了。虾米皮热白菜,就不错……”
生:不行。前面“窝头”是主食。后面是副食,副食之间也不能颠倒。一种副食代表一种生活档次和质量。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评价语言的变化“就知足了”“就不错”“那还有什么说的……”“可以待姑奶奶“ “嘿。”
师:我还有一个更简洁的——“有窝头,较好:大腌萝卜,好:小酱萝卜,更好;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很好;虾米皮热白菜,最好!”
(生大笑)
生:不好。这样少了京味,缺乏生活气息,而且评价太单一,这没有原来的丰富,有情趣。
16、请评析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10分)
正确答案:
教师的教学思路具体来说可以分成如下四个环节:
首先,该教师与学生交流读后感受,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语言特点,鼓励发表个人见解;
接着,教师呈现对刘锡庆的评论材料,明确汪曾祺散文的特点,此环节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作家及作品,为后面的品读环节打下基础;
第三步,引导学生自由品读、集体讨论,此环节教师运用换词法、调换顺序等方法,品读中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最后,再次朗读文本,通过朗读,体会并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教师进行品读的示范。
总的来说,该教师以朗读品味和讨论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品味作品的语言特色,并且关注到每个学生的阅读鉴赏,鼓励学生做个性化解读,并适时地进行点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能力。
答案解析:
考生可从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引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等方面进行作答。教师通过“读、议、赏、再读”的过程,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品味语言,关注了每个阅读个体,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适时点拨,有助于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17、请说明教师引用刘锡庆评价的意图。(10分)
正确答案:
首先,从教学环节上来说,在学生对文章语言特点有了整体感知后引用该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有效地过渡到品读语言的环节。
第二,从阅读教学理念上来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该教师的教学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素材,拓宽了学生的思维。
第三,刘锡庆的评价也为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提供了参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
答案解析:
考生可从教学环节、教学理念及借助资料对学生阅读的帮助方面进行作答。
三、案例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爱在屋檐下
母爱深。虽刚出生我们那根连接母亲的脐带被剪断,可是,与母亲的血缘却终生难以割断。当我们呱呱堕地时,便占据了母亲的心;当我们咿呀学语时,第一句便是“妈妈”。在我们的身边永远有母亲的伴随,母爱像身边的空气,虽然看不到摸不到,却充满世界,她又像春天里的甘霖,洒落在我们的心田。虽然悄无声息,却温润着一颗颗生命的幼苗。母爱是最无私、最温暖的太阳,奉献着光和热,母爱是肥沃的土壤,为儿女茁壮成长,提供充足的养分;母爱是无垠的宇宙,任儿女自由地翱翔。
母爱深,深的无法比拟。
父爱沉,父亲在我们心中永远那么严肃,那么不易接近。小时候,父母亲总爱站在我的左右两旁张开手臂,每次我都习惯性地向右边的母亲跑去,而忽略了站在左边的父亲。然而,如果没有父亲,怎么会有我和母亲快乐的生活,那粗大的手,是家庭的支柱;那宽阔的肩,是子女的靠山,他辛勤劳作,总是无怨无悔;教导子女,总是奖罚分明。
父爱如江流,澎湃汹涌;父爱如草原,辽阔无边;父爱如酒,需细细品尝;父爱如诗,需认真品读感悟。
父爱沉,沉得无法称量。
师爱浓。如果说父亲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那老师便是我们的第二任父母,老师教给我们做人的道理,教给我们文化知识和技能,是我们成长路上的引路人。我们成功的时候,老师和我们分享幸福和痛苦;我们失败的时候,老师鼓起我们前进的风帆;我们犯错误的时候,老师耐心细致地拔正我们的航向;我们因取得一点成绩而骄傲的时候,老师的谆谆教导是我们的清醒剂。老师既是我们的良师,也是我们最真挚的朋友!
师爱如阳光,照着我们的心灵上,她的温暖不亚于母爱的深,父爱的沉。
友爱浓。当我们从父母的羽翼下走出来时,我们开始寻找朋友,朋友带给我们温暖、支持和力量,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在人生的旅途上,朋友伴我们同行。友爱照亮我们的生活之路。当我们难过时,朋友是肩膀,可以依靠着哭泣,友爱就像熨斗,烫平我们心中的苦恼;当我们绝望时,朋友是一双手,把我们从绝望中拉出来;友爱就像火把,重新点燃我们心中的希望;当我们快乐时,朋友是巨浪,可以把我们的快乐推向更高处,友爱就像乐曲,增添我们前进的动力。
浓,浓似咖啡,香气醉人。我们生活在爱的屋檐下。
18、在(1)(6)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6)段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8分)
正确答案:
第一段“呱呱堕地”应改为“呱呱坠地”;第六段“拔正”应该为“拨正”
病句:“我们成功的时候,老师和我们分享幸福和痛苦”,删掉“和痛苦”
答案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汉语的错别字及病句修改,病句错误类型为用词不当。
19、请指出该作文的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12分)
正确答案:
优点:思路清晰,结构匀称。该文以“爱在屋檐下”为题,分别论述母爱
父爱、师爱、友爱四种情感,每个部分都采用先论述后总结的形式写作。比如论述完母爱后总结“母爱深,深的无法比拟”,论述完父爱后总结“父爱沉,沉得无法称量”,结构非常匀称,写作思路清晰。
缺点:论述方式单一,详略不当。全文论述四种情感时,每个部分篇幅相当,没有主次详略之分,读来文章缺少起伏。同时,每个部分都使用道理论证方法,论证方法单一,建议采用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方法,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及可读性。
答案解析:
本题要求学生对作文进行评析,考生要结合优点和缺点,从新课标的要求并结合文体特点作出简要分析并作答。
四、教学设计题
阅读材料,回答第1-3题。
周婷、杨兴《别了,不列颠尼亚》原文
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
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点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号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氺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高中语文教材必修(1)第四单元第一课《短新闻两篇》,另一篇为《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同单元另外两篇课文为《包身工》和《飞向太空的航程》。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新闻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它以消息、通讯、特写等样式,向我们提供各方面最新的资讯。学习新闻作品,要注意新闻结构的多样性,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在此基础上,去粗取精,抓住有用信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
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实用类文本中的新闻,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事实与观点的关系、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20、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能抄原文,不可抄材料。(20分)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新闻特写的特点,了解本文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品味文章蕴含的丰富情感,
(3)激发民族自信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设计依据:
(1) 以上教学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立,并体现了三维目标的融合。
(2) 本文作为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一课《短新闻两篇》中的第一篇,重点在于了解并学习特写新闻的写作特点,把握文章的写作顺序,因此设定了以上的知识目标。
(3) 本文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这一香港回归中国的精彩场面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于叙事中饱含情感,因此,需要重点引导学生品读。
(4) 学习优秀的新闻作品,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时事,也有助于激发其责任感和爱国心。
答案解析:
完整的三维目标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目标侧重于基础知识,过程与方法目标侧重于文章剖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一般为文本中体现的情感。
教学目标的设定依据一般参考四个维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文本特点;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
21、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断,要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20分)
正确答案:
一、选择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
二、教学方法:讲解法,讲述法,小组合作法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的数位记者不辱使命,不负众望,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时刻,写下《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此文曾获得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新闻背景(投影)
(1)香港坎坷历史
(2)邓小平与香港回归
2.了解新闻相关知识
明确:
新闻特写是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或时间,通过一个片段、一恶搞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其特点是:新闻价值高、现场感较强、篇幅短小精悍,侧重“再现”。
3.讲授生字
请学生模仿播音员放声朗读新闻。
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语速、语调。
4.请学生根据新闻的结构特点,依次找出新闻的要素。
标题: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第1自然段):交代“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查尔斯和彭定康撤离香港的使命,香港即将回归中国。
主体(第2-10自然段):按照时间顺序,具体叙述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背景(第7和第11自然段):介绍了一些背景材料。这种介绍就像电影中的闪电一样,将历史和现实用镜头方式交错出现,不仅画面对比很强烈,而且突出了英国对香港156年统治的终结。
结语(第11自然段):为英国在香港统治的历史做了小结。
(三)再读课文,深入剖析
1.这篇通讯是从什么角度,按什么顺序把“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记录下来的?
2.本文主体部分选取了1997年香港回归,英国撤退时的四个重要场景。请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这四个场景。(四个场景,三次降旗)
3.文章在报道香港回归这样宏大的场景时,从细节入手,在细节中蕴含着深刻的意味,在平淡的笔调中洋溢着浓烈的感情,大家能否从文中找出意味深长的细节之处?
(1)“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2)“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3)“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4、我们该如何理解结语中“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四)布置作业
对比阅读关于香港回归问题的另一篇新闻报道,体会作者写法的不同。
答案解析:
根据教学目标可设定教学环节可按照:导入新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深入剖析;布置作业等几个步骤进行书写。
22、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研讨与练习】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场实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历史的厚重感。《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这方面堪称典范,说说课文中这两方面是如何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
正确答案:
一、教师开场,主题呈现
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场实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可以增加历史的厚重感。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他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是中华民族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今天我们通过探讨《别了,“比列颠尼亚”》,再次感受这一历史时刻。体会新闻报道与历史的回顾,对增加历史的厚重感的作用。
二、学生研讨,教师指导
(一)活动形式介绍
教师出示表格,学生合作完成填表任务,由小组代表发言,教师整合。
(二)活动过程
1.教师PPT出示表格,学生自主填表、小组讨论时间事件
2.教师在学生填写表格时,全班走动,指导学生填写。
3.同组学生互相检查,并讨论所填内容。
4.学生推荐代表说明所填内容,教师引导正确填写表格内容。
5.教师设疑:
(1)作者在描述现实与历史的同时,把自己的感受结合起来有何作用?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把现实与历史结合起来,可以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引起人们思考历史,同时增强自豪感。
(2)作者在描述现实与历史的同时,是怎样把自己的感受与之结合起来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作者感受融入其中,既让人们有身临其境之感,又能使现实与历史有机融合起来。
三、活动结语,总结升华
报道重大历史事件,如果能在描述现场实景的同时,兼顾历史的回顾,就能够大大增加作品的厚重感,并通过作者的感受,把现实与历史有机地融合起来。
答案解析:
课堂活动的设计可以围绕活动主题,从教师开场,主题呈现;学生研讨,教师指导;活动结语,总结升华等几个环节进行书写。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