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编辑人: 青衫烟雨

calendar2025-06-24

message6

visits250

19年下小学综合素质真题卷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王老师经常让同学们互相批改作文。大家都非常认真,不仅找出作文中的错别字,而且从语言表达、篇章结构、思想主题等方面进行评价,王老师则及时给予点评。王老师的做法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在( )。

A、发挥了学生的调控性

B、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性

C、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

D、关注了学生的差异性


2、如果将右图比喻为某教师的教育行为。该教师的做法( )。

​​​​​​​

A、不恰当,忽视了学生均衡发展的要求

B、不恰当,违背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C、恰当,尊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

D、恰当,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成绩


3、彤彤性格内向,基本不跟其他同学交往,课间常一个人在座位上看书。罗老师对她说:“你看同学们玩得多开心啊,你应该参加一些课外活动,多跟大家一起玩。”下列说法中不恰当的是( )。

A、罗老师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B、罗老师注重学生主动发展

C、罗老师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D、罗老师注重学生均衡发展


4、董老师上完公开课后回看自己的课堂录像,找出上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分析原因,改进教学。该做法体现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是( )。

A、同伴互助

B、教学观摩

C、进修培训

D、教学反思


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是( )。

A、劳动权

B、休息权

C、罢工权

D、受教育权


6、某机关违反国家规定向学校收取费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由政府责令该机关退还所收费用,并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 )。

A、依法给予处罚

B、依法提起诉讼

C、依法给予处分

D、依法提出复议


7、教师魏某工作态度消极,多次旷工,给学校教学工作造成损失。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学校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A、对魏某予以解聘

B、给予魏某行政处罚

C、对魏某予以罚款

D、要求魏某具结悔过


8、小学生梁某欺凌同学,扰乱课堂纪律,学校经过研究决定将其开除。该校做法( )。

A、不合法,学校只能劝退学生

B、不合法,学校不得开除学生

C、合法,学校有教育学生的权利

D、合法,学校有处分学生的权利


9、小学生孙某经常违反班规,班主任向他收取“违纪金”,并予以公布。该班主任的做法( )。

A、不合法,侵犯了学生的荣誉权

B、不合法,侵犯了学生的财产权

C、合法,教师有惩戒学生的权利

D、合法,教师有管理学生的权利


10、梁某在小学周边开了一家网吧,并对前来上网的小学生打折优惠。梁某的做法( )。

A、合法,梁某享有自主经营的权利

B、合法,利于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

C、不合法,应依法给予梁某行政处分

D、不合法,应依法给予梁某行政处罚


11、11岁的陈某参加了当地的一个团伙,学校发现该团伙有违法犯罪行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学校应当及时报告的部门是( )。

A、教育行政部门

B、人民法院

C、当地人民政府

D、公安机关


12、小学生罗某在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中受伤,学校和学生家长书面请求教育主管部门进行调解。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该主管部门完成调解的时间应为( )。

A、受理申请之日起60日内

B、受理申请之日起45日内

C、受理申请之日起30日内

D、受理申请之日起15日内


13、班主任李老师在利用现代通讯方式联系家长的同时,坚持定期家访,研究学生个性特点,制定班级管理规则。对李老师的做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管理班级实现了优化高效

B、注重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C、教育学生做到了因材施教

D、注重家校沟通的多元化


14、学校安排王老师外出培训学习,他说:“我都五十多了,教学也完全没问题,还参加什么培训?把机会给年轻人吧。”对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不需要参加培训

B、作为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C、培训年轻教师可发挥培训资源最大效用

D、培训任务过多加重了王老师的工作负担


15、研究生毕业后,丁老师坚持阅读专业书籍,同事问她:“你的业务水平已经很高了,还看那么多书干嘛?”她回答说:“我喜欢,这能让我保持教学活力。”这表明丁老师注重的职业幸福是( )。

A、理性幸福

B、感性幸福

C、给予性幸福

D、索取性幸福


16、孙老师常在表扬或批评学生时说:“你做得不错!要是像××同学一样,可就惨啦!”“千万不要像××同学一样!”“你就不能像×××同学一样表现好点吗?”……孙老师的做法( )。

A、正确,能够培养学生谦逊品质

B、正确,能够促进学生认识自己

C、不正确,会伤害被比较的学生

D、不正确,应只与优秀学生比较


17、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是联合国的六大主要机构之一。安理会负有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责任,是唯一有权采取强制行动的联合国机构。安理会包括常任理事国和非常任理事国。常任理事国的数量是( )。

A、4个

B、5个

C、6个

D、7个


18、在中国历史上,仿照《周礼》的制度推行新政,以“王田制”为名恢复“井田制”,将盐、铁、酒、铸钱收归官府专营,多次改变币制的改革运动是( )。

A、邹忌变法

B、王莽改制

C、庆历新政

D、戊戌变法


19、尼龙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工业化生产的合成纤维,它的发明使纺织品的面貌焕然一新,被称为改变世界的重大发明之一。下列选项中,尼龙的发明人是( )。

A、卡罗瑟斯

B、莱特兄弟

C、弗莱明

D、贝克兰


20、地球被一层很厚的大气层包围着,空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减少。大气层通常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电离层和散逸层等。下列选项中,能够反射电磁短波,实现电磁波远距离通讯的是(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电离层

D、散逸层


21、“初伏日在夏至第三庚”,意思是三伏中入伏的第一天是在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距离初伏最近的是( )。

A、大暑

B、立秋

C、处暑

D、秋分


22、林语堂在描述中国古代一位著名作家时说:“他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他所描述的作家是( )。

A、李太白

B、王摩诘

C、黄山谷

D、苏东坡


23、叙事长诗《唐璜》将早在欧洲流行的传说加以改造,把主人公从一个纨绔子弟变成善良的热血青年,通过其奇特、复杂的经历,描述了当时欧洲的社会生活。这部作品代表了19世纪英国诗歌的最高成就。该诗的作者是( )。

A、弥尔顿

B、丁尼生

C、拜伦

D、雪莱


24、中国古典园林建筑最具特色的建筑样式主要有亭、台、轩、榭。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亭”的是( )。

A ​​​​​​​

B ​​​​​​​

C ​​​​​​​

D ​​​​​​​


25、众数是一组统计数据中的代表性数值,体现了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并且不受极端数据的影响。一次考试后,甲组十位同学的成绩分别为69、73、79、85、70、82、73、71、83、75,则这组分数的众数是( )。

A、72

B、73

C、74

D、75


26、在Windows系统中,菜单中某些菜单项显示为灰色。关于这些菜单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该菜单项当前不能选用

B、该菜单项当前正被使用

C、该菜单项已从注册表删除

D、该菜单项含有下一级菜单


27、在Excel中,可用作单元格日期类型中年、月、日间的分隔符的是( )。

A “/”

B “|”

C “\”

D “:”


28、下列选项中,与“恒星—行星”的逻辑关系相同的是( )。

A、“音乐”和“古典音乐”

B、“帽子”和“手套”

C、“中文书”和“辞典”

D、“球鞋”和“运动鞋”


29、找规律填数字是一个很有趣的活动,特别锻炼观察和思考能力。下列选项中,填入数列“2、3、8、26、( )、5462”空缺处的数字,正确的是( )。

A、70

B、120

C、160

D、210


二、简答题

我刚接任三(2)班班主任,全校闻名的“小魔王”——阳阳,成为我的学生了!

开学没几天,阳阳的问题便接踵而来: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经常单腿盘坐在座位上,书包随意扔在地上,和同学闹矛盾后就动手打人……如何改变他的这些毛病呢?

我利用两周的时间认真观察阳阳,发现他有许多毛病,但也有不少优点,比如酷爱阅读,数学成绩好……于是,我请他在全班交流读书心得,阳阳非常高兴地接受了任务。他利用课余时间认真查阅资料,确定内容,反复练习讲解。阳阳在班上的读书交流获得成功。此外,我还和数学老师商量,让阳阳担任数学科代表,同时承担本组数学作业的改错任务。阳阳非常认真负责,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给同学纠错、讲题。

渐渐地,阳阳改变了以前的毛病,还积极参加学校的兴趣小组,各方面都有了明显进步,和以前相比判若两人。

30、请结合材料,从学生观的角度,评析“我”的教育行为。(14分)

参考答案:

首先,审问题,抓住关键词,明确答题要点。本题的答题要点是学生观,即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作答。其次,回顾“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内容。再次,回归材料,找到与“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相关的材料。最后,结合材料,组织答案。


这学期,我接任四(2)班班主任。我发现,和女生相比,班里不少男生自我约束能力较弱,遇事容易冲动,学习也比较粗心。对此,我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建立双班委,让有才能的男生脱颖而出。过去,班干部绝大部分是女生。在改选时,我设立了男、女生两套班委,让有经验的女生指导男生干部工作,也让男生为女生干部提建议。

第二,设立“真汉榜”,让有潜力的男生树立信心。每周在行为规范、学习习惯等方面进行比赛,积分居前或达到一定分数的男生可以荣登此榜。连续四次上榜,可获得一份阳光喜报。

第三,开展活动,让好动的男生挥洒激情。为了调动每一个男生的积极性,我经常开展一些男生擅长的活动,发挥他们的特长。

第四,发挑战书,激发男生的上进心。在征得全班同学同意后,我让每个男生挑选一个想要挑战的同学,挑战内容包括口才、写字、守纪等。这一招还真管用,不管是挑战的还是被挑战的学生,都取得了进步。

第五,干体力活,培养男生的责任感。在班上,我有意让男生负责体力活。对于那些粗心大意的男生,我就适时提醒。

31、请结合材料,从教师职业道德的角度,评析材料中“我”的教育行为。(14分)

参考答案:

首先,审问题,抓关键词,明确答题要点。本题的答题要点是教师职业道德,即运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来作答。其次,回顾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再次,回归材料,找到与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内容相关的材料。最后,结合材料,组织答案。


       将垃圾以最恰当的方式清除出去,是城市的一个长久梦想。城市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同垃圾作斗争的历史。为此,城市的建造和空间部署,逐渐将垃圾的清除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垃圾的隐秘清除和运输不仅决定了城市的纵深方向,其配置规律也恰好说明了城市的结构。

       大体上,人们可以根据垃圾的在场,确定城市的中心和边缘:在城市的中心地带,垃圾最少;反过来,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垃圾最多。如果我们认为地面上的垃圾主要是商品消耗后的剩余物,那么,还可以说——这多少有些吊诡——商品的饱满地带,垃圾最少;商品的匮乏地带,垃圾最多。尽管商品是垃圾的前史,但在空间上,商品和垃圾相互排斥,水火不容。城市总是要将商品往其中心处聚集,而要把垃圾向其边缘处驱赶。就此,人们可以根据城市中的垃圾配置,来确定城市空间的等级和价格,甚至可以确定城市的界线。一个城市的延伸在什么地方终止?如果说,从前有一个高墙或护城河将城市包围起来的话,如今包围城市的则是一个隐约的垃圾带。垃圾在城内和城外之间拉起了一条分割线:在垃圾的一侧,是城市;在垃圾的另外一侧,是乡村。垃圾在安排城市的结构。

       为什么将垃圾不断地往城市的边缘驱赶?事实上,直到19世纪,垃圾还总是在城市的中心聚集:越是人口密集的地带,垃圾越是兴旺。今天,人们为什么要清除垃圾?答案是人们发现了垃圾的致命威胁。垃圾不仅让人们不快,更重要的,它是疾病的催化剂。这也是人们根据垃圾来安排城市结构的原因之一。城市除了设置一整套清除垃圾的机制之外,还要提高人们的卫生意识,让人们自觉和主动地清除垃圾。人们需要获得一种有关卫生和垃圾的知识:垃圾之所以要清除,是因为它乃细菌和病毒的藏身之所,会对健康和身体产生危害。清除垃圾,是现代医学的一个律令,也是文明和教养的象征;而排斥垃圾,既是纪律的约束,也是教化的结果。人们已然发现,卫生是现代性的一个核心要素。卫生的程度,是衡量现代性的程度。就此,也可以说,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就是一个观念上和实践中双重清除垃圾的进程。

       然而不同城市的垃圾状况千差万别,人们可以拥有完全迥异的垃圾经验,甚至在一个城市的不同空间内部,也会有不同的垃圾经验。这足以说明,城市对垃圾的容忍程度具有较大的弹性。如果要就不同城市或者城市内部不同空间的现代程度作一番对照的话,人们立即可以从垃圾着手:越是不能容忍垃圾的城市,越是现代;而对于一个城市内的不同空间,越是排斥垃圾,越是具有一种空间上的等级优势。

       尽管我们看到城市越来越卫生了,越来越现代了,但令人绝望的是,垃圾是一个无法完全消除的东西,它就像是城市最密切而又最讨厌的伴侣,抑或城市身体上的一个无法治愈的伤口。不仅如此,垃圾还将会越来越多:现代社会正一方面不断提高商品转化为垃圾的速度和频率,另一方面围绕商品组织着一个永不落幕的竞赛:商品层出不穷,更新换代,日新月异。商品的盛大堆积使得现代都市中的商场越来越肿胀,与此遥相呼应的,是城外的垃圾场也堆得越来越高,越来越触目惊心。

                                                                                    (摘编自汪民安《论垃圾》)

32、城市居民的垃圾经验与城市的现代程度有什么关系?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4分)

参考答案:

依据文本内容概括题:本题考查读者阅读后对文中具体内容的理解把握,属于简单的归纳题。分析文章的段落分布,作者在文中的第三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中讲到了垃圾和城市现代程度的内容。结合这两自然段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即可得到答案。


       将垃圾以最恰当的方式清除出去,是城市的一个长久梦想。城市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同垃圾作斗争的历史。为此,城市的建造和空间部署,逐渐将垃圾的清除作为一个重要目标。垃圾的隐秘清除和运输不仅决定了城市的纵深方向,其配置规律也恰好说明了城市的结构。

       大体上,人们可以根据垃圾的在场,确定城市的中心和边缘:在城市的中心地带,垃圾最少;反过来,在城市的边缘地带,垃圾最多。如果我们认为地面上的垃圾主要是商品消耗后的剩余物,那么,还可以说——这多少有些吊诡——商品的饱满地带,垃圾最少;商品的匮乏地带,垃圾最多。尽管商品是垃圾的前史,但在空间上,商品和垃圾相互排斥,水火不容。城市总是要将商品往其中心处聚集,而要把垃圾向其边缘处驱赶。就此,人们可以根据城市中的垃圾配置,来确定城市空间的等级和价格,甚至可以确定城市的界线。一个城市的延伸在什么地方终止?如果说,从前有一个高墙或护城河将城市包围起来的话,如今包围城市的则是一个隐约的垃圾带。垃圾在城内和城外之间拉起了一条分割线:在垃圾的一侧,是城市;在垃圾的另外一侧,是乡村。垃圾在安排城市的结构。

       为什么将垃圾不断地往城市的边缘驱赶?事实上,直到19世纪,垃圾还总是在城市的中心聚集:越是人口密集的地带,垃圾越是兴旺。今天,人们为什么要清除垃圾?答案是人们发现了垃圾的致命威胁。垃圾不仅让人们不快,更重要的,它是疾病的催化剂。这也是人们根据垃圾来安排城市结构的原因之一。城市除了设置一整套清除垃圾的机制之外,还要提高人们的卫生意识,让人们自觉和主动地清除垃圾。人们需要获得一种有关卫生和垃圾的知识:垃圾之所以要清除,是因为它乃细菌和病毒的藏身之所,会对健康和身体产生危害。清除垃圾,是现代医学的一个律令,也是文明和教养的象征;而排斥垃圾,既是纪律的约束,也是教化的结果。人们已然发现,卫生是现代性的一个核心要素。卫生的程度,是衡量现代性的程度。就此,也可以说,城市的现代化进程,就是一个观念上和实践中双重清除垃圾的进程。

       然而不同城市的垃圾状况千差万别,人们可以拥有完全迥异的垃圾经验,甚至在一个城市的不同空间内部,也会有不同的垃圾经验。这足以说明,城市对垃圾的容忍程度具有较大的弹性。如果要就不同城市或者城市内部不同空间的现代程度作一番对照的话,人们立即可以从垃圾着手:越是不能容忍垃圾的城市,越是现代;而对于一个城市内的不同空间,越是排斥垃圾,越是具有一种空间上的等级优势。

       尽管我们看到城市越来越卫生了,越来越现代了,但令人绝望的是,垃圾是一个无法完全消除的东西,它就像是城市最密切而又最讨厌的伴侣,抑或城市身体上的一个无法治愈的伤口。不仅如此,垃圾还将会越来越多:现代社会正一方面不断提高商品转化为垃圾的速度和频率,另一方面围绕商品组织着一个永不落幕的竞赛:商品层出不穷,更新换代,日新月异。商品的盛大堆积使得现代都市中的商场越来越肿胀,与此遥相呼应的,是城外的垃圾场也堆得越来越高,越来越触目惊心。

                                                                                    (摘编自汪民安《论垃圾》)

33、文章认为现代城市与垃圾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请简要分析。(10分)

参考答案:

依据文本内容概括题:本题考查读者阅读后对文中具体内容的理解把握,属于简单的归纳题。分析文章的段落分布,作者在文中通篇都是在讲述现代城市与垃圾之间的关系,结合每自然段的段落大意,进行归纳总结,即可得到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近期的一项网站调查显示:有七成网民不知道自己姓氏的由来,有八成网民家庭起名不再按照辈分,有九成网民家庭没有家训,还有一部分网民不知道自己的祖籍和家族历史,很少跟家族其他成员交往与交流。

有人认为,家族观念的淡薄,反映了延续几千年的家族文化正在消失;也有人认为,家族观念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其日益淡薄折射出了社会的进步;还有人认为,家族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综合上述材料所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一篇论说文。

34、要求:

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立意点拨】

本则材料可以采用提炼中心法来进行立意,第一段材料讲的是近期的一项关于姓氏的由来、家训、家族历史等家族观念的网络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现代人的家族观念比较淡薄。而本则材料的侧重点在第二段材料上,讲的是人们对于现代人家族观念淡薄的不同看法。围绕这些不同的看法,可以进行不同方向的立意。具体参考立意如下:

①追本溯源,传承文化;

②民族文化之根需保护;

③突破传统,追求创新;

④论传统文化与社会进步。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

创作类型:
原创

本文链接:19年下小学综合素质真题卷参考答案

版权声明:本站点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分享文章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