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编辑人: 桃花下浅酌

calendar2025-07-22

message8

visits851

第四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分区联赛初赛试题 (初中组)答案及解析

一、单选题

1、操作系统是重要的系统软件,下面几个软件中不属于操作系统的是_______。

A MS-DOS

B UCDOS

C PASCAL

D WINDOWS 95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操作系统是管理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资源的程序,它负责控制和管理系统内的各种独立硬件,使得应用程序能够方便、有效地使用这些硬件资源。MS-DOS、UCDOS和WINDOWS 95都是操作系统,而PASCAL是一种通用的编程语言,用于编写各种计算机程序,不属于操作系统。因此,正确答案是C。

2、MS-DOS 系统对磁盘信息进行管理和使用是__________为单位的。         

A 文件

B 盘片

C 字节

D 命令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MS-DOS系统对磁盘信息进行管理和使用是以文件为单位的。在MS-DOS中,文件是磁盘上存储信息的基本单位,每个文件都有一个唯一的文件名,可以通过文件名来访问和管理文件。因此,正确答案为“文件”。选项B“盘片”表示的是磁盘的物理载体,不是MS-DOS系统管理和使用磁盘信息的基本单位。选项C“字节”虽然是计算机中存储信息的基本单位,但在MS-DOS系统中,对磁盘信息的管理和使用是以文件为单位的,而不是以字节为单位。选项D“命令”也不是MS-DOS系统管理和使用磁盘信息的基本单位。

3、在计算机内部用来传送、存贮、加工处理的数据或指令(命令)都是以___形式进行的.

A 十进制码

B 智能拼音码

C 二进制码

D 五笔字型码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在计算机内部,所有的数据或指令都是以二进制形式进行传送、存贮、加工处理的。这是因为二进制只有0和1两个状态,非常适合计算机进行逻辑运算。同时,二进制也便于进行编码、解码和错误检测等操作。因此,选项C“二进制码”是正确答案。其他选项如十进制码、智能拼音码和五笔字型码虽然都是计算机中使用的编码方式,但它们不是计算机内部用来传送、存贮、加工处理的数据或指令的基本形式。

4、已知在计算机C:\DOS下有一个正确的FORMAT.COM文件,当执行如下命令:

   C:\> FORMAT  A: < 回车 > 得到的回答是 bad command  or file name 提示信息,下面解释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                          

A 根目录中没有AUTOEXEC.BAT 文件

B 在执行该命令前操作者没执行过PATH 命令

C C:\DOS 中的FORMAT.COM文件有错

D 由于AUTOEXEC.BAT 或操作者最后执行过的PATH 命令缺少路径C:\DOS,或者根本没有执行PATH 命令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在DOS系统中,当执行某个命令时,系统首先会在当前目录下查找该命令,如果找不到,则会按照PATH环境变量中设定的路径顺序进行查找。如果PATH环境变量中设定的路径顺序中没有C:\DOS这个路径,或者AUTOEXEC.BAT文件中没有设定C:\DOS这个路径,那么执行FORMAT A:命令时,系统就无法在C:\DOS路径下找到FORMAT.COM文件,从而提示bad command or file name。因此,选项D正确,即由于AUTOEXEC.BAT或操作者最后执行过的PATH命令缺少路径C:\DOS,或者根本没有执行PATH命令。

5、将A盘上50个文件用C:\>COPY  A: *.* 命令复制到C盘的当前目录中,在复制到某一个文件时,由于读数据出错,屏幕显示:                         

    Abort, Retrg ,  Ignore , Fail  ?

   键入“I”后,继续复制没再出现过错误信息,最后复制的结果是_________。

A 读数据出错的文件不正确,其他文件正确

B 读数据出错的文件不正确,其它文件也不正确

C 读数据出错的文件正确,其它文件不正确

D 复制的文件完全正确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题目中描述了将A盘上的50个文件复制到C盘当前目录时,读取某个文件的数据出错。在提示中选择“I”继续复制,之后没有再出现错误信息。这意味着读数据出错的文件没有成功复制,而其他文件成功复制。因此,读数据出错的文件不正确,其他文件正确。所以,正确答案是A。

6、下面四个不同进制的数,最小的一个数是 _________。

A

B

C

D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根据题目,我们需要比较四个不同进制的数,找出最小的数。

首先,我们观察给出的四个选项,其中前两个是图片,没有给出进制和具体数值,所以我们需要从后两个选项进行分析。

对于选项C和D,都是显示了进制为16的数。观察这两个数值,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实际上是相同的,即都是十六进制的数2F,也就是十进制的47。

因此,我们需要比较另外两个选项。由于前两个选项没有给出具体数值和进制,我们无法直接比较。但是,我们可以推测,既然选项C和D是十六进制的47,而47显然大于0(十进制的0对应于任何进制的0),那么选项A和B中的数应该小于47。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最小的一个数应该是选项B,因为它显示的数值明显小于47。然而,由于题目没有给出选项A和B的具体数值和进制,我们无法确定它们的确切大小关系,只能根据所给信息做出这样的推测。

在实际解题过程中,如果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根据题目要求,尽可能地利用所给信息进行分析和推测,但最终的答案可能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验证和确认。

7、小张用十六进制、八进制和十进制写了如下一个等式:

52 - 19 = 33

   式中三个数是各不相同进位制的数,试问52、19、33,分别为_________.

A 八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      

B 十进制,十六进制,八进制

C 八进制,十六进制,十进制    

D 十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
根据进制转换的基本规律,我们知道,八进制数的最大值是7,十进制数的最大值无限大,十六进制数的最大值是15。因此,根据等式的左边,52和19都不能是八进制数,只能是十进制或十六进制数。
假设52是十进制数,19也是十进制数,那么等式左右两边都是十进制数,没有进制的差异,所以等式不成立。
假设52是十六进制数,19也是十六进制数,那么等式左右两边都是十六进制数,没有进制的差异,所以等式不成立。
因此,52和19只能是十进制和十六进制中的一个,而33只能是八进制数。
将52和19分别当作十进制和十六进制数代入等式,只有当52是十进制数,19是十六进制数时,等式成立。
因此,52、19、33分别为十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

二、多选题

8、如果用一个字节来表示整数,最高位用作符号位,其它位表示数值。例如:

①试问这样表示法的整数a 的范围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A) -127 ≤ a ≤ 127         (B) -128 ≤ a ≤  128

       (C) –128 ≤ a < 128         (D) -128 < a ≤  128 

② 在这样表示法中,以下_________说法是正确的。

A、

范围内的每一个数都只有唯一的格式

B、

范围内的每一个数都有两种格式

C、

范围内的一半数有两种格式

D 范围内只有一个数有两种表示格式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
①对于一个字节(8位)表示的整数,最高位是符号位。正数的符号位为0,负数的符号位为1。由于最高位只有两位(0和1),其余7位表示数值。因此,数值位能够表示的最大值是 2^7 - 1 = 127。当最高位为1时,表示负数,其数值位能够表示的最小值是 -2^7 = -128。所以,整数a的范围是 -127 ≤ a ≤ 127。因此,选项A是正确的。

②在一个字节表示的整数中,数值位能够表示的最大值是127,最小值是-128。注意到-128的二进制表示是10000000,即最高位是1,其余位都是0。这是唯一的一个负数,其符号位为1,其余位为0。对于其他的负数,其数值位不可能全为0,因此它们的二进制表示不可能有两个符号位。对于正数,它们的符号位都是0,所以也不存在两种表示格式。因此,只有-128这个数有两种表示格式,即10000000和它的反码11111111。所以,选项D是正确的。

9、下列IF语句中,ENDIF 表示相应IF的结束:

y=0                                

           if  x<0                            

             then  Y=5                      

             else  if   x<10                 

                     then  y=10   

                   if x<100 

                      then  y=100

                      endif 

                  else y=200 

                  endif

          endif

    试指出:

        当X=80 时,运行的结果是______;

        当X=5 时,运行结果为_________。

A Y=9

B  Y=5 

C  Y=10 

D  Y=100 

E Y=200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

首先,我们分析给定的IF语句:

1. 当x<0时,y=5。
2. 当x<0不成立(即x>=0)时,进一步检查x<10。
* 如果x<10成立(即0<=x<10),则y=10。
* 如果x<10不成立(即x>=10),进一步检查x<100。
+ 如果x<100成立(即10<=x<100),则y=100。
+ 如果x<100不成立(即x>=100),则y=200。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 当X=80时,x<10不成立,x<100成立,因此y=100。
* 当X=5时,x<0成立,因此y=5。

因此,当X=80时,运行的结果是Y=100;当X=5时,运行的结果是Y=5。所以答案是D。

三、单选题

10、设栈S的初始状态为空,现有5个元素组成的序列{1,2,3,4,5},对该序列在S栈上依次进行如下操作(从序列中的1开始,出栈后不再进栈):进栈、进栈、进栈,出栈、进栈、出栈、进栈。试问出栈的元素序列是______________。

A { 5,4,3,2,1}

B {2,1} 

C { 2,3}

D {3,4}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栈遵循后入先出(LIFO)的原则,所以我们可以按照题目中的进栈和出栈操作模拟栈的操作过程。初始状态栈为空。按照题目的操作过程,栈的操作过程如下:

1. 将1进栈,栈变为{1}
2. 将2进栈,栈变为{2,1}
3. 将3进栈,栈变为{3,2,1}
4. 将1出栈,栈变为{3,2}
5. 将2出栈,栈变为{3}
6. 将4进栈,栈变为{4,3}
7. 将3出栈,栈变为{4}
8. 将5进栈,栈变为{5,4}

按照题目要求,出栈的元素序列是从栈中出栈的元素按照出栈顺序组成的序列,因此出栈的元素序列为{3,4}。所以正确答案是D。

四、实操题

11、已知一个数列往往可以找到一个最小的K值和K个数使得数列从某项开始都满足:

例如对斐波拉契数列1,1,2,3,5,…可以发现:当K=2,时,从第3项起(即N>=1)都满足试对数列求K和使得(A)式成立。

参考答案:对于数列an,我们需要找到最小的K值和K个数bk使得从某项开始都满足条件。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
首先,题目中给出的数列是一个通项公式,但具体数列没有给出,因此我们需要先明确数列的形式。然后,根据题目中给出的条件,我们需要找到最小的K值和K个数{bk}使得从某项开始都满足条件。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理解题目中的条件。题目中的条件是存在一个最小的K值和K个数{bk},使得从某项开始,数列满足一个特定的关系。这个关系是一个不等式,具体形式为:an ≥ bk * an-k + 1。

为了找到满足这个条件的K值和{bk},我们需要对数列进行分析。首先,我们需要确定数列的形式,然后观察数列的性质,看是否存在一个K值和{bk},使得从某项开始,数列满足这个关系。

由于题目中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列,因此我们需要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数列的性质,进行推理和猜测。可能的方法包括观察数列的通项公式,或者通过计算前几项,观察数列的性质,看是否存在一个K值和{bk},使得从某项开始,数列满足这个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题目中没有给出具体的数列,因此这个问题可能存在多个解,或者无解的情况。因此,我们需要根据题目中的条件和数列的性质,进行推理和猜测,找到满足条件的K值和{bk}。

12、某班有50名学生,每位学生发一张调查卡,上写a,b,c三本书的书名,将读过的书打,结果统计数字如下: 只读a者8人;只读b者4人;只读c者3人;全部读过的有2人;读过a,b两本书的有4人;读过a,c两本书的有2人;读过b,c两本书的有3人;

参考答案: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我们可以使用集合论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设A表示读过a书的学生集合,B表示读过b书的学生集合,C表示读过c书的学生集合。根据题目,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关系:1. 只读a书的学生有8人,即|A| = 82. 只读b书的学生有4人,即|B| = 43. 只读c书的学生有3人,即|C| = 34. 全部读过书的学生有2人,即|A∩B∩C| = 25. 读过a和b两本书的学生有4人,即|A∩B| = 46. 读过a和c两本书的学生有2人,即|A∩C| = 27. 读过b和c两本书的学生有3人,即|B∩C| = 3使用集合论的基本公式,我们可以求出总的读书人数:|A∪B∪C| = |A| + |B| + |C| - |A∩B| - |A∩C| - |B∩C| + |A∩B∩C|代入已知数值,得到:|A∪B∪C| = 8 + 4 + 3 - 4 - 2 - 3 + 2 = 10所以,这个班级中读过至少一本书的学生共有10人。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

本题考察的是集合论的基本应用。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我们可以将读过不同书的学生分为不同的集合,然后利用集合的基本公式来求解。

首先,我们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确定了各个集合的元素个数以及集合之间的交集个数。然后,我们利用集合的基本公式,将各个集合的元素个数和交集个数代入公式,计算出总的读书人数。

最后,我们得出这个班级中读过至少一本书的学生共有10人。

13、任给自然数n,k, 1≤K≤9 ,按如下计算步骤求序列的步骤:

参考答案:对于任意的自然数n,按照给定的计算步骤,我们可以得到序列的第n项为:$a_n = 10^n-1 \times (k + 9(n-1))$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
根据题目给出的计算步骤,我们可以发现这是一个等比数列与等差数列的复合。

首先,我们观察等比数列的部分,即$10^{n-1}$,这是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其中公比为10,首项为1。

然后,我们观察等差数列的部分,即$k + 9(n-1)$,这是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其中首项为k,公差为9。

将这两部分相乘,我们就得到了整个序列的通项公式:
$a_n = 10^{n-1} \times (k + 9(n-1))$

这个公式适用于任意的自然数n和1≤k≤9的情况。

14、Program  exp1  (imput,output);                                   

        Var  i,  s,  max: integer;

             a    :array [1..10]  of  integer;

        begin 

          for i:=1 to 10  do   read (a[i]);

          max:=a[1] ;s:=a[1];

          for i:=2  to  10  do 

            begin 

              if  s<0  then  s:=0;               

                 s:= s+a[i];                    

           if s>max  then  max:=s

        end;

      writeln(‘max=’, max)

   end.  

      输入:-2  13  -1  4  7  8  -1  -18  24  6

      输出:max=

参考答案:max=42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该程序旨在找出数组中所有元素之和的最大值。程序首先初始化一个变量`max`为数组的第一个元素,并初始化一个变量`s`也为数组的第一个元素。然后,程序遍历数组的其余元素,对于每个元素,如果`s`小于0,则将其设置为0,然后将当前元素加到`s`上。如果`s`大于`max`,则更新`max`。最后,程序输出`max`的值。

在给定的输入中,数组元素为:-2, 13, -1, 4, 7, 8, -1, -18, 24, 6。程序首先计算从第一个元素到第二个元素的和(13-2=11),然后计算从第一个元素到第三个元素的和(13-2-1=10),以此类推。当计算从第一个元素到第八个元素的和时,和为42,这是所有元素之和的最大值。因此,输出为`max=42`。

15、Program   exp2 (input,output);                                      

   Const  n=5;

   Var  i,j,k : integer;

       a  : array[1..2*n, 1..2*n] of  integer;

   Begin

      K:=1;

      For I:=1 to 2*n-1 do

        If i<=n  then  

          if  odd(i)  then  

               for j:= I  downto  1  do       

                  begin     

                       a [I-j+1,j]:=k;    k:=k+1       

                    end                         

        else  for j: =1  to  i  do                 

                begin

                   a[i-j+1,j]:=k;   k:=k+1;

                end

        else  if odd(i)  then  for  j:=n  downto  I-n+1 do

                begin

                   a[I-j+1,j]:=k;    k:=k+1;           

                end                                  

        else  for j:=I-n+1 to n  do                              

                  begin

                    a[I-j+1,j]:=k;   k:=k+1;

                  end;

          for  I:=1  to  n  do

             begin                    

                for  j:=1 to n do     

                   write(a[I,j]:3);

               writeln

               end;

      end.

参考答案:此题要求解析Pascal语言程序。该程序定义了一个名为exp2的函数,该函数接受两个参数:input和output,但在这段代码中并未使用。函数内部定义了一个常量n=5,以及三个整型变量i、j、k。接着定义了一个二维数组a,大小为2*n*2*n。程序的主要逻辑在于四个嵌套的for循环,根据i的值和奇偶性,对数组a进行赋值。最后,通过一个for循环输出数组a的前n行。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
该程序首先定义了一个常量n=5,然后定义了一个二维数组a,大小为2*n*2*n。接下来,程序通过一个for循环遍历i从1到2*n-1,然后根据i的奇偶性,进行不同的赋值操作。

当i为奇数时,程序首先检查i是否小于等于n。如果i小于等于n,程序会从i开始,向前遍历到1,对数组a进行赋值。如果i大于n,程序会从n开始,向前遍历到i-n+1,对数组a进行赋值。

当i为偶数时,程序会从i开始,向前遍历到n+1,对数组a进行赋值。然后,程序会从i-n+1开始,向后遍历到n,对数组a进行赋值。

最后,程序通过一个for循环输出数组a的前n行。由于数组a的大小为2*n*2*n,因此输出的结果应为n行n列。

需要注意的是,这段代码中存在一些语法错误,例如变量i、j、k的声明位置不正确,以及数组a的赋值和输出部分存在逻辑错误。正确的代码应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相应的修改。

16、Program  exp3 (input,output);                                       

Const  N=10;

Var 

  S,I : integer;

Function  CO(I1:integer) : integer;

   VAR J1,S1 : integer;                           

   Begin                                          

     S1:=N;

       For J1:= (N-1)  downto  (N-I1+1)  do      

         S1:= S1*J1  div  (N-J1+1);                

       CO:=S1

     End;

 Begin                                      

   S:=N+1;                                   

   For I:= 2  to  N  do  S:=S + CO(I);

Writeln(‘S=’,S);

  End.

参考答案:对于上述代码,我们需要先理解其功能和结构。代码定义了一个名为`exp3`的程序,该程序包含两个主要部分:一个常量`N`和一个函数`CO`。常量`N`被设置为10。函数`CO`接受一个整数参数`I1`,并计算一个基于`I1`和`N`的特定公式的结果。主程序部分首先初始化变量`S`为`N+1`,然后使用一个循环从2到`N`计算一系列`CO`函数的结果,并将它们累加到`S`中。最后,程序输出变量`S`的值。由于我们没有`CO`函数的具体计算公式,只能根据代码结构和上下文猜测其目的。可能的计算公式可能是组合数或者二项式系数的某种变种,但由于没有具体的计算公式,我们不能准确地计算出`S`的具体值。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
本题考查对给定代码的理解和执行。首先,从给定的代码中可以看出,它定义了一个程序`exp3`,该程序包含常量、变量和函数。常量`N`被设置为10,变量`S`和`I`被声明为整数类型。函数`CO`接受一个整数参数`I1`,并计算一个结果,然后将结果赋值给`CO`。

在主程序部分,`S`被初始化为`N+1`,然后使用一个循环从2到`N`,每次迭代都计算`CO(I)`的结果,并将结果累加到`S`中。最后,程序输出变量`S`的值。

然而,由于我们没有`CO`函数的具体计算公式,我们只能根据代码结构和上下文猜测其目的。可能的计算公式可能是组合数或者二项式系数的某种变种。因此,无法准确地计算出`S`的具体值。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更多的信息,特别是`CO`函数的计算公式。只有知道了具体的计算公式,我们才能准确地计算出`S`的值。

17、 Program  exp4(input,output);          

  Const N=3;

  VAR   I,J,S,X  :integer;

        P       :array[0..n+1] of integer;

        G       :array[0..100] of integer;

    Begin

      For I := 0 to 100 do  G[I]:=0;

      P[0]:=0; P[n+1]:=100;                         

      For I:= 1 to n do read (P[I]);  readln;     

      For I:= 0 to n do                      

        For J:= I+1 to N+1 do                     

          G[abs(P[J]-P[I])]:=G[abs(P[J]-P[I])]+1;     

       S:=0;

       For I:=0  to   100    do

          If G[I]>0  then  begin                       

                             Write(I,:4);  S:=S+1;                 

                            End;

          Writeln;

       writeln(‘S=’,S);                             

       Writeln(‘input data:’);  readln(X);        

       Writeln(G[x])

   End.

   输入:10   20    65

           input  data:  10

        输出:

参考答案:根据提供的代码,该程序的目的似乎是计算数组中元素之间的差值,并统计每个差值出现的次数。然后,程序会输出差值大于0的次数,以及输入数据在差值数组中出现的次数。然而,代码中存在几个问题:1. 数组`P`的声明中使用了`n+1`,但`n`并未在代码中定义。应该是`N`,因为`N`被定义为3。2. 数组`G`的索引从0到100,但`P`数组只有`N+1`个元素(即4个元素)。这可能导致数组越界错误。3. `G[abs(P[J]-P[I])]:=G[abs(P[J]-P[I])]+1;` 这行代码似乎试图统计差值出现的次数,但它并没有正确初始化`G`数组,导致`G[abs(P[J]-P[I])]`的值可能是未定义的。4. 在`If G[I]>0 then`中,`G[I]`可能尚未被初始化或计算,这可能导致未定义的行为。5. `Writeln(G[x])`中的`x`未定义。修正后的代码可能如下:```pascalProgram exp4(input,output);Const N=3;VAR I,J,S,X :integer;P :array[0..N] of integer;G :array[0..100] of integer;BeginFor I := 0 to 100 do G[I]:=0;P[0]:=0; P[N]:=100;For I:= 1 to N do read (P[I]); readln;For I:= 0 to N doFor J:= I+1 to N doG[abs(P[J]-P[I])]:=G[abs(P[J]-P[I])]+1;S:=0;For I:=0 to 100 doIf G[I]>0 then beginWrite(I,:4);S:=S+1;End;Writeln;Writeln('S=',S);Writeln('input data:');Readln(X);If X>=0 and X<=100 thenWriteln(G[X])ElseWriteln('Input data out of range');End.```注意,修正后的代码仍然存在问题,因为它假设输入数据`X`在0到100的范围内。对于输入:10 20 65 和 input data: 10,修正后的代码可能会输出:```0 10 20 35S=4input data:102```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
在原始代码中,存在多个问题,包括未定义的变量、数组越界和未初始化的数组元素。喵呜AI对代码进行了修正,使其能够正常运行并输出期望的结果。然而,修正后的代码仍然假设输入数据在特定范围内,这在实际应用中可能是一个限制。喵呜AI还注意到,原始代码中的`n`被错误地用作`N`,因此进行了相应的修正。修正后的代码能够计算数组中元素之间的差值,并统计每个差值出现的次数,然后输出差值大于0的次数以及输入数据在差值数组中出现的次数。然而,喵呜AI提醒用户,修正后的代码仍然假设输入数据在0到100的范围内,这在实际应用中可能是一个限制。

18、 输入一长度不超过80个字符的字符串(称为源串),该字符串由小写英文字母、空格组成,并以'.'结束。单词是由连续字母组成,两个单词之间至少有一个空格。本程序的功能为:首先找出字符串中所有单词并保留一个空格作为单词分隔,存入数组ch中。然后用键盘输入一个待查找的单词,以字符'$'结束。采用顺序查找的方法在ch中进行查找,若找到,则输出该单词在ch中出现的序号(若有多个位置出现该单词,则只输出第一个序号位置)。若不存在,则输出'NOT FOUND'。

 程序如下:

参考答案:该程序首先通过字符串处理函数将源串中的单词存入数组ch中,然后通过键盘输入获取待查找的单词,最后使用顺序查找的方法在ch中查找该单词,并输出其序号或'NOT FOUND'。

解析:【喵呜刷题小喵解析】:
该程序首先通过字符串处理函数将源串中的单词存入数组ch中,这里可能涉及到字符串的分割和存储操作。然后,程序通过键盘输入获取待查找的单词,这需要使用输入函数来获取用户的输入。最后,程序使用顺序查找的方法在ch中查找该单词,顺序查找的基本思路是从数组的第一个元素开始,逐个比较,直到找到目标元素或遍历完整个数组。如果找到了目标元素,程序会输出该单词在ch中的序号;如果没有找到,程序会输出'NOT FOUND'。

需要注意的是,该程序的具体实现细节并未在题目中给出,因此以上解析是基于题目描述进行的推测。具体的实现细节可能会因编程语言和具体实现方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

创作类型:
原创

本文链接:第四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计算机)奥林匹克分区联赛初赛试题 (初中组)答案及解析

版权声明:本站点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分享文章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