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1、教师设计“科普之光”专题阅读,围绕专题选择阅读篇目,下列适合的是( )
A 茅以升《桥说》
B 冯骥才《珍珠鸟》
C 许地山《落花生》
D 瞿秋白《一种云》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科普之光专题阅读需要选择科普类文章。A选项,茅以升是中国近代桥梁工程奠基人之一,他一生致力于桥梁科学研究、教育和工程建设,著有《桥说》等科普文章,因此A选项适合作为科普之光专题阅读的篇目。B、C、D选项均不属于科普类文章,因此不适合作为科普之光专题阅读的篇目。因此,正确答案为A选项。
2、学习选修课程“古代诗歌意象”,学生了解到很多意象具有“游子”的含义,大家纷纷举例,下列诗句中不恰当的是( )
A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抒怀》)
B 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李白《赠裴小四》)
C 与君相遇知何处,两叶浮萍大海中(白居易《答微之》)
D 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王维《伊州歌》)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A选项“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抒怀》)”描绘的是杜甫在旅途中孤独漂泊的感受,表达了游子的孤苦情怀,与“游子”的意象相符。B选项“徘徊六合无相知,飘若浮云且西去(李白《赠裴小四》)”中,诗人以“浮云”比喻流离失所的人,同样表达了游子的意象。C选项“与君相遇知何处,两叶浮萍大海中(白居易《答微之》)”中,诗人以“浮萍”比喻漂泊的游子,也与“游子”的意象相符。而D选项“征人去日殷勤嘱,归雁来时数附书(王维《伊州歌》)”描绘的是一位女子在微风清朗的月夜苦苦思念远征丈夫的情景,其中为“征夫”意象,不属于“游子”意象。因此,不恰当的是D选项。
3、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或用法。下列教学行为体现了该要求的是( )
A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并翻译文言课文
B 教师让学生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
C 教师让学生学习并归纳“之”的用法
D 教师要求学生背诵默写文言课文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教师让学生学习并归纳“之”的用法,这一教学行为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学生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或用法的要求。选项A中,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并翻译文言课文,虽然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意,但并未特别强调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选项B中,教师让学生讲解课文中的生僻字词,没有强调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只是针对个别生僻字词进行解释。选项D中,教师要求学生背诵默写文言课文,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文言文,但与了解梳理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的意义关联性不强。因此,选项C最能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
4、教师讲解文言考题,要求学生梳理“宾语前置”句式,下列语句符合要求的是( )
A 因击沛公于坐
B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C 请息交以绝游
D 求人可使报秦者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在文言文中,“宾语前置”是一种特殊的句式,指的是宾语被提前到谓语之前。A选项“因击沛公于坐”是状语后置句,表示“趁机攻击座位上的沛公”,强调坐在座位这一个状态,突出了出其不意的意思,所以A选项不符合要求。C选项“请息交以绝游”没有宾语前置,表示“我要跟世俗之人断绝交游”,所以C选项也不符合要求。D选项“求人可使报秦者”是定语后置句,表示“找一个可以回访秦国的人”,所以D选项同样不符合要求。B选项“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是宾语前置句,还原为“未有之也”,表示“自书上记载到现在,也从未有过这种事”,符合“宾语前置”的要求,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5、在“魅力广告语”学习活动中,教师出示献血宣传语“但愿人长久,热血注心田”,请学生参照这个例子,化用诗歌名句仿写,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
A 献血献真情,血浓情更浓
B 以我热血点燃他人生命之光
C 鲜血诚可贵,助人价更高
D 好人献出一滴血,病者除却万分忧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题目要求参照“但愿人长久,热血注心田”这句献血宣传语,化用诗歌名句仿写。A选项“献血献真情,血浓情更浓”没有化用诗歌名句,B选项“以我热血点燃他人生命之光”也没有化用诗歌名句,D选项“好人献出一滴血,病者除却万分忧”同样没有化用诗歌名句。而C选项“鲜血诚可贵,助人价更高”则化用了匈牙利诗人裴多斐的《自由与爱情》中的名句“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符合题目要求。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
6、教学《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运用典故诗句,下列不合适的是( )
A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李商隐《锦瑟》)
B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C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做商人妇(白居易《琵琶行》)
D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在解析此题时,我们首先要了解题目中的每一个选项所引用的典故诗句。A选项中的“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引用了庄周梦蝶和望帝春心两个典故;B选项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中,“塞上长城”是一个典故,指的是像塞上长城一样可以抵御外敌的将领;D选项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则引用了“闻笛赋”和“烂柯人”两个典故。而C选项中的“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做商人妇”并没有引用典故,而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的自述经历。因此,不合适的是C选项。
7、教学《孟子》选读,教师设计了初级、中级、高级的分层作业,供学生选择,下列对该做法的分析恰当的是( )
A 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B 教师意在增加阅读训练强度
C 教师重视学生学以致用
D 教师追求作业设计新颖别致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教师设计初级、中级、高级的分层作业,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选择,这体现了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分层作业的目的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合适的作业,而不是增加阅读训练强度,也不是为了追求作业设计的新颖别致。因此,选项A“教师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是恰当的分析。
8、教学《前赤壁赋》教师带领学生梳理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下列不正确的是( )
A “壬戌”采用的是我国自古使用的干支纪年法
B “既望”是指阴历每月初二,“望”是指每月初一
C “美人”古代常用作明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D “赋”是一种古代文体发展到宋代时的“文赋”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本题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选项B中的“既望”是指阴历每月十六,而“望”是指每月十五,因此B选项不正确。选项A中的“壬戌”采用的是我国自古使用的干支纪年法,选项C中的“美人”古代常用作明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选项D中的“赋”是一种古代文体发展到宋代时的“文赋”,这三个选项的表述都是正确的。因此,正确答案为B选项。
9、学习“演讲辞”单元,教师组织学生举办演讲比赛,自主设计海报和请柬,指定活动流程和评价表。下列对该做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创设了基于生活的学习情境
B 注重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C 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活动平台
D 重点是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特定教学活动设计的评价。从题干描述中,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演讲辞”单元后举办演讲比赛,并且自主设计海报和请柬,指定活动流程和评价表。这样的设计显然创设了基于生活的学习情境,注重了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并提供了语言实践的活动平台。然而,D选项“重点是提升学生的评价能力”在题干中并没有明确提及,因此是不正确的。A、B、C选项的表述均符合题干描述,故D选项为正确答案。
10、某教研组集体备课,教师围绕“教材使用”展开讨论,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 教材的编排对我们设计教学方案很有帮助,但学情也不能忽略
B 要严格按教材来教,不然大家想怎么教就怎么教,还不乱套了
C 教材就是个材料,我们心里最有数,擅长什么就教什么
D 教材可以看,真正教的时候还要遵循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教材的编排确实可以为教师设计教学方案提供很好的参考,但教师在使用时还需要考虑到学情,即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此,A选项“教材的编排对我们设计教学方案很有帮助,但学情也不能忽略”是正确的。B选项“要严格按教材来教,不然大家想怎么教就怎么教,还不乱套了”过于强调教材的权威性,忽略了教师的创新性和学生的实际情况;C选项“教材就是个材料,我们心里最有数,擅长什么就教什么”过于主观,没有考虑到教材的作用和教育的规律;D选项“教材可以看,真正教的时候还要遵循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虽然强调了教师的实践经验,但忽略了教材的作用。因此,B、C、D选项都是错误的。
11、阅读某教师的写作教学案例,按要求答题。
设立“班级墙壁贴吧”,定期发布大家感兴趣的话题贴,教师和学生都可以发布,话题发布后,教师带领学生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在此基础上捕捉学生思维的火花,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讨论之后,教师布置课后写作任务,请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贴在贴吧上,互相阅读、评论。学生发帖讨论持续一周后,教师组织课堂点评与总结,学生进一步修改完善作文。
对上述教学案例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B 能够降低作文题目的难度
C 有利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
D 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该教学案例中的“班级墙壁贴吧”主要通过发布话题贴、课堂讨论、课后写作任务以及互相阅读、评论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积累写作素材,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然而,这一做法并不能降低作文题目的难度。因此,B选项“能够降低作文题目的难度”是不正确的。A、C、D选项均正确描述了该教学案例的积极作用。
12、阅读某教师关于整本书阅读的研究论文,按要求答题。
整本书阅读的“整”具有完整、整体的意思,既包括对全书脉络的通盘把握,也包括对全书内容的周延思考;“本”是阅读的数量单位,既可以是独立的一本,也可以是相互关联的多本;“阅读”可以是探索、浅读,也可以是精读、泛读,还可以是课内读和课外读;阅读对象可以是文学作品、文化典籍,也可以是科学论著、学术著作。整本书阅读是指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围绕整部经典作品展开的,与作者、文本、教学、通过对话的过程,阅读的对象具有多样性,阅读的过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阅读的目的是养成阅读习惯、探索阅读方法、建构阅读经验、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对上述研究论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整本书阅读的具体策略要与书籍类型逐一对应
B 整本书阅读的内容可以任意组合多种经典作品
C 整本书阅读能够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整体提升
D 整本书阅读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多样的阅读方法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整本书阅读的研究论文中明确提到,整本书阅读是指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运用个性化的阅读方法、围绕整部经典作品展开的,与作者、文本、教学、通过对话的过程,阅读的对象具有多样性,阅读的过程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阅读的目的是养成阅读习惯、探索阅读方法、建构阅读经验、发展语文核心素养。这表明整本书阅读能够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整体提升,因此选项C是正确的。而选项A中提到的“整本书阅读的具体策略要与书籍类型逐一对应”在论文中并未提及,因此A选项不正确。选项B中提到的“整本书阅读的内容可以任意组合多种经典作品”也不准确,论文中虽然提到阅读对象可以是多种类型,但并没有说可以任意组合。选项D中提到的“整本书阅读主要帮助学生掌握多样的阅读方法”也不完全正确,因为整本书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阅读方法,还包括养成阅读习惯、探索阅读方法、建构阅读经验、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等。因此,只有选项C与论文中的描述相符,是正确的。
13、阅读某高中语文考试题,按要求答题。
如果请你从《边城》里的翠翠、《红岩》里的江姐、《一件小事》里的人力车夫、《老人与海》里的桑地亚哥之中,选择一个人物,依据某个特定情境,为他设计一尊雕像,你将怎样设计呢?要求:描述雕像的体态、外貌、神情等特征,并依据原著说明设计的意图,180字左右。
对上述考试题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创设了基于学生生活体验的考查情境
B 考查学生对经典作品比较阅读的能力
C 考查学生对主要人物的深入理解情况
D 考查学生对艺术形象再造想象的能力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
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到,题目要求从《边城》里的翠翠、《红岩》里的江姐、《一件小事》里的人力车夫、《老人与海》里的桑地亚哥之中,选择一个人物,依据某个特定情境,为他设计一尊雕像。题目并没有要求比较这几部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只是选择其中一个人物进行描述。因此,B选项“考查学生对经典作品比较阅读的能力”是不正确的。所以,正确答案为B选项。
14、阅读某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某教师想借助《说“木叶”》这篇课文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阅读能力,围绕节选的重点段落设计批判性阅读任务。课文节选内容如下: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很多,而诗歌语言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作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围绕上述内容设计的相关批判性阅读任务,合适的是( )
A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段文字
B 勾画出体现诗歌语言特征的关键语句
C 概括“木叶”与“落叶”的内涵差异
D 评析作者论述“木叶”相关问题的思路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批判性阅读任务需要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给出的四个选项中,A选项是朗读,B选项是勾画关键语句,C选项是概括内涵差异,这些任务都较为简单,没有涉及到批判性阅读。而D选项是评析作者论述“木叶”相关问题的思路,这个任务需要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符合批判性阅读的要求。因此,D选项是合适的批判性阅读任务。
15、阅读《沁园春·长沙》课后资料链接,按要求答题。
某版教材把《沁园春·长沙》编入“文学阅读”单元,课后链接了如下资料:
领字 词体术语,指用在词句之首起领起作用的字词。“领字”以一字为多,俗称“一字领”。“一字领”多用去声字和虚词。常用者如又、况、正、甚、但、纵、便、岂、已、怎、恁、只、渐、方、莫等。
引导学生运用上述“课后链接资料”鉴赏诗词,下列教学活动不恰当的是( )
A 进一步补充“领字”知识,要求学生记忆背诵
B 抓住诗中的“领字”,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悟
C 围绕“领字”知识要求学生拓展学习其他诗词
D 请学生思考“领字”在本词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领字”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首先,我们要明白“领字”是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用在词句之首起领起作用的字词,这些字词多以去声字和虚词为主。在鉴赏诗词时,理解“领字”的作用和效果是非常重要的。
对于选项A,进一步补充“领字”知识,要求学生记忆背诵。这一做法可能过于机械,因为“领字”知识的主要目的是用于鉴赏诗词,而不是机械地记忆和背诵。因此,这一教学活动可能不太恰当。
对于选项B,抓住诗中的“领字”,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悟。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领字”在诗词中的作用和效果。
对于选项C,围绕“领字”知识要求学生拓展学习其他诗词。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通过拓展学习,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领字”在诗词中的应用。
对于选项D,请学生思考“领字”在本词中有什么表达效果。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通过思考“领字”的表达效果,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词的内涵和意境。
综上所述,选项A的教学活动不恰当,因为它过于机械,没有充分考虑到“领字”知识的实际运用。因此,正确答案是A。
二、简答题
案例
阅读《登高》教学实录的片段,完成第16题。
师: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沉郁顿挫”的含义。“沉郁”应从内容情感角度来理解。“沉”,就是“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郁”,就是“积”,指情感的含蓄、凝重、深沉。“沉郁”意味着思想博大深广、韵味深远。“顿挫”,指音调、情感的起伏变化,这节课我们仅从情感变化的角度来进行分析鉴赏。从情感角度来看,“顿挫”是指情感跌宕起伏,郁结难舒,一唱三叹。
师:下面我们读一读《登高》,试着感受“沉郁顿挫”这种风格,然后请谈一谈你从哪里读出了“沉郁顿挫”的意味。
提示:1.从秋景描绘和蕴含的情感中去读“沉郁”
2..从诗人情感变化中去读“顿挫”
表达要求:我认为(某联/句/字)给人(沉郁/顿挫)之感。因为这句写了……景,抒了……情,感情的变化是……,给人……的感受,所以……。
(生齐读,并自由讨论)
师:下面请大家分享讨论的结果。
生:我认为首联有“沉郁”之感,“风急”和“猿啸哀”表达了悲凉的气氛,“渚清”“沙白”这两种色调都很冷清,抒发了诗人心中的悲凉之感。
师:《沁园春·长沙》同样描写秋景,“层林尽染”就没有秋天的萧瑟之感。
生:(点头)所以我认为首联给人一种“沉郁”的感觉。
师:这位同学是从“沉郁”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同学们还有补充吗?
生:我想重点说首联的“鸟飞回”。我感觉“飞回”是鸟在疾风中飞舞、盘旋的意思,照一般理解,飞鸟在风很急的情况下归巢,但它为什么不归巢而在天空中盘旋?这好像在暗示诗人的命运。他这个时候正在西南漂泊,而尾联中的“艰难”,说的就不仅是自身命运,还有国运。
师:那么这句秋景描写带给你怎样的感受呢?
生:沉郁。
师:非常好,同学们还有补充吗?
生:“万里悲秋常作客”,我觉得这一句是说诗人在秋天远离故乡,独在异乡为异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指诗人年老,体弱多病,而且独自登高。
师:这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呀?
生:压抑、沉重。
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本来是非常壮观的景象,但诗人在这里却写出了凄凉、茫然的感觉,说到“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来”,但没有说到“去”,是诗人不知自己的前途奔向何方,也不知国家的未来会怎么样。还有“无边落木萧萧下”,本来落叶已够让人感到凄凉了,诗人再加上形容词“萧萧”,显得更加冷清。
师:很好,“无边”和“不尽”给人感觉非常壮阔,正像她说的这样,壮阔的景物让我们感觉无助。场景越壮阔,人就越显得渺小,她又抓住“落木”这个意象,落叶已经给人带来凋零衰败的感觉,再加上“萧萧”的声音,更有一种空旷荒凉之感。这样,她把“沉郁”的特点说清楚了,如果在分析之后再明确结论就更好了。
师:有没有同学感受到诗中的“顿挫”之意呢?
生:“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是说国运衰落和命运坎坷导致发都白了;“潦倒”是说失意的时候,诗人本想借酒消愁,可因年老体病不能喝酒,心中的忧郁无从排解。
师:诗人的情感郁结难舒,这是“顿挫”风格的一种体现。好,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下音频,从缓慢的语速和低沉的音调里再去体会《登高》“沉郁顿挫”的特点。
16、简述教师引导学生品析诗歌的过程及教学效果。
参考答案:
分析教师的引导作用可以从教师角色、对新课标要求的达成等方面解读,注意结合材料。
解析:【喵呜刷题小u解析】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品析诗歌的过程是一个从概念理解到具体分析的渐进过程。教师首先明确了“沉郁顿挫”的含义,为后续的品析活动提供了理论支持。接着,教师引导学生从秋景描绘和蕴含的情感中去读“沉郁”,从诗人情感变化中去读“顿挫”,并给出了具体的表达要求,鼓励学生自由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看法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品析诗歌。最后,教师还通过启发思考,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顿挫”之意,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内心状态。
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启发和引导,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诗歌,感受到诗歌中的“沉郁顿挫”风格,并能够从具体的意象和表达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变化和内心世界。同时,教师也通过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深化对诗歌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品析能力和鉴赏能力。这样的教学过程符合新课标的要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提高语文素养。
17、指出教师对学生发言评价的一个优点和一个缺点。
参考答案:
分析教师的评价可以从评价的功能、教师的评价语、评价方式等方面解读,注意结合材料。
解析:【喵呜刷题小u解析】
在评价学生的发言时,教师的优点在于他们积极鼓励学生,并为学生提供多个角度去理解诗歌,这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了反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然而,教师的评价也存在一些缺点。首先,教师在学生发言后没有及时进行总结,没有明确指出学生的回答是否准确,缺乏明确的评价结论。这样的评价方式可能让学生感到困惑,不清楚自己的回答是否正确,也可能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回答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其次,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不够深入,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思考,有些学生的回答较为浅显,这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深度。因此,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发言时,应该更加注重引导学生的思考,提供明确的评价结论,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案例
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17-18题。
【案例】
如果有一天没有了虫鸣
①去年十一月时,闲来无事,恰逢雪天,便与父母一同前往陶然亭赏雪。不想在花鸟鱼虫市场门口竟听到了清脆的虫鸣,让这漫天飞舞的雪花霎时都变得温暖起来。我连忙快走几步,发现原来是一位大姐在卖蝈蝈。闲聊了几句,这位大姐竟然还记得我爸,说在我五六岁的时候,他就带着我来买过,没想过到十几年后她依然卖,而我们也依然来买。
②听到这儿,我也渐渐想起来,除了蝈蝈声,还有其他的虫鸣也响彻我的童年。小时候我常去郊区的姨妈家玩,草丛里的蚂蚱、蟋蟀就成了我最好的玩伴。捉一只蚂蚱,把它的腿绑住,或是放两只蟋蟀,看它们鼓动着翅膀示威进攻;头顶树上的蝉扯着嗓子嘶鸣,我在各种知道的、不知道的虫鸣声中流连忘返。那时候的整个夏天是虫鸣织成了一张网,被笼罩在我的记忆上。
③而我又有多久没有听到虫鸣了呢?小学毕业以后,我很少再去那里了。记忆中的虫鸣,全凭在大姐这儿买的蝈蝈顽强地延续下来。每逢秋天,我在家中趴在桌子上看玻璃罐里的它们对抗,听它们发出或清亮或撕哑的声音,才觉得我找回了一些夏天的感觉。在我的眼里,虫鸣是夏天的符号,而在其他人眼中,又变得不一样。或是寒蝉凄切,带来秋天的萧瑟;或是惊蛩初鸣,带来春天的生机。但无论怎样,它总归会引发人们的暇思,给生活带来一些味道。
……
18、请从第③④自然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②自然段找出一个病句,并分别修改。
参考答案:
病句属于逻辑关系搭配不当。
解析:【喵呜刷题小u解析】
在原文中,错别字和病句的问题主要出现在第③④自然段和第②自然段。
错别字方面,第③自然段中的“或清亮或撕哑的声音”中的“撕哑”应为“嘶哑”,因为“嘶哑”是指声音变得不清晰,而“撕哑”并不是一个正确的词语。第④自然段中的“每逢秋天,我在家中趴在桌子上看玻璃罐里的它们对抗”中的“对抗”应改为“争斗”,因为“争斗”更符合上下文中描述蟋蟀的行为。
病句方面,第②自然段中的“草丛里的蚂蚱、蟋蟀就成了我最好的玩伴。捉一只蚂蚱,把它的腿绑住,或是放两只蟋蟀,看它们鼓动着翅膀示威进攻”存在逻辑搭配不当的问题。原句中的“放两只蟋蟀,看它们鼓动着翅膀示威进攻”与“玩伴”和“绑住蚂蚱”的行为并不匹配,因为“示威进攻”并不是一个常见的儿童玩伴行为。因此,修改为“或是放两只蟋蟀让它们争斗,看它们鼓动着翅膀激烈对抗”更符合逻辑。
19、请指出该作文的优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分析作文的优点,可以从语言、结构、思想情感等方面入手。
解析:【喵呜刷题小u解析】
这篇作文的优点主要表现在语言、情感、结构和内容等方面。
首先,语言优美是这篇作文的一大特点。作者运用形象生动的词汇和修辞手法,将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例如,“虫鸣织成了一张网,被笼罩在我的记忆上”这句话,通过比喻的手法,将虫鸣与记忆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让读者能够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虫鸣的怀念之情。
其次,情感真挚也是这篇作文的一大优点。作者通过描述童年回忆和对虫鸣的感受,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虫鸣消失的忧虑,这种情感真挚而深刻,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这种情感的表达,让读者与作者产生了共鸣,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作者的情感。
再次,结构清晰也是这篇作文的一大优点。全文通过回忆童年、感慨虫鸣的消失、表达对虫鸣的怀念等层次,将全文有机地串联起来,让读者能够清晰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路。这种结构的安排,使得全文条理清晰,逻辑严密,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
最后,内容丰富也是这篇作文的一大优点。作者通过描述童年回忆、虫鸣的感受、虫鸣的消失和作者的怀念等内容,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这些内容丰富多彩,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作者的情感世界和生活经历。同时,这些内容也引发了读者的思考,让读者更加关注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等问题。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19-21题。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课文介绍
本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2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另外两首诗为《涉江采芙蓉》和《归园田居》。同单元另外三篇课文为《诗经》二首、《离骚》和《孔雀东南飞》。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学习从先秦到南北朝时期的诗歌。
这一时期产生了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上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的伟大作品,诗人们在许多方面都做了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新诗体、新流派和新的表现手法相继出现,为唐代诗歌高潮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创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相关要求
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学生情况
高一年级,班级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20、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
参考答案:
本题考查教学目标的设定与设定依据
完整的三维目标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目标侧重于基础知识,过程与方法目标侧重于文章剖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一般为文本中体现的感情。
教学目标的设定依据一般参考四个维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文本特点;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
解析:【喵呜刷题小u解析】
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我们主要参考了四个维度:
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教学目标需要围绕学生的主体性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来设计。
2.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该标准中要求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这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方向。
3. 文本特点:《短歌行》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艺术魅力的诗歌,其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都堪称后世诗歌典范。因此,教学目标需要围绕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艺术手法来设定。
4. 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高一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和阅读能力,但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教学目标需要既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又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综合考虑以上四个维度,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旨在通过对《短歌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化素养,同时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21、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
参考答案:
选择达成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教学设计可以按照:新课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再读课文,深入剖析;总结课堂,布置作业等几个步骤进行书写。
解析:【喵呜刷题小u解析】
在这个教学片段设计中,我们遵循了教学目标的指引,通过导入、整体感知、深入剖析和总结布置作业等环节,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短歌行》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成就。
在导入环节,我们利用音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简单介绍背景和作者简介,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基础。在整体感知环节,我们通过自由朗读和对照课文,让学生初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大意。在深入剖析环节,我们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通过分组讨论和教师点评,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在总结布置作业环节,我们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布置背诵和写作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这种教学设计既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
22、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
在清醒地认识到“人生苦短”之后,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
课堂活动的设计可以围绕活动主题,从教师开场、主题呈现;学生研讨,教师指导;明确结论,拓展延伸;活动结语,总结升华等几个环节进行书写。
解析:【喵呜刷题小u解析】
本课堂活动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曹操在《短歌行》中表达的人生态度。通过开场、主题呈现、学生研讨、教师指导、明确结论、拓展延伸和活动结语等环节,让学生在讨论、分享、总结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对诗歌思想情感的理解。同时,通过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曹操的人生态度对现代人的启示,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传统文化素养的目的。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