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编辑人: 未来可期

calendar2025-05-10

message8

visits627

19年上高中语文学科真题卷答案及解析

一、单选题

1、教师根据学习任务群“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的教学要求,准备在高二开设专题阅读课程。下列作品适合作为阅读材料的是( )。

A 张承志《黑骏马》

B 古华《芙蓉镇》

C 郁达夫《银灰色的死》

D 孙犁《白洋淀纪事》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教师根据学习任务群“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的教学要求,需要选择适合作为阅读材料的作品。在给出的选项中,D选项《白洋淀纪事》主要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冀中平原和冀西山区一带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战争、土地改革、劳动生产、互助合作以及移风易俗的生活情景,符合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主题。其他选项的作品虽然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但与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的主题不太吻合。因此,D选项是最适合作为阅读材料的作品。

2、学完《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教师安排学生课下搜集描写荷花的古诗词。下列诗句中不符合要求的是( )。

A 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苏轼《江城子》)

B 田田初出水,菡萏念娇蕊(龚翔麟《菩萨蛮》)

C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鹧鸪天》)

D 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蔡松年《鹧鸪天》)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在解答这个问题时,我们首先需要对每一个选项的诗句进行分析,以确认它们是否描写了荷花。A选项“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中的“芙蕖”是荷花的别称,所以A选项符合描写荷花的要求。B选项“田田初出水,菡萏念娇蕊”中的“菡萏”也是荷花的别称,因此B选项也符合要求。D选项“秀樾横塘十里香,水花晚色静年芳”中的“水花”指的是荷花,因此D选项同样符合题目要求。而C选项“何须浅碧轻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出自《鹧鸪天·桂花》,描写的是桂花,与题目要求的描写荷花的古诗词不符,因此C选项是不符合要求的。

3、设计“意识流小说鉴赏”专题教学方案时,教师想带领学生阅读一些相关作品。下列作品适合选用的是( )。

A 施笃姆《茵梦湖》

B 刘心武《班主任》

C 福克纳《喧哗与骚动》     

D 路遥《平凡的世界》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著作,描写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美国南方杰弗逊镇的望族康普生家庭的没落以及各个家庭成员的遭遇与精神状态。该作品适合用于“意识流小说鉴赏”专题教学,以帮助学生了解意识流小说的特点和写作技巧。而施笃姆的《茵梦湖》、刘心武的《班主任》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文学流派和风格,不适合用于“意识流小说鉴赏”的教学。因此,正确答案为C选项。

4、学习《哈姆雷特》时,教师向学生介绍不同种类的戏剧,并推荐一部诗剧让学生阅读。下列作品合适的是( )。

A 曹禺《北京人》

B 歌德《浮士德》

C 尤金·奥尼尔《榆树下的欲望》           

D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白毛女》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题目中要求推荐一部诗剧让学生阅读,因此我们需要找到一部符合诗剧特点的作品。B选项中的《浮士德》是德国作家歌德创作的一部诗剧,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中,《北京人》是一部话剧,《榆树下的欲望》也是一部戏剧,但并非诗剧;《白毛女》是一部歌剧,也不符合题目要求。因此,B选项是正确答案。

5、研读古代文化经典时,教师提醒学生运用工具书把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梳理出来。下列词义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敝:抛弃(《论语·公冶长》)

B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反:返回(《庄子·逍遥游》)

C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有:占有(《老子》)

D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交:互相(《孟子·梁惠王上》)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A选项中的“敝”在《论语·公冶长》中的意思是“破旧,坏”,而不是“抛弃”。因此,A选项的词义解释不正确。B、C、D三项的词义解释都是正确的。

6、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建议学生认真梳理教材中包含“如”的语句,并解释它在句中的词性和意义。下列解释完全正确的是( )。

A 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 动词,离开(文天祥《指南录 后序》)

B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连词,如果(《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C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介词,好像(杜甫《石壕吏》)

D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动词,应当(《列子·愚公移山》)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本题考查古代汉语中“如”的词性和意义。
A项,“如扬州,过瓜洲扬子桥”中的“如”应理解为动词,意为“到……去,前往”,而非“离开”。因此,A项解释错误。
B项,“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中的“如”是连词,意为“如果”,与题干中的解释一致,因此B项正确。
C项,“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中的“如”应理解为副词,意为“仿佛,好像”,而非“介词”。因此,C项解释错误。
D项,“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中的“如”是介词,但意为“对付,处理”,而非“应当”。因此,D项解释错误。
综上所述,B项的词性和意义均正确,因此正确答案为B。

7、教学“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时,教师安排学生课前搜集正确使用成语的语句,建立自己的语言材料包。下列语句可以放入资料包的是(  )。

A 据某网站调查,在工薪阶层幸福感最强的十大城市中,Y市当仁不让排名第一

B 有些媒体不挖掘重要新闻素材,喜欢用明星绯闻来笔走龙蛇,实在令人费解

C 近年,盗窃技术变得更为多样,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防止窃贼登堂入室

D 埃菲尔铁塔曾是一个标新立异的怪物,诞生于巴黎城的古迹之中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汉语。D选项,“标新立异”指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一般不同,符合语境。A选项,“当仁不让”泛指遇到应该做的事,积极主动去做,不退让,主语应该是人而不能是被评选为第一的城市。B选项,“笔走龙蛇”形容书法笔势雄健活泼,不能用于形容媒体的做法。C选项,“登堂入室”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不能用于形容窃贼的行为。因此,正确答案是D选项。

8、讲解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的句意时,教师引用同样包含互文手法的诗句,阐释古代诗词使用互文手法的普遍性。下列诗句不适合的是( )。

A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杯欲饮无管弦(自居易《琵琶行》)

B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C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D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在这道题目中,我们需要找出不适合用来阐释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句意的诗句。首先,我们要理解“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的句意,它描述的是白天有羌笛声,夜晚有采菱的歌声,这是一种互文的修辞手法,即上下文的词语互相交错,互相补充。

接下来,我们分析每个选项:

A选项“主人下马客在船,举杯欲饮无管弦”中,“主人下马”和“客在船”形成互文,表示主人和客人都在船上;“举杯欲饮”和“无管弦”也形成互文,表示想要饮酒却没有音乐相伴。这符合互文的修辞手法。

B选项“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映阶碧草”和“隔叶黄鹂”各自独立成句,表示台阶上的绿草和树叶中的黄鹂,它们并没有形成互文的关系。因此,这不符合互文的修辞手法。

C选项“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中,“将军角弓”和“都护铁衣”形成互文,表示将军和都护的装备;“不得控”和“冷难着”也形成互文,表示装备因为寒冷而无法使用。这符合互文的修辞手法。

D选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日月之行”和“星汉灿烂”形成互文,表示太阳、月亮、银河和星星;“若出其中”和“若出其里”也形成互文,表示它们都好像是从其中出现的。这符合互文的修辞手法。

综上所述,B选项“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不符合互文的修辞手法,因此是不适合用来阐释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中“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句意的诗句。

9、语文教研组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重点研讨如何落实高中学段的3个共同学习任务群。下列属于这3个任务群的是( )。

A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当代文化参与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

B 实用性阅读与交流 跨文化专题研讨 学术论著专题研讨

C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外国作家作品研习        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

D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      文学阅读与写作          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这三类课程共包括18个学习任务群。题目中提到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3个任务群,正是这18个学习任务群中的一部分,且它们贯串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三个阶段。因此,选项A是正确的。选项B、C、D中的任务群与题目中提到的3个任务群不符,因此是错误的。

10、高中学校组织教研组围绕“语文教科书的价值引领功能”展开课题研讨,大家各抒己见、交流分享。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 )。

A 要注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B 要注意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C 要注意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

D 要注意凸显选文的独特性、开放性和跨媒介的整合性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的“教材编写建议”部分,教材编写要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选项D提到的“要注意凸显选文的独特性、开放性和跨媒介的整合性”并未在课标中明确提及,因此不正确。所以,不正确的观点是D。

11、阅读某教师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教学《窦娥冤》之后,我深刻体会到学生回答问题不会总是符合教师的课前期待,教师要学会及时应对和调整,通过恰当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比如,当我安排学生讨论造成窦娥人生悲剧的原因时,学生都是从张驴儿、蔡婆婆等具体人物出发来分析。我用“人人有责”巧妙总结,启发学生从社会视角来抓住问题本质。当学生迟疑地说出“可能是当时的社会环境吧”,我又以“有点不自信哦”来幽默评论,活跃课堂气氛,缓解学生的紧张心理。我觉得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渐趋成熟,他们渴望在班级展示自我风采,赢得大家的赞扬,教师灵活运用语言进行积极的正面评价,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对上述教学反思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每个问题都设置多个答案,学生的回答就能符合教师期待

B 学生最初不能全面回答问题,是因为对文本内容不够熟悉

C 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体现了思维从浅层到深层的变化轨迹

D 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只有靠教师的课堂评价才能激发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本题的题干描述了教师在教学《窦娥冤》后进行教学反思的情况。教师提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只从具体人物出发,没有从社会视角来抓住问题本质。教师通过恰当的评价语言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并认为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渐趋成熟,渴望展示自我,赢得赞扬。教师的正面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对于选项A,题目中并没有提到“每个问题都设置多个答案,学生的回答就能符合教师期待”,因此A选项不正确。

对于选项B,学生最初不能全面回答问题,是因为没有从社会视角抓住问题本质,而不是对文本内容不够熟悉。因此B选项也不正确。

对于选项C,学生最初从具体人物出发分析原因,后来在教师引导下,开始从社会视角来思考,体现了思维从浅层到深层的变化轨迹。因此C选项正确。

对于选项D,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不仅源于教师的课堂评价,还源于其他因素,如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对成功的渴望等。因此D选项不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

12、阅读某教师的教学叙事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为了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我有意识地搜集语料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比如,围绕“老龄社会”这一话题节选三则非连续性文本材料,包括《“银发潮”将席卷中国》《老龄化问题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新型居家养老:应对老龄化问题的良策》。然后,我设计三项学习活动:(1)根据材料内容为“人口老龄化”下定义,并概括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特点和现实影响。(2)有人认为实行“二胎政策”能够化解我国人口老龄化危机,有人认为这种对策治标不治本。请任选一方,运用材料中的数据和事实,结合社会生活,谈谈自已的观点。(3)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特点和材料提及的上海市社区经验,为自己家庭所在的社区写一份《近五年社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应对建议》。

对上述教育叙事中“学习活动”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融入了“读写结合”的学习策略

B 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念

C 能够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

D 侧重提升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根据题目中的教育叙事片段,我们可以看到教师为了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设计了一系列学习活动。首先,根据材料内容为“人口老龄化”下定义,并概括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特点和现实影响,这是对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能力的培养。其次,教师让学生运用材料中的数据和事实,结合社会生活,谈谈对实行“二胎政策”能否化解我国人口老龄化危机的观点,这是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论证能力的培养。最后,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家庭所在的社区情况,写一份《近五年社区人口老龄化问题应对建议》,这是对学生实际应用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对于选项的分析:

A项“融入了‘读写结合’的学习策略”,教师选取现实性文本材料,并设计相关学习活动,确实融入了读写结合的学习策略,故A项正确。

B项“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念”,教师选取的文本材料都是关于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如老龄化社会,并且学习活动也是结合社会生活进行的,确实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理念,故B项正确。

C项“能够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需要阅读文本材料,理解文本内容,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分析和论证,这确实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故C项正确。

D项“侧重提升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从教育叙事片段来看,教师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而不是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教师选取的材料和设计的活动都是围绕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的,没有涉及到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内容,故D项不正确。

13、阅读某课组的个案访谈记录,按照要求答题。

设计《项链》教学方案之前,我阅读了研究莫泊桑作品的文献和一些描写女性形象的名作,比如《傲慢与偏见》《包法利夫人》。我改变了之前单篇教学的想法,脑海中浮现的课型更接近群文教学,我就想如何能把相关的作品都串联到教学内容中,后来我就设计了一个核心问题“这是一篇关于( )的小说”。我安排学生课前阅读课文,然后用恰当的词来填空。学生填的内容丰富多样,有女性成长、小人物生存、生活代价、人性坚强、人生戏剧性、命运多变、人与人之间沟通、虚荣等等。这些关键词成为我上课时开展教学活动的支架,依靠这些支架我融入了读过的相关作品和资料,引导学生细读文本、鉴赏评价,从多重视角来理解小说的主题。

对上述访谈记录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教师的阅读积累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B 群文教学本质上就是单篇教学内容的相互叠加

C 学生理解的丰富性说明文本解读是多元无界的

D 融入相关作品和资料容易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从访谈记录中可以看出,教师为了设计《项链》的教学方案,阅读了研究莫泊桑作品的文献和一些描写女性形象的名作,并设计了核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举措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从多重视角来理解小说的主题。因此,选项A“教师的阅读积累有助于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是正确的。选项B“群文教学本质上就是单篇教学内容的相互叠加”不准确,群文教学并不是单篇教学内容的简单叠加,而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单篇所学内容。选项C“学生理解的丰富性说明文本解读是多元无界的”也不准确,学生理解的丰富性是基于文本解读的多元性,但并非无界。选项D“融入相关作品和资料容易增加学生学习的难度”也不正确,融入相关作品和资料有助于帮助学生多角度理解小说主题,不会增加学习难度。

14、阅读某教研室集体备课的研讨记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教研组长:马上要给高二年级上写作课,我上周安排大家抽查样例,深入分析本班的写作现状,归纳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下面请大家来说一说。

师1:我们班整体还行,偏题现象不明显,但题目不够新颖,千篇一律。我反复提醒学生要提炼一些靓丽的题目,从题目就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但是效果不够明显。

师2:我们班偏题的现象还存在,不过语言问题更突出,抒情模式化,表达方式单一。我也用过一些典型素材来训练,可能还需要加强。

师3:我们班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在内容方面,感觉缺乏时代特色和深度感悟。我觉得挺奇怪,学生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按理说应该有新素材和新体验。

师4:我们班内容方面还好,但是学生喜欢堆砌素材,逻辑有点混乱,没有连贯性。我得想办法在这方面做一点探索。

对上述研讨记录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教师1可以引导学生从写作内容中提炼最佳题目

B 教师2需要在教学中进一步强化细节描写的能力

C 教师3应该培养学生观察和感悟现实生活的能力

D 教师4应该探索促进学生写作思维发展的有效路径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根据研讨记录,教师2提到的问题主要是学生写作中的语言问题,包括抒情模式化和表达方式单一。因此,教师2需要在教学中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抒情表达能力,而非细节描写能力。所以,B选项“教师2需要在教学中进一步强化细节描写的能力”是不正确的。其他选项A、C、D均提到了教师们在研讨中提到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因此是正确的。

15、阅读某教师有关选修课程的教研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在选修课程中倡导专题阅读并不是否定单篇教学的价值,单篇教学在理解文本脉络结构,揭示文本解读思路,训练核心读写技巧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示范作用。甚至说,教好单篇正是开展专题阅读的基础。但是,高中阶段不能仅停留在单篇教学,这是我们从语文课程改革实践、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现状中得到的共识。专题阅读的真正意义在于给予我们一种语文课程的整体关照意识,提醒教师要基于语言实践活动来整合听说读写等多样的语文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语文关键能力。当然,专题阅读也带来诸多挑战,比如,教学内容的整合、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业评价的转型、教师角色的转换等等。

对上述教研论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单篇教学与专题阅读的差异在于课堂容量不同

B 整体关照是指整合语文课程内部各种教学资源

C 关键能力应该包括鉴赏评价、迁移运用等能力

D 专题阅读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和终结性评价方式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
本题考查教学反思。

A选项,材料中提到“教好单篇正是开展专题阅读的基础”,这并未说明单篇教学与专题阅读的课堂容量不同,因此A选项不正确。

B选项,“整体关照”是指“教师要基于语言实践活动来整合听说读写等多样的语文学习任务”,而非“整合语文课程内部各种教学资源”。所以B选项也不正确。

C选项,材料中提到“专题阅读的真正意义在于给予我们一种语文课程的整体关照意识,提醒教师要基于语言实践活动来整合听说读写等多样的语文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语文关键能力。”这里提到的“关键能力”应该包括“鉴赏评价、迁移运用等能力”,所以C选项正确。

D选项,材料中只提到专题阅读给学习方式和学业评价带来了挑战,但并未提及“专题阅读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和终结性评价方式”,所以D选项也不正确。

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

二、简答题

案例

阅读《寒风吹彻》教学实录的片段,完成第16题。

师:我初读课文时就想用音乐来诠释这篇散文,大家来听听这段乐曲《寒冬》(播放一段混合了风声和箫声的音乐),你听到了哪些声音,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有风声,有箫声,旋律悲凉。

师:对,“寒风吹彻山野”“箫声孤独无助”。《寒风吹彻》就是这样,寒风吹来了一件件痛苦的事情,箫声便是痛苦之后自我情感的抒发。我们先说说“寒风”它吹来了哪些痛苦的事情?

生:我去拉柴禾,脚冻坏了;姑妈没等母亲过来就去世了;母亲拉扯大儿女后,她人生的冬天就已经来临。

师:说得很好。我们可以看到,痛苦的事情不仅有自然的,还有人生的,从这些痛苦的事情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人生的悲苦和孤独。姑妈的等待没有实现,充满遗憾。

生:人生的无助。母亲希望和儿女们常常团聚,可是她人生的冬天很快就要来临,谁也无法帮助。

师:作者的情感都是基于生命意识的抒发,正如孤苦无助的箫声。请大家勾画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我们齐读一遍,试着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思索。

师:每个人都在寒风吹彻中孤独地走向生命的终点。这就是作者传达的悲苦、孤独、苍凉的生命意识。大家知道吗?课文并不是作者写的全文,我们来看看教材编者删除的文段,老师给大家范读一遍。(PPT呈现,教师配着《寒冬》朗读)

师:这里写到一个被严寒冻死的人,他的死亡深藏着对生命的呼唤,作者用炽热的文字传达出自己对这种呼唤的共鸣。请大家朗读PPT上的文段。

师:读得很有感情。当人生的寒冬到来,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请用一个词表达你的感悟。

生(众):坚持、忍耐、努力、坦然、勇气、迎接……

师:非常好,大家的感悟很多样,也很深刻。我们回到课文,探讨一下作者是如何担当这种苦难的?首先来看第3段。

生:作者是这么写的:“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的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

师:作者对苦难不仅是冷静地回顾,更是用一种坦然的心态来面对冰冷的现实,这种冷静和坦然是经历了人生寒冬之后的成熟和蜕变。作者没有停留不前,而是进一步用行动来迎接人生的寒冬。

16、(1)评析教师使用音乐资源的教学意图。(10分)

参考答案:

本题主要考查教学实施的阅读教学

解析:【喵呜刷题小u解析】

在《寒风吹彻》的教学实录中,教师巧妙地运用了音乐资源来辅助教学。音乐作为一种非语言性的艺术表达形式,能够直接触动人的情感,引发共鸣。教师播放的乐曲《寒冬》与课文主题紧密相关,通过音乐中的风声和箫声,营造了一种悲凉、孤独的氛围,与课文中的情感基调相契合。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文本中的情感表达。学生在聆听音乐的过程中,能够逐渐进入文本所描述的情境,加深对文本主题的理解。同时,音乐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在情感上更加贴近作者,从而更好地体会文本的内涵。

因此,教师使用音乐资源的教学意图在于通过音乐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情境,深化对文本主题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

17、评析教师是如何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生命意识的。(10分)

参考答案:

本题主要考查教学实施的阅读教学

解析:【喵呜刷题小u解析】
在这篇教学实录中,教师采用了一种非常生动且富有启发性的方法来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生命意识。首先,教师播放了一段混合了风声和箫声的音乐,让学生进入文本所描述的寒冷、孤独的氛围中。这种通过音乐引导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文本的情感基调。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勾画关键语句,并齐读这些语句,试图让学生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思索。这种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从而更好地把握作者的生命意识。

然后,教师呈现了被严寒冻死的人的故事,并让学生通过朗读这个文段来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呼唤的共鸣。这种通过具体故事引导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作者对生命的呼唤,从而更加深入地体验作者的生命意识。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探讨作者是如何担当苦难的。通过分析文本中的句子,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用冷静和坦然的心态面对人生的寒冬,并用行动来迎接人生的挑战。这种通过分析和讨论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作者的生命意识,从而更加深刻地体验作者的生命意识。

总的来说,教师在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生命意识时,采用了多种富有启发性的方法,包括通过音乐引导、勾画关键语句、呈现具体故事、分析和讨论等。这些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更加直观地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更加深刻地体验作者的生命意识。

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17-18题。

【案例】

细节之美

①川端康成曾写过:“凌晨三点起来,发现海棠花未眠。”读罢,我被这细节的美深深折服,也不禁赞叹作者取芒焰于平淡、得绚烂于细微的观察力。

②我抬眼一看,路上充斥着匆匆行人,他们盯着手机,刷着微博、微信,再美的晚霞也不能使他们住足留恋。我想起北岛痛心的感叹,当商业与娱乐占据人类的心灵,那细节之美难道只会出现在诗人与作家的文学花园里吗?

③当商业车轮肆意往前急驰,人们耳边听到的全是“进取进取”“向前向前”,身体和心灵都在追名逐利的路上奔跑,哪有时间在意身边的细节美呢?冯骥才看着一只毛毛虫感慨万分,伍尔芙望着墙上的斑点心绪悠游。在现代人看来,这恐怕是蹉跎岁月,挥霍年华吧!

④对细节的敏感,归根于心灵的平静。身体可以奔跑,而心灵却需要安顿。在娱乐界蓊蓊郁郁之时,人心轻浮躁动,偏爱那些纯粹的逗乐,倾向于歇斯底里的嬉笑怒骂,关注那些博人眼球的人间喜剧。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想有平静的内心,实属不易。

⑤然而,真的很难吗?陶渊明说:“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无论何时何地,无论外界是否喧嚣,只要保持内心的平静,你就能发觉细节之美。

⑥追求细节之美,并不单单依靠个人的内心调整,也需要社会的努力。社会应放缓脚步,重建精神文明。“小康”并不只是生活的富裕,也是生活的充实。慢一点,再慢一点,这不是不思进取,而是更符合自然规律的生命和谐。当你在前进的路上跌倒了,你无需咬牙爬起,生怕被赶超;不如慢慢地站起来,看看你周围的世界。路边的野花向你微笑,蝴蝶挥舞翅膀在空中曼舞,抖落的露水在阳光下散发光芒,几层黄叶落下拥抱泥土,几只大雁缓缓飞过。这些细节闪耀着自然的光辉,使我们跌倒时重振旗鼓的力量源泉。

⑦木心先生曾有一首词:“从前的日子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读罢,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有所感念。其实,海棠花未眠,它一直盛放在人们心中。

18、17.请从第②③自然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⑥自然段找出一个病句,并分别修改。(8分)

参考答案:

病句属于逻辑关系搭配不当。

解析:【喵呜刷题小u解析】
错别字:
第②③自然段中的错别字为“痛心的感叹”的“痛”字和“商业车轮肆意往前急驰”的“急”字。按照语境和正确的用词习惯,“痛心的感叹”应该修改为“痛惜的感叹”,而“商业车轮肆意往前急驰”中的“急”字应修改为“疾”字,以更符合文意。

病句:
第⑥自然段中的病句是“小康”并不只是生活的富裕,也是生活的充实。这个句子存在逻辑搭配不当的问题,因为“小康”不仅仅是生活的富裕,更是生活的充实,所以“也是”应该改为“更是”。

19、请从论证的角度指出该习作的一个优点和—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12分)

参考答案:

本题考查写作教学实施案例

解析:【喵呜刷题小u解析】
该作文的优点在于其论证过程中,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和具体案例,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引用川端康成的话来引出“细节之美”的话题,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引用陶渊明的话强调内心的平静对发现细节之美的重要性,使得论证更加有力;通过木心先生的词表达对于慢生活的向往,进一步强调了细节之美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这些引用使得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更加有说服力,让读者更容易接受作者的观点。

然而,该作文的缺点在于其论证过程中,有些观点过于绝对,缺乏辩证思考。文章认为“对细节的敏感,归根于心灵的平静”,但并未考虑到有些人在忙碌的生活中也能发现细节之美的情况。同样,文章认为“追求细节之美,并不单单依靠个人的内心调整,也需要社会的努力”,但并未深入探讨社会如何努力才能更好地促进细节之美的发现。这种过于绝对的论证方式,可能会让读者产生反感,认为作者的观点过于片面。因此,在论证过程中,应该注重辩证思考,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证,使得自己的观点更加全面和客观。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9-21题。

李白《蜀道难》原文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高中语文教材必修课(3)第二单元,同单元另外三篇课文是《杜甫诗三首》《琵琶行》《李商隐诗两首》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唐代诗歌。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政治开明,经济繁荣,文化上兼容并包,音乐、绘画、书法等艺术有了长足的发展,这些都从不同方面对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诗歌本身的发展也趋于成熟,题材扩大,诗体完备,名家辈出,风格多样。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要求

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优秀文学作品,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撰写文学评论,借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20、19.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分)

参考答案:

本题主要考查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展开;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一般可以从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学情、文本特点等角度展开论述。

解析:【喵呜刷题小u解析】

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首先要考虑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要求,学生需要阅读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提升文学欣赏能力,并尝试文学写作。对于《蜀道难》这样的经典诗文,学生需要掌握其诵读技巧,理解基本内容和主旨,感受其艺术魅力。

其次,要考虑学生学情。高一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基础,但对于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因此,教学目标应该包括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最后,要考虑文本特点。《蜀道难》作为一首经典的古诗,其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文本的重要特点。因此,教学目标应该包括让学生感受《蜀道难》中展现的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同时,通过对《蜀道难》的学习,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也是教学目标之一。

综上所述,本课的教学目标应该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展开,具体包括学生能够准确诵读《蜀道难》,掌握古诗文的朗读技巧;学生能够理解《蜀道难》的基本内容和主旨,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能够体会《蜀道难》中展现的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感受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学生能够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学生能够通过对《蜀道难》的学习,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21、20.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0分)

参考答案:

注意不同的目标维度体现教学内容。

解析:【喵呜刷题小u解析】

本教学片段设计旨在通过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解读《蜀道难》这首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在导入环节,通过播放朗诵音频和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在解读诗歌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诗歌,关注核心句和重点意象,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在深入探究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蜀道难》在唐代诗歌中的地位和价值,以及它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对诗歌进行深入的解读和探讨。在总结与拓展环节,教师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和重点,布置作业,并介绍其他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整个教学片段设计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通过引导、启发和提问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2、21.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25分)

【研讨与练习】

与李白同时代的诗评家殷璠称本诗“奇之又奇”,试以第一段为例,说说诗人展开了哪些艺术想象,奇在何处。

参考答案:

本题主要考查教学活动设计

解析:【喵呜刷题小u解析】

本题要求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研讨与练习】。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条件,以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要求。

首先,通过引入与背景介绍,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为后续的讨论打下基础。

其次,通过朗读与感知,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通过艺术想象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在艺术想象中的创新之处,并思考这些想象在何处体现出“奇”的特点。

接着,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问答,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中的艺术想象和表达手法,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最后,通过总结与归纳和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理解,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帮助学生加深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理解。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

创作类型:
原创

本文链接:19年上高中语文学科真题卷答案及解析

版权声明:本站点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分享文章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