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1、
A
B
C
D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集合的交集运算。
2、
A 充分条件但不是必要条件
B 充分必要条件
C 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D 以上都不是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常用逻辑用语的知识。
3、
A
B
C
D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函数在某点处连续的定义。
根据连续性定义可知,保证任意性,而不是存在性。
4、
A
B
C
D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导数和函数单调性的知识。
根据函数导数的性质,函数在某个区间I内有导数,则导数值大于等于零时,该区间为增函数;同理为减函数;结合图给以看出函数值从左到右一次大于0、小于0、大于0,因此函数图形从左到右变化趋势一次是单调递增、单调递减、单调递增。
5、设 x=α 是代数方程f(x)=O的根,则下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x-α是f(x)的因式
B x-α整除f(x)
C (α,0)是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
D f'(α)=0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函数的零点。
由于x=α是代数方程f(x)=0的根,故有f(α)=0,所以x-α是f(x)的因式,x-α整除 f(x),(α,0)是函数y=f(x)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但是在这点处的一阶导数值不一定为0,比如f(x)=x-2.
6、
A 椭圆
B 双曲线
C 抛物线
D 两条相交直线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曲线方程。
7、下列图形符号中表示算法程序"判断框"的是( )
A
B
C
D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程序框图的知识。
由程序框中的图形符号可知,A中框图为起止框,B中框图表示输入输出框,C中框图表示处理框,D中框图表示判断框。
8、下面是关于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认识( )①通过考查学生的知识技能就可以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全面评价 ②通过考查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就可以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进行评价 ③数学学习的评价重在学习过程,对于学习结果不必看重 ④数学学习的评价重在激励学生学习,而不是改进教师教学其中,不正确的为( )。
A 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学习评价。
学生数学学习评价的基本理念"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二、简答题
9、某投资人本金为A元。投资策略为:(1)一年连续投资n次,每个投资周期为1/n (2)在每个投资周期中,利率均为x/n; (3)总是连本带息滚动投资. 回答下列问题: (1)一年后的资金总额? (2)当n→∞时,资金总额是否趋于无穷?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极限的求法——利用两个常见公式进行求解。
10、某人从A处开车到D处上班,若各路段发生堵车事件是相互独立的,发生堵车的概率如图2所示(例如路段AC发生堵车的概率是十分之一)。请选择一条由A到D线得发生堵车的概率最小,并计算此概率。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概率的求法。
以线路A-B-D线路为例,堵车有三种情况,A-B堵车,B-D不堵;A-B堵车,B-D不堵;A-B堵车,B-D也堵车,所以在计算堵车概率时,可以利用该事件的对立事件来进行计算,更加简单便捷。
11、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方程的相关知识
12、举例说明运用分析法证明数学结论的思维过程和特点。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法的相关知识。
13、简述"尺规作图"的基本要求,并写出古希腊时期"几何作图三大问题"的具体内容。
正确答案:
尺规作图的基本要求:
(1)尺规作图使用的直尺和圆规带有想象性质,跟现实中的并非完全相同; (2)直尺必须没有刻度,无限长,且只能使用直尺的固定一侧。只可以用它来将两个点连在一起,不可以在上画刻度; (3)圆规可以开至无限宽,但上面亦不能有刻度。它只可以拉开成你之前构造过的长度。
古希腊时期"几何作图三大问题"这是三个作图题,只使用圆规和直尺求出下列问题的解,直到十九世纪被证实这是不可能的; (I)立方倍积,即求作一立方体的边,使该立方体的体积为给定立方体的两倍。 (2)化圆为方,即作一正方形,使其与一给定的圆面积相等。 (3)三等分角,即分一个给定的任意角为三个相等的部分。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数学史的知识
三、解答题
14、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曲线方程的相关知识
四、简答题
15、以高中阶段的函数概念为例,阐述数学课程内容的呈现如何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
正确答案:
数学中有一些重要内容、方法、思想是需要学生经历较长的认识过程,逐步理解和掌握的,如函数、概率、数形结合、逻辑推理、模型思想等。因此,教材在呈现相应的数学内容与思想方法时,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知识积累,在遵循科学性的前提下,采用逐级递进、螺旋上升的原则。螺旋上升是指在深度、广度等方面都要有实质性的变化,即体现出明显的阶段性要求。
例如,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重要数学模型。高中阶段不仅把函数看成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同时还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刻画函数,函数的思想方法将贯穿高中数学课程的始终。因此,教材对函数内容的编排应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分阶段逐渐深化。依据内容标准的要求,教材可以将函数内容的学习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一些具体实例,体会数集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对应关系。从学生已掌握的具体函数和函数的描述性定义入手,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实际问题,尝试列举各种各样的函数,构建函数的一般概念。
第二阶段,再通过对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具体函数的研究,加深学生对函数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不断体验函数是描述客观世界变化规律的基本数学模型,体验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函数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及其在刻画现实问题中的作用。
第三阶段,鼓励学生运用计算器、计算机画出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的图象,探索、比较它们的变化规律,研究函数的性质,求方程的近似解等,在这个过程中反复体会函数的概念,才能真正掌握,灵活应用。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数学教学的相关内容
五、案例分析题
在进行集合的运算教学时,导入有以下几种:
方式1.实数有加法运算,那么下列集合的关系呢?
方式2.班里有会弹钢琴的,会打拳击的会……(给出集合的并集的定义)
方式3.前面学习了集合,集合的表示、基本关系,接下来呢…
16、分析三种导入方式的特点;(6分)
正确答案:
(1)方式一的引入,从学生熟悉的实数加法运算入手,降低了认知难度。但是集合间的运算的交、并、补、差与实数的运算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也有差别。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避免出现运算误区。
方式二的引入,利用学生身边的人创设问题情景,降低对新知识的陌生感,引发学生思维的共鸣。
方式三的引入,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内容,进行新旧知识的衔接过渡,降低学生对新知识的认知难度。但是缺乏具体内容的回顾,只是简单的提及,不能够全面的顾及到班上的所有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复习达到降低对新知识认知难度的目的。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导入的相关知识
17、对于方式3,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提出哪些问题;(6分)
正确答案:
(2)问题1.集合之间是否也具备一些运算规律呢? 问题2.集合的并集运算与实数的加法运算有什么异同点? 问题3.集合的补集运算与实数的减法运算有什么异同点? 问题4.集合的交际运算需要注意的问题有什么?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教学设计
18、数学概念引入的关键点是什么? (4分)如何使数学概念的引入更加自然? (4分)
正确答案:
(3)数学概念的引入的关键点为:①注意运用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②调动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感性 经验和知识,去感知理解材料,创设具体情境,从具体事例抽象出数学概念。
在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引入概念时,注意创设类比发现的问题情境,关注新旧知识的链接,尝试引入新的概念,这样引入容易使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得到同化和建构。
通过创设情境,从具体事例抽象出数学概念时,要求充分调动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感性经验和知识,去感知理解材料.经过思维加工产生认识飞跃,继而组织成完整的概念图式。在具体引入概念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实例、绘图或是多媒体辅助引导学生分析数学概念的特点,使学生思维由感性认识自然过渡到理性认识。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概念引入。
六、教学设计题
17."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是高中数学必修4中的内容。"经历用向量的数量积推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向量方法的作用"请完成"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推导过程"教学设计中的下列任务
19、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8分)
正确答案:
(1)学生已经学习了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诱导公式以及平面向量,会向量的坐标运算,会平面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表示、模和夹角。能利用向量积求两个向量之间的夹角。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对学生学情的分析
20、确定学生学习的难点(8分)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本知识考察数学教学技能
21、写出推导过程(14分)
正确答案:
答案解析:
本知识考察具体的推导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