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1、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古代诗文中有关年龄的称谓,全班交流分享,下列总结正确的是()。
A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氓》总角:婴儿一两岁
B 余自束发读书于轩中《项脊轩志》束发:少年七八岁
C 豆蔻梢头二月初《赠别》豆蔻:女子十五岁
D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送东阳马生序》加冠:男子二十岁
答案解析:
D选项,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成年,所以"加冠"指满二十岁。综上,D选项正确。
A选项,“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故排除。
B选项, “束发" 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 20岁,故排除。
C选项,“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时,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2、教学《边城》后,教师推荐爱情悲剧的主题小说,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下列作品合适的是()
A 铁凝《哦香雪》
B 小仲马《茶花女》
C 莫泊桑《羊脂球》
D 茹志鹏《百合花》
答案解析:
B选项,《茶花女》通过一个出身贫苦、堕入娼门、苦于不能自拨的妓女的恋爱悲剧,揭黯资产阶级道德的虚伪和罪恶。这部作品兼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特色,是法国戏剧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演变时期的优秀作品。综上,B选项正确。
A选项,《哦,香雪》作品以香雪为主要人物,以香雪生活的山村台儿沟为主要地点,以火车在台儿沟停留的一分钟展开描写,以清新隽永的笔调表现了一个在闭塞山村中生活的少女香雪对都市文明的向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故排除。
C选项,文章选择以普法战争为背景,描写了妓女羊脂球在与一群贵族老爷太太们结伴逃难的旅途中,为大家闯过饥饿和被敌扣留等难关而慷慨舍食和羞于委身敌寇,但到头来却遭到被救者们的嘲笑轻蔑和漫骂,落个饥寒交迫、痛苦绝望的惨状。小说强烈抨击了那些所谓的高贵的人士贪婪、尔虞我诈、和荒淫无耻,正是她们毒化了社会风气、丢失了民族尊严。同时小说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小人物寄予深切同情。故排除。
D选项,《百合花》以淮海战役是为背景,小说通过护送、借被、救护和献身献被等情节的描写,塑造了通讯员、新媳妇两个人物形象讴歌了为了崇高的信念可以献身严酷环境下年轻战士的革命精神和军民鱼水情。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3、阅读教研论文《高中选修课程教学探析》(节选),按要求答题。 高中语文课程的最大变化,是设置了必修模块与选修模块。必须侧重共同基础,选修侧重多样选择。共同基础就是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装达与交流"两个系列的教学目标,组成"语文必修一"至"语文必修五“。多样选择就是根据课程资源和学生要求。有选择的开设选修课程。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音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渎,必修课程注重文本阅读,关注个性化阅读和阅读方法指导,也重视书面表达与交流。选修课程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眼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地发展,更着眼于提供多样化的选择空间。对该教研论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必修课程突出共同基础,选修课程突出多样选择。二者是完全不同的课程模块
B “共同基础”主要体现在必修课程对“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目标的落实
C “多样选择”可以体现在选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学习内容与方式等多个方面
D 选修课程只有实现基于学生需求的“多样选择"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高中语文教材编写理念。A选项“二者是完全不同的课程模块”说法错误。无论必修课程的设计还是选修课程的设计都是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答案选择A选项。
4、教学《孔雀东南飞》,教师要求学生梳理古代叙事诗的发展脉络,下列作品中朝代最早的叙事诗是()。
A 陌上桑
B 屈原《离骚》
C 《诗经·氓》
D 白居易《长恨歌》
答案解析:
C选项,《诗经·氓》是一首叙事诗,创作于的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综上,C选项正确。
A选项,《陌上桑》是汉乐府,创作于南朝。故排除。
B选项,《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中国最早的长篇抒情诗,创作于战国。故排除。
D选项,《长恨歌》创作于唐朝,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5、设计《死水》教学,教师准备引入一篇采用美丑对照原则创作的文学作品,下列作品合适的是()。
A 雨果《巴黎圣母院》
B 老舍《茶馆》
C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D 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
答案解析:
A选项,雨果在《克伦威尔序言》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他的巴黎圣母院就是运用这一原则的典范作品,他的巴黎圣母院就是运用这一原则的典范作品。综上,A选项正确。
B、C、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6、指导话题作文春光无限好时,教师建议学生引用描写春色的古诗名句,增加文章的文化意蕴,下列名句合适的是()。
A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B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C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D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答案解析:
B选项,出自韩愈《晚春》描写的是春景。综上,B选项正确。
A选项,出自岑参的《歌颂武判官归京》描写的冬季景色。故排除。
C选项,出自柳永的《雨霖铃》,由寒蝉得知是秋景,故排除。
D选项,出自李清照的《醉花阴》,由黄花并作于重阳节,得知是秋景。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7、阅读某老师对自己作文审题指导的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 为了引导高二学生学会审题,我以某地高考作文为例来分析。该题指出"无论在个人经历中,还是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会出现令人难忘的转折",要求学生以《转折》为题写一篇文章。我告诉学生注意三点: (1)分析题目本身的含义;(2)关注题干由哪些关键词构成,它们有什么含义,是什么关系;(3)注意选择合适自己的文体,从学生的习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选择恰当的文体,也能够从个人经历和社会生活两个方面思考"转折"的含义。但是,选择材料的视野不够开阔,未能挖掘个人生活中转折事件的深刻内涵;对社会生活中的转折事件,分析得也比较肤浅。看来,今后需要把审题与选材勾连起来教学,引导孩子既学会审题,也学会选择利于表现主题的材料,并且深入剖析。 对该教学反思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教师选择的作文题,课堂教学也比较单调
B 学生对"如何审题"存在疑惑,所以写不出好作文
C 教师认识到教学目标单一,忽略审题与选材的关系
D 学生选材视野不够开阔,是因为缺乏辩证思维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评价。此材料意在说明只重视了审题而忽略选材,导致学生写作选材视野不开阔。因此答案选择C选项。
8、阅读《荷花淀》教学实录(节选)按要求答题。 师:孙犁用寥寥数语就为我们勾勒出荷花;是不同的女性形象。大家注意到没有,这些女性个性鲜明,但孙犁却给他们取名字,这是疏忽吗? 生:我认为作者不是写个体,而是以这些女人为代表的荷花淀任命,写的是群像。 师:是啊,这些女人正如荷花涩的荷花一样可爱,那么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柔弱的女人积极投身到这场战争中呢? 生:写女人投入到战争中,是为了表现抗战时期人民的顽强精神。 生:连女人都投入到战争中,说明每一个中国人都在为保卫国家而行动。 师:哦,这是-场人民的战争。我由此想到-个问题,战争是残酷的。让我们一起来看三幅照片,直面战争的本来面目(全班者图片)战争留给人们的似乎只有无尽的悲伤,但孙犁笔下的战争为什么透着一种美感?请大家思考,一会儿各抒己见。 对该教学实录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教师从不同视角提出问题,对文本把握得比较深入
B 三个问题时搭建学习平台,有助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C 问题一和问题三设计巧妙,具有启发性和开放性
D 引入的图片资源具有明确引导,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答案解析:
D选项,教学实录中教师引入图片是为了进一步引发学生的思考,并未限制学生的思维。综上,D选项正确。
A、B、C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9、学习文言文单元,教师引导学生归纳虚词“而”的不同用法,下列语句中的而表示承接关系的是()。
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B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过秦论》
C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石钟山记》
D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答案解析:
C选项,“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表承接,综上C选项正确。
A选项,表转折,故排除。
B选项,表并列,故排除。
D选项,表因果,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0、学生作文中“通感”修辞使用不当,教师用课文中正确的例子来讲解,下列语句中合适的是()。
A 落日向上游翠翠家中那一方落去,黄昏把河面装饰了一层银色薄雾《边城》
B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塘月色》
C 我给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竹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见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祝福》
D 像话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上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觉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故都的秋》
答案解析:
B选项,运用通感的手法,"清香"本来是属于嗅觉的,作者却将它转化成听觉上的"渺茫的歌声飞令人联想到若有若无、轻淡幽香、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着想象的跳跃。综上,B选项正确。
A选项,拟人,故排除。
C选项,反语,故排除。
D选项,无修辞手法,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1、教师安排学生开展读书活动,设计了《“悦”读学习自我评价表》(见下表)对该评价表的分析不正确的是()。评价内容自我表现1、你提出了哪些有价值的问题?2、你能认真倾听他人陈述吗?3、你允许不同意见的争论吗?4、你会完全接受别人的观点吗?5、你提出了哪些不同于别人的观点?
A 具体操作性,能培养学生的质疑、讨论、交流能力
B 具体过程性,能够考察学生在阅读中的合作学习状况
C 具有激励性,能够激发自我评价意识,促进学生积极参与
D 具有同一性,能够用标注的尺度对学生阅读做终结性评价
答案解析:
D选项,教学评价中学生自我评价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评价目标和标准对自身学习和发展中的各个方面所作的价值判断,因此这种自我评价是依据各自学习和发展的特点进行的评价,并不具有标准尺度。且此评价不属于终结性评价,综上,D选项正确。
A、B、C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12、阅读《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节选),接要求答题。这节课的重点是带领学生分析认为形象的塑造方法和环境描写的作用,我准备给四个环节展开:第一,研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的塑造方法,主要引导学生找出描写林黛玉的句子,师生讨论;然后再找出贾府中其他人描述林黛玉的句子,师生讨论。第二,观看电视剧《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的视频片段。第三,拓展阅读,引导学生阅读《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比较两篇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和塑造人物方面的特点,学生讨论,小组汇报,展示个性化观点。第四,教师评价,总结,布置作业。对该教学设计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 从整体设计和安排来看,教师对课文的教学重点把握不够准确
B 第一环节从直接描写的角度,引导学生探讨人物形象塑造方法
C 第二环节使用视频没有提出具体学习要求,教学意图不明确
D 第三环节拓展阅读引入的资料,与课文的教学室重点联系不紧
答案解析:
C选项,第二环节只是引入视频,并未作出具体的学习要求,所以C选项分析正确。综上,C选项正确。
A选项,材料中首句已经明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且具体环节围绕展开,所以A选项后半句说法错误,故排除。
B选项,第一环节"直接描写"呈现的内容不明确,并未呈现具体的人物形象塑造方法。所以B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D选项,第三环节引导学生阅读其它小说内容,意在比较其中的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和环境描写的作用,围绕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展开,所以D选项说法错误,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
13、某学校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围绕“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指导” 深入研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阅读论述性文章,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材料的来源与真实性、基本事件与典型细节、文本的价值取向与实用效果等
B 阅读常用应用文,教师应主要借助文本示例,引导学生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学生为主,不必做过多分析
C 阅读新闻,教师应引导学生把握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联系,着重关注思想的深刻性,观点的科学性、逻辑的严密性等
D 阅读文学作品,教师应重视对文本的具体把握,注意作品内涵的无限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任意表达个人见解
答案解析:
B选项,阅读常用应用文,教师应主要借助文本示例,引导学生了解其功用和基本格式,以学生为主,不必做过多分析,表述正确。综上,B选项正确。
A选项,是对阅读新闻的指导建议。故排除。
C选项,是对阅读论述性文章的指导建议。故排除。
D选项,作品内容具有多义性和模糊性的特点。并非无限性。应鼓励学生设身处地的感受体验,通过查阅资料知人论世,而非任意表达个人见解。故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14、某版教科书中《再别康桥》有一道课后练习题"朗读这首诗,结合有关诗句,说说诗人笔下的康桥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体会诗人寄托在这个世界中的独特情感",对该练习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 能够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理解诗歌内容
B 能够引导学生体会节奏,感受诗歌语言
C 能够引导学生重视句式,梳理诗歌结构
D 能够引导学生感受意境,体会诗歌内蕴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教学设计中练习题设计的理解,此问题的关键在后面"体会诗人……独特情感",由此可知此问题意在体会诗人情感,即诗歌内容。而"说说康桥是一个怎样的世界"则是通过引导学生体会诗歌中呈现出的意境,体会诗人情感。且分析过程结合具体诗句,能够引导学生通过诗句语言感悟诗人情感。因此答案选择C选项。
15、阅读有关《孔雀东南飞》的教学叙事(节选),按要求作答。今天上午教学《孔雀东南飞》,一位学生说:“刘兰芝和焦仲卿为什么非要死?怎么不告状焦母”全班一片哗然,这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于是,我利用这个问题引导大家讨论刘兰芝、焦仲卿的命运。学生有的说他们可以像司马相如、卓文君那样私奔,有的说将就过日子也不挺好的嘛。我继续引导学生讨论这些结合的可能性:( 1)起诉焦母不可能,当时没有《婚姻法》。就是有,也会站在封建家长一方;( 2 )如果他们私奔,可以逃离本地,却逃不出那个社会;(3)如果他的屈从,人物形象不那么鲜明,情节也不那么动人,故事就缺乏悲剧色彩。最终,全班认识到:他们只有为了爱情"同归于尽化作鸳鸯鸟,才能体现对封建家长制扼杀忠贞爱情的批判,以及对忠贞爱情的赞美。对该教学叙事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 学生提出的个性化问题,成为课堂教学生的起点
B 学生通过讨论各种可能性,从多元的角度解读诗歌
C 教师引领学生进入问题生成的空间,找到新的教学切入点
D 教师灵活放弃课堂预设,转换到新的方向,得出新的结论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教学实施。此叙事中可明显看出教师灵活处理学生的问题,并且加以引导,最终又实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所以D选项,教师放弃课程预设说法错误。因此答案选择D选项。
二、案例分析题
阅读两段教学实录(节选)完成以下题目。
教师A:《故都的秋》教学实录(节选)
师;如果把"泡一碗浓茶"改为"捧一杯香茶“好不好?
生:不好。
师:为什么?
生:不太和谐。
师:为什么说不和谐?
生:反正觉得不符合作者的身份,具体我也不清楚。
师:香茶和浓茶的味道有什么特点?
生:香茶突出气味香,浓茶突出味道苦涩。
师:沿着这个思路再想下去。
生:感觉作者品的不是茶,而是他的生活,他的境遇,他的人生,还有他当时面临的世态!
师:对。了解这一点,我的就能知道郁达夫在“落蕊清扫"的那幅画面中,为何把自然景物描写到常人看不到的细腻程度。再如,在"秋雨话凉'一节中,作者为何把“话凉"的语调描写的那么细腻,这也是值得追问的事情。大豪先来反复读这几句话,读完后说一说,从这么细腻的描写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教师B:《纪念刘和珍君》戴学实录(节选)
(教师安排学生自读课文前三部分,思考问题: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分钟后,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师:在该部分中,鲁迅共写了有关刘和珍君的哪几件事?
生:三件事。第一,她预定《莽原》刊物;第二,她是"女师大学潮"的参与者,被刘百昭率人赶出。
学校;第三,被女师大开除后,租赁屋子作为校舍,鲁迅给她们授课。
师:概括的很好!那么,这三件事反映出刘和珍是一个怎样的青年学生呢?
生:热爱读书,即使被开除了还想方设法去学习。
师:(焦急)这似乎不是主要的,从中还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窘迫无助,教师示意其坐下,赶忙叫其他学生回答)
16、从"师生互动"的角度,评析教师A和教师B在教学中的差异。(10分)
正确答案:
①新课程标准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语文实施策略中关于语文教学组织策略中指出"为了引导学生实现某一教学目标,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问题并进一步激疑、导疑、释疑、解疑,诱导学生分析、思考、交流、探求问题的解答:这就要求我们在互动过程不仅要体现 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要做好教师的“主导”工作。(2分)
教师A先由词语能否替换的问题入手,然后引导学生分析"香茶"和"浓茶"各自的含义,进而逐步引导程学生走向对文章主题的思考,所以教师A在互动过程中通过设置有目的、有层次性的问题对学生理解文本进行引导。体现了对学生的启发、引导。( 2分)而教师B在提出"鲁迅写了刘和珍那几件事"这一问题之后,直接就让学生通过初步的感知深入到人物性格的分析上,提出的问题没有层次性,问题与问题之间跳跃比较大,也没有体现对学生思维上的逐步引导,故而学生无法做出令老师满意的回答。(2分)
②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问与学生的答应该是在同一思路上协调进行的双边活动,这就要求教师要考虑问题提出后学生怎样回答,教师如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启发、诱导、鼓励学生发言,并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做明确的点评,以及做相应的调整。 (2分)
教师A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启明确引导学生“沿着这个思路再想下去”并在学生分析完问题之后,又将问题引导文章描写上,带领着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1分)而教师B在学生回答完第-个问题之后,只是简单的评价为“概括的很好”,之后并未对学生做进一步的引导,直接将问题上升到人物性格层面。且教师在学生回答得不够全面的情况下露出焦急的神情,显然也为学生造成了心理上的负担。( 1分)
答案解析:
针对本段节选,可以依据内容选取相应的理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互动的方式和世纪效果进行分析。依据这两点理论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17、请针对教师B的教学,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10分)
正确答案:
①通过有自的、有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探究问题的答案。同时要将自己的问与学生的答融为一体,注重统一性,形成真正的双边活动。(3分) 在学生概括出主要事件后,可对每一个事件做进一步详细的分析,例如在"预定《葬原》刊物"这一事件中具体发生了那些事情?分析此事件时可以引导着学生从文章中运用的语言、动作等相关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进而交给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角度和方法。 (2分)
②面对半对型答案,教师要引导学生变换角度,调整信息。( 3分) 教师B在教学过程中在获知学生不全面答案时,应该组织学生讨论,多侧面、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引学生探究到准确的答案,而不是一味的否认,并迅速转移至下一个学生的提问。( 2分)
答案解析:
本题要求学生对教师教学环节进行评析,考生要结合优点和缺点,从新课标的要求并结合文体特点作出简要分析并作答。
三、案例分析题
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回答问题。
磨
① 老话常讲“十年磨一剑",这里的磨,是一种品质的保障。文人常说“吟安一个字,捻段数茎须。”这里的磨,是一种艺术上的不懈追求。
② 中央电视台曾播出过一步关于漆器的纪录片,片中年近八旬的匠人,带着老花镜,将一根生有倒刺的细草伸入漆器雕花的每一条细缝之中,细细打磨,磨完一翻对着灯光细细打量后,再不慌不忙地继续磨。磨好的地方用灯光一照,便漾出一层琥珀色的光辉。整件漆器磨好后如玉雕成一般,温润,晶莹。“磨”使漆器脱胎换骨,精美绝纶。
③ “好的漆器是漆出来的,也是磨出来的。”匠人蔼然地说道。这场景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匠人以草磨漆器,而文人以心磨诗词。昔有贾岛之“推敲”,“千锤百炼”得一敲字。今有周汝昌三代白首,60余年汇校《红楼梦》。在通往“精致”的路上,“磨”是一道迈不过去的坎。器具也好,诗词也罢,少了磨就如同少了点睛之笔的龙,难以腾飞。
④ 当今社会却恰恰缺失这种“磨”的意识,前日惊闻某家出版社最新出版的教科书,在一处书中竟出现五处错误。记者究其原因,相关人士的解释竟是“出版社需要尽量压缩从编稿到出版的时间,以求盈利”这令我心中满是凉意——连教材这种最需要“磨”的东西都可以忽略“磨”,何况其他呢?我又忽然记起那纪录片拍摄的乃是日本漆器,而作为漆器发源地的中国,在国际上却荣获得太多认可。这其中是否也因为少了“磨”的缘故?不止漆器,我们的很多国货都因做工粗糙在竞争中输给“做工精致"的日本,我们和先进国家的差距,是不是就在一个“磨”上面呢?
⑤ 在如今这个所谓讲求效率的时代,“磨”似乎成为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无用功。然而我们忘记了,我们能在灯下欣赏那精致美妙的漆器,正是“磨”带来的醉心怡情。其实,我们需要那“磨”出来的精致,涤荡弥漫在社会中的浮躁之气,引领人们诗意地栖居。
18、请从第②段中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⑤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改正。(8分)
正确答案:
第②段错别字是“带着老花镜"中的“带”'应为"戴";"精美绝纶"的“纶"应为“伦”。 第⑤段中的病句:在如今这个所谓讲求效率的时代,"磨"似乎成为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无用功。此句中"成为"与"是"重复。 病句改为:在如今这个所谓讲求效率时代,“磨”似乎是一种费力不讨好的无用功。
答案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汉语的错别字及病句修改,病句错误类型为成分赘余。
19、请指出该作文的两个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正确答案:
本文开篇点题、文意明确,内容丰富,语言富于文采。(答出两点即可,每点2分)
语言方面:语言富于文采,开头诗文引入"十年磨一剑“"吟安一个字,捻断敢茎须'遣词造句,营造意境,颇显功力,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磨”是一种艺术追求。 (4分)
内容方面:内容丰富,以物喻证,紧扣文题。这篇以"磨"为题的文章,如用名言开宗明义,要言不烦地阐明了"磨"对达到至高境界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紧接其后,作者以八旬老人打磨漆器为例展开论证,重点交代老人"磨"之仔细、磨之用心,突出"磨"所产生的脱胎换骨"之功效,从而有力地支撑了文章的观点。之后作者用"匠人以草磨漆器,而文人以心磨诗词"转折过渡,以贾岛千锤百炼地“推敲"、周汝昌"三代白首"汇校《红楼》为据,进一步证明"磨"是一种持久而艰难的付出,是诞生精品的必由之路和“点睛之笔”。在此基础上,作者针对教科书出错、漆器等国货在贸易竞争中落败等事实,分析其"做工糙、没档次"的根源在于缺乏“磨"的意识,更鲜有"磨"的行动。文章从反向思考,增加了文章论证的力度。 (4分)
答案解析:
本题要求学生对教师教学环节进行评析,考生要结合优点和缺点,从新课标的要求并结合文体特点作出简要分析并作答。
四、教学设计题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课文介绍
该篇课文选自某版高中教科书必修( 3)第二单元。同单元课文还有李白《蜀道难»、杜甫诗三首,李商隐诗两首,本课文位于杜甫和李商隐诗之间。
单元介绍
本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基础上,进入诗歌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独特的审美情趣;要注意联系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情趣的感悟能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规定
学习借鉴中外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做到努力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师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视频、音频文件,能够投影实物。
20、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分)
正确答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文学常识及创作背景。积累重点实词等相关文言知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通读,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
确定依据:
文言文的学习首先是文言知识的基本积累,疏通文意是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前提,所以将积累文言知识作为此层级目标之一,《新课标》中还规定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与本文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因此让学生通过背景的熟知,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
《普遍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高中要求学生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本文中作者在表现音乐形象上极强的艺术技巧历来为人称颂,而文言文学习离不开学生反复的诵读,因此该层次的目标中让学生通过对文本反复的诵读去感受文章中语言的魅力,并学会运用文中涉及的表现手法。
本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趣。因此对于本课的教学目标,不仅让学生领略作者的语言魅力,同时也让学生深刻理解作者内心的无奈与痛苦,以及诗歌彰显的社会意义。真正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答案解析:
完整的三维目标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目标侧重于基础知识,过程与方法目标侧重于文章剖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一般为文本中体现的情感。
教学目标的设定依据一般参考四个维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文本特点;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
21、选择某中一个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方案,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20分)
正确答案:
一、选择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二、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谈论法、情境教学法等。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音乐是一种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它不像蓝天白云、山峰河流那样可视可感。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捉摸的音乐用文字表达出来呢?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是描写音乐的典范,自唐以来历咏不衰。今天我们就一起聆听这美妙的音乐吧!
(二)情感初体验
自由朗读文章第二段对音乐描写的部分,并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
(在该环节,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诵的形式,谈自己对这段音乐的感受。让学生对文中的语言有一个初步的感知)
(学生谈感受,教师根据学生作答情况做相应的阅读指导)
(三)情感深把握
再次朗读第二段文字,小组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在描写音乐时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好处,举例说明。
2.该部分语言运词方面有什么特点,有何作用,举例说明。
3.该部分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回答这几个问题,进而概括出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如善用比喻,善用拟声 词和双声叠韵词,侧面烘托的手法,在对乐曲的描写中融入了深厚的情感等等。教师跟据学生的回答情况 进行总结)
(四)情感再体验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朗诵比赛,评出读的最有韵味一组。
(在该环节中,采用诵渎比赛的形式,让学生在对语言特点有了深入把握的前提下,朗读课文,用自己的情感诠释对文章情感的理解)
(五)小结作业
请同学们课下进行角色分配,演出历史新剧《琵琶行》。
答案解析:
选择达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设计可以按照:新课导入;情感初体验;情感深把握;情感再体验;小结作业等几个步骤进行书写。
2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 (25分)白居易在谈诗歌创作时说:“实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行于叹咏。”《与元九书》这首诗就是因事兴感之作.阅读诗序,朗读并背诵会诗,说说琵琶女的琴声和身世为什么会引起诗人强烈的共鸣?你怎么理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两句诗的意蕴?
正确答案:
一、教师开场,主题呈现
借助音乐,白居易放声痛哭,并留下了永垂的名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今天我们就通过探讨白居易与琵琶女的故事来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意蕴!
二、学生研讨,教师指导
(一)活动形式
将全班学生分为学习小组,探讨白居易与琵琶女的相似之处及时代背景,教师进行整合。
1.辨析琵琶女和白居易的异同
一个是大男人,一个是小女子,一个是朝廷命官,一个是落泊艺人,一个高朋满座,一个独守空船。
他们都经历由繁华的京城到僻远的江州的过程,有相同的漂泊感。
他们都遭遇人生中的不幸,有相同的沧桑感。
他们都无力主宰个人命运,有相同的失落感。
明确:
琵琶女经历了人生变故,琴技越来越成熟,感情越来越深沉,却再也没有人欣赏她的琴声;白居易在贬谪生活中,越来越多地接触到社会现实,考虑问题也越来越深入和全面,却不能施展才华。
2.探究主题,感悟情感
一个是处于封建社会底层的艺伎,一个是被压抑的真正知识分子,白居易――一个上层的精英知识分子,琵琶女――一个底层的落泊歌女虽地位悬殊,在这风清月白的环境下自然产生强烈的感情共鸣和交流,成为知音,可见其对歌伎人格尊重的进步思想。二者的遭遇揭示了封建社会压抑人才、不容贤能的黑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蕴含着许多能使人从悲哀中品出甘美的人生哲理,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忧患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
明确:
两种内容不同但形式相似的命运撞击出了强烈的火花。这火花,既温暖了彼此孤寂的灵魂,也同时照亮了那个时代――白居易的遭遇折射的是朝廷的腐败,而琵琶女的身世反映的则是底层的困苦,两种命运的叠加便是时代的镜子。这就是中国士大夫的悲哀,是一种彻底的宣泄,更可悲的是,这份悲哀,无处诉说,也无法言说。
三、活动结语,总结升华
如今再读《琵琶行》,发现那字里行间全是苦泪,音乐,不过是个载体罢了,那音乐,就是不平之气,就是抑郁激愤,甚至是血泪控诉,是无言悲泣。两人的沟通跨越了时空,让历史为人类树立了一种悲剧,震撼永恒的时空。今天的活动到此结束!
答案解析:
课堂活动的设计可以围绕活动主题,从教师开场,主题呈现;学生研讨,教师指导;活动结语,总结升华等几个环节进行书写。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