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1、在“文明旅游”综合性实践活动中,教师请学生运用幽默语言提及人们爱护草地,下列学生表达合于要求的是( )。
A 小草有生命,足下请留情
B 小草长得好,路过绕一绕
C 小草绿油油,爱惜记心头
D 眼前芳草香,千万莫醉倒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首先,我们要明白这是一道关于“文明旅游”的题目,目的是让学生在幽默的语言中提醒人们爱护草地。
A选项“小草有生命,足下请留情”虽然提醒了人们要爱护小草,但语言较为直白,缺乏幽默感。
B选项“小草长得好,路过绕一绕”虽然也提醒了人们要绕行,但同样缺乏幽默感。
C选项“小草绿油油,爱惜记心头”虽然也提醒了人们要爱惜小草,但同样缺乏幽默感。
而D选项“眼前芳草香,千万莫醉倒”则运用了幽默的语言,提醒人们在欣赏草地美景时,不要因为陶醉而踩踏草地,符合题目要求。
因此,D选项“眼前芳草香,千万莫醉倒”符合题目要求的幽默语言,且能提醒人们爱护草地。
2、作文修改课上,师生根据作文情况各自提出问题,然后围绕所提问题开展讲评、讨论。对该做法的分析,合适的是( )。
A 学生参与讲评,是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
B 师生共同讨论,有利于化解师生的矛盾
C 师生全程合作,凸显了写作过程的评价
D 评价主体多元,可转变师生的评价理念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在作文修改课上,师生根据作文情况各自提出问题,然后围绕所提问题开展讲评、讨论。这一做法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即师生共同参与评价过程,改变了传统上只有教师评价学生的模式。这种评价方式有助于转变师生的评价理念,使评价更加公正、客观和全面。因此,D选项“评价主体多元,可转变师生的评价理念”是合适的分析。A选项“减轻教师负担”与材料内容不符,因为学生参与讲评并不是为了减轻教师的负担;B选项“化解师生矛盾”与材料内容无关,材料并没有提及师生之间存在矛盾;C选项“师生全程合作”与材料内容不完全吻合,材料只提到师生共同提出问题并开展讲评、讨论,并没有明确提到全程合作。因此,D选项是合适的分析。
3、教学《荷塘月色》,教师展示“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等多种状态的荷花图片,请学生浏览以感受课文中描写荷花的文字。对该做法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教师较好地提高了学生的阅读效率
B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了语言的深层内涵
C 教师通过比较提升了学生语言感悟力
D 教师有较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意识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教师展示“袅娜地开着”“羞涩地打着朵儿”等多种状态的荷花图片,让学生浏览以感受课文中描写荷花的文字。这一做法通过比较不同状态的荷花图片,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荷花的形态与情韵,从而加深对课文中描写荷花的文字的理解,提升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力。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即通过比较提升了学生语言感悟力。
4、教师请学生每节课前轮流做“五分钟演讲”,演讲内容是最近阅读某名著的感想。对该法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演讲训练序列化
B 演讲训练常规化
C 演讲训练生活化
D 演讲训练综合化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在题干中,“轮流”一词表明演讲训练是序列化的,即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演讲,形成了一种有序的轮换机制。而“每节课”则表明演讲训练是常规化的,即这种活动被纳入了课程的一部分,成为了学生日常学习的一部分。同时,“最近阅读某名著的感想”则体现出演讲训练是生活化的,即演讲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阅读体验紧密相连。然而,“综合化”在题干中并未得到明确的体现,因此D选项“演讲训练综合化”是不正确的。因此,正确答案是D选项。
5、教学《再别康桥》时,教师播放以《再别康桥》为歌词的歌曲,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把握诗歌的情感。对该做法的分析,合适的是( )。
A 教师准确落实了学生学习诗歌的目标
B 教师清楚区分了音乐旋律与诗歌的节奏
C 教师所用资源未能形象地表现诗歌节奏
D 教师不宜借用音像材料教学《再别康桥》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在教授《再别康桥》这首诗歌时,教师选择播放以《再别康桥》为歌词的歌曲来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情感。然而,这样的做法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诗歌的朗读节奏和歌曲的旋律并不完全一致,用听歌来代替朗诵可能会混淆学生对音乐旋律与诗歌节奏的认识。其次,通过播放歌曲,教师没有引导学生进行朗诵技巧的教学,因此学生可能无法真正感知到诗歌的节奏。因此,教师所用的资源未能形象地表现诗歌节奏,所以合适的答案是C选项。
6、阅读“戏剧活动”的设计,按照要求答题。
第一阶段,学生阅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推荐的课外读物或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寻找感兴趣的材料,改编成剧本。
第二阶段,学生举办剧本推介会。大家交流、欣赏各自改编的剧本,评选出优秀剧本,供同学们选择排演。
第三阶段,戏剧展演。学生依据事先研制的戏剧表演评价规则,对各个剧目演出情节进行评价,评选优秀剧组、演员等对上述“戏剧活动”设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教师意在强调学生应将阅读结果转化为表演活动
B 设计体现出以评价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理念
C 教师搭建校园明星成长的平台,激发了学生兴趣
D 设计让学生做实施者、评价者,教师则做旁观者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设计体现出以评价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理念。教师要求学生评选优秀剧本,研制戏剧表演评价规则并对戏剧表演进行评价,有助于通过生生互评激发学生的活动热情,促进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展开。因此,B选项正确。
7、阅读《师说》导人环节的课堂实录,按照要求答题。
师:先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位数学老师,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位家长的观点有道理吗?
生1:我认为这位家长的观点是正确的!毛泽东的老师徐特立就是靠毛泽东才名扬天下的,毛泽东没有老师照样可以自学成才。
生2:我不赞成这位家长的意见,因为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培养,没有老师,就没有当代文明;没有老师,人类只能处在刀耕火种的原始蒙昧时代。
师:同学们的发言反映了对教师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现在我们先研读《师说》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韩愈对这个问题有何高见,然后再请同学们深入讨论。
对上述导入环节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从生活中的故事入手,激起了学生对课文的争论
B 以提问方式引发学生讨论、掌握课文的主要观点
C 从尊师重教的问题出发,引出了《师说》的教学
D 打开了学生的思路,营造出紧张严肃的课堂氛围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
教师以真实故事作为导入,并据此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发表个人看法,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为进入课文教学做好准备,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采用故事导入的方法,从尊师重教的角度设问,引出学生对这一问题的两种看法,从而进入对课文的教学。因此,C选项正确。A项中,教师在提问引发学生讨论后,并未明确孰是孰非,而是说“看看韩愈对这个问题有何高见”,然后再“深入讨论”,故激起学生争论的说法用词不当,故排除。B项“掌握课文的主要观点”说法错误,材料中并未体现。D选项,实录中并未体现“紧张严肃的课堂氛围”,故排除。
8、为美国浪漫爱情电影《Bathing Beauty》翻译片名,下列准确反映影片内容,又蕴含传统文化色彩,使中国观众更易于接受的片名是( )。
A.水上芭蕾 B.出浴美人
C.出水芙蓉 D.水上盛典
【注】Bathing:洗浴。 Beauty:美女。电影《Bathing Beauty》讲述了作曲家史蒂夫为了追求美丽的水上芭蕾舞教练卡罗琳,跟着她学跳水上芭蕾的故事。
答案:C
对上述试题测试目标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学生英汉互译的语言表达能力
B 学生融合不同学科知识的能力
C 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水平
D 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化的能力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电影《Bathing Beauty》的片名翻译,要求准确反映影片内容,又蕴含传统文化色彩,使中国观众更易于接受。分析题目给出的四个选项,我们可以看到A选项“水上芭蕾”没有体现出“Beauty”(美女)的信息,并且“水上芭蕾”主要描述了水上的舞蹈,但没有体现出与“Bathing”(洗浴)和“Beauty”(美女)的直接联系。B选项“出浴美人”虽然包含了“Bathing”(洗浴)和“Beauty”(美女)的信息,但“出浴”在中国文化中并不具有特别强烈的传统文化色彩,而且也没有直接反映出影片的主要内容。C选项“出水芙蓉”既包含了“Bathing”(洗浴)的信息,又体现了“Beauty”(美女)的意象,同时“出水芙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纯洁和高雅,非常符合题目要求。D选项“水上盛典”虽然描述了水上的活动,但没有明确体现出“Bathing”(洗浴)和“Beauty”(美女)的信息,且没有蕴含强烈的传统文化色彩。
因此,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选项C“出水芙蓉”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能够准确反映影片内容,又蕴含传统文化色彩,使中国观众更易于接受。
关于题目中给出的测试目标,我们可以看到A选项“学生英汉互译的语言表达能力”在题目中并未得到体现,题目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电影内容的理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应用,以及对语言文化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A选项不正确。B选项“学生融合不同学科知识的能力”、C选项“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水平”和D选项“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化的能力”在题目中都有得到体现,但题目主要考查的是对电影内容的理解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应用,以及对语言文化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B、C、D选项都是正确的。
9、阅读下面的教学论文(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在语文课程中教学语言知识,既需要随文学习、及时积累,也需要适时整理,集零为整。有效积累,需要训练学生养成朗读、复述、背诵、抄写、默写等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有效整理,是因为隐含于范文的活的语文规律,需要适度的明确化、类型化和系统化。只有这样,才能有益于学生自主组建有结构的知识。否则,模糊的、个别的、散漫的知识既不利于学生必要的理解和记忆,也不利于他们有效的模仿和迁移。这种整理,既应是教师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也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必要环节和良好习惯。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因为理解某一事物就是意味着给某一事物在知识、动机、信念、系统中找到位置,意味着了解某一事物在我们活动中或他人的活动中可能发生什么样的作用。
对上述教学论文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语言知识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
B 语言知识教学过程中“整理”比“积累”重要
C “有效整理”有利于学生学会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D “有效积累”的是模糊的、个别的、散漫的知识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教学论文中明确提到:“这种整理,既应是教师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也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必要环节和良好习惯。也就是说,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这说明“有效整理”对学生学会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有积极作用。因此,C选项“有效整理”有利于学生学会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是正确的。
对于A选项,教学论文中并没有明确说明“语言知识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A选项不正确。
对于B选项,教学论文中虽然提到了“有效积累”和“有效整理”,但并没有明确表示“整理”比“积累”重要,因此B选项也不正确。
对于D选项,教学论文中指出“模糊的、个别的、散漫的知识既不利于学生必要的理解和记忆,也不利于他们有效的模仿和迁移”,这并不意味着“有效积累”的是这种类型的知识,而是强调需要有效整理这些知识,因此D选项也不正确。
10、阅读《鸿门宴》的学习任务设计,根据要求答题。
课前学习任务:借助工具书与课文注释翻译课文,并归类整理“如、谢、举”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课中学习任务:项羽因曹无伤的密报“大怒”,这个“怒”字包含哪些内涵?有人认为樊哙在席上的讲话和刘邦说的一模一样,仅在语句上稍有变化,是吗?如有区别,在哪里?为什么会有?
课后学习任务:收集名人对项羽评价的诗词,看看他们在诗词中对项羽的评价是怎样的这样的区别?以“我看项羽”为题写一篇文章。
对上述学习任务设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教师把握住探究学习的本质特点,探究任务设计充分
B 教师以生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C 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强,课中任务切入准,覆盖面广
D 教师整合资源设计课后任务,达成了专题探究的目标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在这份学习任务设计中,教师设计了课前、课中和课后的学习任务,这些任务涵盖了翻译课文、理解实词意义、探究人物情感、比较文本差异等多个方面,充分体现了探究学习的特点,也考虑到了学生不同时间段的学习需求,因此任务设计充分。所以,选项A“教师把握住探究学习的本质特点,探究任务设计充分”是正确的。
对于其他选项,选项B强调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但任务设计中并没有明确体现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阅读,因此B选项不正确。选项C提到教师解读文本的能力强,课中任务切入准,覆盖面广,但任务设计并没有涉及到广泛的文本解读和覆盖,因此C选项也不正确。选项D提到教师整合资源设计课后任务,达成了专题探究的目标,但任务设计中并没有明确的专题探究,因此D选项也不正确。
11、某必修教材编排有评说历史的专题“历史的回声”,按照该教材“专题内容”单元构成的方式,下列课文属于该专题的是( )。
A 《苏武牧羊》
B 《阿房宫赋》
C 《赤壁之战》
D 《烛之武退秦师》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
本题考查对“历史的回声”专题内容的理解。根据题目要求,我们需要找出属于该专题的课文。
A选项《苏武牧羊》讲述了苏武在天汉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后历经艰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节不屈的故事。虽然表现了苏武的忠诚和坚韧,但主要是一个历史人物的传记,不属于评说历史的专题。
B选项《阿房宫赋》是晚唐著名诗人杜牧创作的一篇散文。在文章中,杜牧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为骄奢而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警告。这符合“历史的回声”专题的内容要求,即评说历史,总结经验教训。
C选项《赤壁之战》是北宋司马光所写作品,详细记载了赤壁之战的全过程。虽然是一篇历史文章,但主要侧重于描述战争经过和战略决策,不属于评说历史的专题。
D选项《烛之武退秦师》讲述了公元前630年,秦、晋合攻郑国,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成功退兵的故事。虽然表现了烛之武的智谋和勇气,但主要是一个历史事件的叙述,不属于评说历史的专题。
综上所述,B选项《阿房宫赋》符合“历史的回声”专题的内容要求,因此是正确答案。
12、在校本课程“成语智慧”的学习中,有同学请教“韦编三绝”“闻鸡起舞”“洛阳纸贵”这三个成语分别涉及的人物,老师的回答正确的是( )。
A 孔子 班超 白居易
B 司马光 祖狄 白居易
C 司马光 班超 左思
D 孔子 祖狄 左思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韦编三绝”这一成语来源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其中提到“读《易》,韦编三绝”,意指孔子读《易》时,由于多次翻阅,导致韦制的编绳都断了三次。所以,“韦编三绝”涉及的人物是孔子。
“闻鸡起舞”这一成语出自《晋书·祖逖传》,描述的是祖逖听到鸡叫便起床练剑的故事,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因此,“闻鸡起舞”涉及的人物是祖逖。
“洛阳纸贵”这一成语来源于《晋书·左思传》,左思写成《三都赋》后,豪贵之家争相传抄,导致洛阳的纸价上涨。所以,“洛阳纸贵”涉及的人物是左思。
综上,正确答案是D选项,即“孔子、祖逖、左思”。
13、关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课外阅读”的阅读建议,下列教学行为合适的是( )。
A 教师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
B 教师把每周五的一节语文课安排为课外阅读的固定课时
C 教师让学生至少读五本“文学名著简介”写读后感
D 教师让不愿读《巴黎圣母院》的学生欣赏同名改编电影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
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这一标准,教师应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这样的推荐有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的提升。
对于选项A,教师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能够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选项B中,教师把每周五的一节语文课安排为课外阅读的固定课时,虽然有一定的计划性,但可能限制了学生的选择空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
选项C中,教师让学生至少读五本“文学名著简介”写读后感,这样的要求过于具体和限制,可能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选项D中,教师让不愿读《巴黎圣母院》的学生欣赏同名改编电影,虽然可以作为一种辅助手段,但并不能替代阅读原著,因为阅读原著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内涵和作者思想。
综上所述,选项A的教学行为更为合适,能够引导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提高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14、教师开设“审美修辞”课程,该课程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选修课程系列中,所属系列是
A 诗歌与散文
B 小说与戏剧
C 语言文字应用
D 文化论著研读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在这个问题中,我们需要确定“审美修辞”课程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系列中属于哪个系列。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计有五个系列,包括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学论著研修。根据题目描述,“审美修辞”课程属于语言文字应用系列。这是因为修辞属于语言文字基础知识,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和跨学科的学习中学习语文,提高语言应用能力。而“审美修辞”是较为高级的、与美学相结合的关于修辞的概念,符合语言文字应用的条件。因此,正确答案是C选项。
15、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歌行体作品,下面不合适的是( )
A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 《琵琶行》
C 《商山早行》
D 《春江花月夜》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歌行是古代汉族诗歌体裁之一,是初唐时期在汉魏六朝乐府诗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歌行体。而《商山早行》是五言律诗,不属于歌行体作品。因此,不合适的是C选项《商山早行》。A选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B选项《琵琶行》和D选项《春江花月夜》都是歌行体作品,不符合题意。
二、简答题
案例
阅读《林黛玉进贾府》教学实录(片段),完成第1题。
师:《红楼梦》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座巍巍玉山,而《林黛玉进贾府》则是这座玉山上的块美玉。美玉亦有微瑕,美中常有不足。《林黛玉进贾府》这块美玉是否有“瑕疵”呢?今天就请大家仔细阅读文本,说说自己的发现。
生:课文中有一句:“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贾宝玉和丫鬟是主仆关系,“宝玉”一词应该换为“宝二爷”才符合实际。
师:你能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很好!对这个问题,大家怎么看?
生:我觉得丫鬟不喊“宝二爷”,称“宝玉”体现了贾宝玉与丫鬟们的亲密无间、情同兄妹的关系,正体现了贾宝玉的“叛逆”性格。
师:说得好!宝玉在贾府中的确与众不同,他“主仆不分,男女无别”的平等作风正是他性格中的闪光点。
生:我发现一个问题,林黛玉到荣国府见王夫人时,房内“靠东壁西面设着半旧的青缎靠背引枕,王夫人却坐在西面下首,亦是半旧的青缎靠背坐褥……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我认为这是作者的小小疏忽,“半旧”的家用摆设怎能表现贾府的豪华奢侈呢?
(掌声)
师:你善于发现,探异求新,不简单!刚才的掌声是对你最好的鼓励。不过,请大家再仔细想想,也许会有更精彩的发现。
生:我不同意,“半旧”让我们看到了贾府更深层次的东西,如果不是有多年的富贵,其家用摆设不会是“半旧”这个“半旧”正体现了贾府奢华生活的深厚。
生:我也认为作者写得很真实,贾府既不是破落户,也不是暴发户,这个“半旧”体现了贾府显赫非一朝一夕。
生:其实,这个“半旧”也预示着贾府未来的命运。
师:果然,大家有了新的认识,看来这实在不是作者的疏忽!“半旧”这个形容词恰恰来自于作者直接的生活体验和敏锐细致的观察,正是作者的用心之处。不过,能够深入思考、有所发现、大胆质疑的精神值得提倡!请继续给名著指“瑕”。
……
师:本节课虽然我们没有找到课文的瑕疵,未免遗憾,但我们收获颇丰,我们感受到了经典作品须慢慢读、细细品,方能悟出其中的妙处。记得当代红学大家周汝昌曾经这样评价道:“曹雪芹是个惊人的天才,他仪态万方地体现了我们中华文化的光彩和境界。他是大文豪、大诗人大思想家、大词曲家、大音乐家、大美学家、大社会学家、大心理学家、大民俗学家、大医药学家大园林建筑学家。这样一个学识极广博、素养极高深的人写出来的小说,无怪乎有人将它比作百科全书'。”希望同学们课下有机会能通读《红楼梦》,将来成为一个“红楼迷”,甚至成为一名“红学”专家。
16、请评析教师是如何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10分)
参考答案:
评价教师如何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可从教学中教师是否从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这一角度角度选择教学方式,安排教学内容;学生在老师组织、引导下是否能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角度来作答。
解析:【喵呜刷题小u解析】
在评析教师如何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 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师选择了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小组讨论等方式,发现问题、提出见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2. 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合理安排了教学内容,通过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 学习氛围的营造:教师营造了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表达观点,从而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探究空间。
4. 评价机制的建立:教师建立了多元的评价机制,针对不同学生的表现给予不同的评价和引导,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教师在落实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方面做得相当到位,通过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组织合作学习、尊重个性差异、创设民主氛围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这种教学方式符合当前教育教学的要求,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7、请说明教师引用周汝昌先生评价的意图。(10分)
参考答案:
分析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意图时,可从激发学生兴趣、教学目标的达成,开阔阅读视野等方面进行分析。
解析:【喵呜刷题小u解析】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引用周汝昌先生的评价,主要意图在于引导学生对《红楼梦》这部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其探究欲望。通过引用周汝昌先生的高度评价,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部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曹雪芹作为伟大文学家和思想家的成就。这样的设计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认识,也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研究指明了方向。
同时,教师的引用还隐含了教学目标,即希望学生通过阅读《红楼梦》,能够从中汲取丰富的知识,开拓视野,提高文化素养。这样的教学目标不仅符合语文学科的教学要求,也符合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巧妙地运用权威评价,旨在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理解经典,提高文化素养。
阅读下面的学生作文,完成2-3题。
成功源自恒心
①成功源自恒心,这话不假。古往今来,大多成功之人,不正是因为恒心才成功了吗?失败者的未来未必就是失败,但成功者的历史一定有过失败。但是,如果失败者没有恒心,那他最终很可能仍是一个失败者。
②明代学士宋濂,“幼时即嗜学”,但因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所以只能借人家的书亲自抄写,即使到了“天大寒,砚冰坚”的地步也不放松抄书,常常将手指冻得不能弯曲,保证每次都能及时地将书还回去。他到了成年,因为“益慕圣贤之道”而“负箧曳履行深山巨谷中”,可见相当坚苦。读书的时候,对同学的华丽的衣着视而不见,只是专心学习,终于,他成为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的大文学家,成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之一。
③试想,如果宋濂没有恒心,他抄书时,叹手指不可弯曲而不抄,跟随老师时又因路途崎岖而半路折回,又因看到同学华丽的衣着而愧不如人,他会取得成功吗?会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吗?当然不可能。他的成就,归功于他的恒心。他的恒心致使他的成功。
④在国外,一名年轻人与其他许多年轻人一样,有他自己的梦想——想做演员、拍电影、当明星。他写了一个电影的剧本,并希望拍成电影,于是,他来到了好莱坞——这个世界著名的电影城市。他的演艺道路十分坎坷,终于,当他拜访第一千八百五十次时,一家公司的老板答应了他。过了一段时间,电影拍摄完成,并获得了巨大成功——这部电影的名字叫作《洛奇》,那个年轻人的名字叫席维斯·史泰龙。
⑤我不禁设想,如果跟其他人一样,他可能第一次就放弃了,也可能是到第一千次就放弃了,也可能是在第一千八百四十九次才放弃,如果这样,那么史泰龙就与其他大多数人一样,只有幻想了。
⑥“锲而不舍,金石可缕。”荀子说这话时,是在战国时期,但仍然对现代人有勉厉作用。成功源自恒心,让我们成为有恒心的人吧!
18、2.请从第②⑥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③段找出一处病句,并分别修改。(8分)
参考答案:
本题主要考查现代汉语的错别字及病句修改
病句错误类型为用词不当。
解析:【喵呜刷题小u解析】
在原文中,第②段中的“坚苦”应为“艰苦”,因为“艰苦”表示困难,符合文意;“缕”在原文中应为“镂”,因为“镂”是雕刻的意思,符合上下文语境。在第③段中,“他的恒心致使他的成功”这一句存在用词不当的问题,应该改为“他的恒心促成了他的成功”,因为“促成”更能够表达恒心和成功之间的关系。
19、请指出该作文在论证方面的一个缺点,并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12分)
参考答案:
本题要求学生找到该作文的缺点,考生可以从议论文是否能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语言精炼、论证合理、有严密的逻辑等方面作出简要分析并作答。
解析:【喵呜刷题小u解析】
议论文在论证过程中,需要确保论据充分、有力,能够直接支持论点。在这篇作文中,虽然提到了两个例子,但这两个例子在证明“成功源自恒心”这个观点时显得较为单薄。首先,宋濂的例子虽然详细描述了他的学习经历,但缺乏与其他没有恒心的人的比较,无法直接证明恒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其次,席维斯·史泰龙的例子虽然强调了坚持的重要性,但同样缺乏与其他放弃的人的比较,说服力不足。因此,这篇作文在论证方面的一个缺点是论据不够充分,无法直接、有力地支持论点。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1~3题。
《归去来兮辞并序》原文
归去来兮辞 并序
陶渊明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衙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5)第二单元第一课,同单元另外3篇课文为《滕王阁序》《道遥游》《陈情表》。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所选课文时代不同,文体不一,所抒发的感情也各有不同:有回归田园的乐趣,有才士不遇的悲情,有人世沧桑的感慨,有不懈追求的壮志,也有友情与亲情的抒发。语言或典雅华丽,气韵灵动;或沉郁顿挫,令人回肠荡气;或娓娓道来,质朴自然。所有这些,都是古人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至今读来仍能感人肺腑。阅读这些作品,要悉心体会,注意领略其中不同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最好能够熟读成诵,这样就能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问题。
20、根据上述材料,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并具体说明确定的依据(不可照抄材料)。(20分)
参考答案:
完整的三维目标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目标侧重于基础知识,过程与方法目标侧重于文章剖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一般为文本中体现的情感。
教学目标的设定依据一般参考四个维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文本特点;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
解析:【喵呜刷题小u解析】
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基于对文本材料的深入理解和分析。首先,文本材料提供了《归去来兮辞并序》的原文、课文介绍、单元说明以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这为教学目标的设定提供了丰富的背景信息。
在知识与能力目标方面,我们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基本文学常识,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深层含义,以及准确翻译和解析文中的重点词句。这是基于文本材料中对课文内容的介绍和单元说明,以及对古代抒情散文的学习要求。
在过程与方法目标方面,我们希望通过诵读、讲解、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章的结构、写作特点。这是基于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以及学生对文本材料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我们希望通过感受陶渊明归隐田园的志向与情感,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热爱自然、追求自由、保持本真的情感。这是基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以及文本材料中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综上所述,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基于对文本材料的深入分析,以及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语文教学的实际水平、文本特点等多个维度的综合考虑。
洛夫《边界望乡》原文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象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
冷,还是不冷?
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后记:1979年3月中旬自我应邀访港,
16日上午余光中见亲自驱车陪我参加高落马洲之边界,当时轻舞氤氲,望远镜中的故国山河隐约可见,而耳边正响起数十年未闻的鹧鸪啼叫,声声扣人心弦,所谓“近乡情怯”,大概就是我当时的心境吧。
[注](1)落马洲,又名“勒马洲”,与深圳仅一河之隔,改革开放前,一度成为游客眺望内地的旅游点。
(2)杜鹃,又名映山红.山踯躅,与杜鹃鸟同名。
(3)鹧鸪,啼声拟“行不得也哥哥”。
(4)福田村、水围村都在深圳。
作者简介
洛夫,1928年生,原名莫洛夫,湖南衡阳人。1949年赴台湾,有诗集《灵河》 《石室之死亡》 《众荷喧晔》 《因为风的缘故》《月光房子》《飘木》等,诗论集《诗人之境》 《洛夫诗论选集》。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大地的歌吟”,本单元精读课文为《河床》《昌耀》略读课文为《金黄的稻束》(郑敏)、《地之子}(李广田)、
《半棵树》(牛汉)、《边界望乡》(洛夫)。
单元说明
本单元的诗歌不单是借景抒情,而且力求通过具体的物象、联想和思索,表达具有思想含量的诗意,诗人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将“诗”与“思”融合在一起,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知作品蕴涵的哲思,体会诗的意象与诗人的沉思之间的关系,并感受诗人个性化的语言表达。
“诗”与“思”的融合:本单元几首诗注重发挥形象的力量,把炙热的情绪和抽象的观念紧密结合,使“思想知觉化”说理时不致枯燥,抒情时不至显露,写景时不止于静态.把诗歌的“肉”与“骨”恰当地结合起来,使读者透过意象浮想联翩,进而体悟诗歌深刻的思想,隽永的情味,这些诗蕴藉含蓄,重视内心的发掘。只要我们围绕每首诗的题目,寻找相关的话语,形象,便能更好地理解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通过新奇的意象激发想象:本单元的诗歌都以连绵不断的新颖意象表达蕴藉含蓄的情感,通过气氛的渲染,构成一幅幅想象的图景。他们力求智性与感性的融合,注意运用比喻,象征激发联想与想象,让现实与幻想相互渗透,把感情、思想寄托于活泼的想象和新颖的意象中。本单元诗歌的意象丰富而奇特,只要悉心体会,就能感悟到诗人所要传达的意蕴及其独特的语言风格。
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在语言方面,他们体现出鲜明的个性色彩。洛夫以魔术般的语言,突破那些习惯性的陈陈相因的词语组合方式,摒除那种缺乏生机的流行的语言模式,使语词结合置于读者常常意想不到的位置上,从而获得新奇而陌生的美学效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的相关要求
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学习鉴赏诗歌、散文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学生情况: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班级50人,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
21、选择其中一个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个教学片段,简要说明每个环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20分)
参考答案: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可以按照:新课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二读课文,深入剖析;小结作业等几个步骤进行书写。
解析:【喵呜刷题小u解析】
该教学片段设计围绕教学目标展开,通过新课导入、初读课文、二读课文、小结作业等四个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边界望乡》的内涵和表达技巧。新课导入环节通过短片和提问引发学生的兴趣;初读课文环节注重整体感知,帮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二读课文环节深入分析关键意象和诗人的表达技巧;小结作业环节总结学习重点,布置作业,为下节课做铺垫。整个教学片段设计思路清晰,环节紧凑,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欣赏诗歌。
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1~3题。
《归去来兮辞并序》原文
归去来兮辞 并序
陶渊明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衙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课文介绍
该课文选自某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5)第二单元第一课,同单元另外3篇课文为《滕王阁序》《道遥游》《陈情表》。
单元说明
这个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所选课文时代不同,文体不一,所抒发的感情也各有不同:有回归田园的乐趣,有才士不遇的悲情,有人世沧桑的感慨,有不懈追求的壮志,也有友情与亲情的抒发。语言或典雅华丽,气韵灵动;或沉郁顿挫,令人回肠荡气;或娓娓道来,质朴自然。所有这些,都是古人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至今读来仍能感人肺腑。阅读这些作品,要悉心体会,注意领略其中不同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最好能够熟读成诵,这样就能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相关要求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学生情况
高二年级第一学期,班额50人
教学条件
教室配有多媒体设备,能够演示PPT,播放音频、视频文件,投影实物问题。
22、设计一个具体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研讨与练习]。(25分)
[研讨与练习]陶渊明诗文的艺术特点是“平淡自然”,前人说此赋“沛然如肺腑中流出,不见有斧凿痕。”请从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两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课堂活动的设计可以围绕活动主题,从教师开场,主题呈现;学生研讨,教师指导;活动结语,总结升华等几个环节进行书写。
解析:【喵呜刷题小u解析】
本次课堂活动设计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陶渊明诗文“平淡自然”的艺术特点,从情感表达和语言运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活动分为开场、研讨、结语三个环节,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开场环节通过教师的介绍和投影原文,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和情感基调;研讨环节通过小组研讨和分享交流,让学生深入探究“平淡自然”的艺术风格;结语环节通过教师总结和拓展思考,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整个活动过程既有教师的指导,也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