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民事法律事实的是( )
A、网购
B、聊天
C、开车兜风
D、在家吃饭
解析:
民事法律事实是指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客观事实。网购是一种与当事人意志直接相关的行为,可以引发民事法律关系的变动,如买卖合同关系的产生。因此,网购属于民事法律事实。而聊天、开车兜风、在家吃饭等选项,与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或消灭没有直接的联系,不属于民事法律事实。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企业法人终止原因的是( )
A、企业法人解散
B、企业法人违约
C、企业法人被撤销
D、企业法人被宣告破产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企业法人终止的原因。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企业法人终止的原因包括:企业法人解散、企业法人被宣告破产以及法律规定的其他原因。而企业法人违约并不属于企业法人终止的原因。因此,选项B是不正确的,其他选项A、C、D均属于企业法人终止的原因。
3、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民法渊源的是( )
A、法理
B、法院判决
C、仲裁裁决
D、习惯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民法渊源的相关知识点。
在我国,民法的渊源主要包括制定法和习惯。制定法是指国家机关根据其权限所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如宪法、民事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等。而习惯如果与现行法律不抵触,且不违反社会公共利益,能够对调整民事关系起到积极作用,经国家认可后,即成为习惯法,具备民事法律的效力。因此,选项D“习惯”属于我国民法的渊源。而选项A“法理”,选项B“法院判决”,选项C“仲裁裁决”不属于我国民法的渊源。
4、下列社会关系中,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是( )
A、网友关系
B、恋爱关系
C、合同关系
D、上下级关系
解析:
民事法律关系是指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的社会关系,以民事权利义务为内容。合同关系属于民事法律关系的一种,因此选项C是正确的。而网友关系、恋爱关系和上下级关系并不属于民事法律关系,所以选项A、B、D都不是正确答案。
5、诉讼时效中断后,诉讼时效期间( )
A、不再计算
B、重新计算
C、继续计算
D、届满
解析:
诉讼时效中断后,已经经过的时效期间全部无效,自中断事由消除后重新计算诉讼时效。因此,正确答案为B,即重新计算。
6、甲、乙两人出资设立了一个普通合伙。甲、乙对该合伙的债务承担( )
A、无限按份责任
B、有限按份责任
C、无限连带责任
D、有限连带责任
解析:
本题考查普通合伙人的责任形式。根据合伙企业法规定,普通合伙人对于合伙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因此,选项C是正确答案。
7、《民法总则》规定,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该规定体现了民法的( )
A、平等原则
B、诚信原则
C、公平原则
D、公序良俗原则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民法基本原则的理解。根据《民法典》第四条的规定,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体现了民法中的平等原则。因此,正确答案是A。
8、下列行为中,属于滥用代理权的是( )
A、没有代理权的代理
B、未经被代理人追认的双方代理
C、超越代理权限的代理
D、代理权终止后的代理
解析:
滥用代理权的行为主要包括自己代理、双方代理以及代理人与第三人恶意串通。其中,未经被代理人追认的双方代理属于滥用代理权的行为之一。因此,本题答案为B。
9、甲要求乙向其支付欠款。该权利属于( )
A、支配权
B、形成权
C、请求权
D、抗辩权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请求权的定义和特征。根据参考答案的解析,甲要求乙向其支付欠款,这是一种典型的债权请求权。因为甲作为债权人不能直接支配欠款,只能请求乙(债务人)履行一定的给付义务来实现债权。因此,该权利属于请求权,答案为C。
10、宣告自然人失踪的条件之一是自然人下落不明满( )
A、3个月
B、6个月
C、1年
D、2年
解析:
本题考查宣告自然人失踪的条件。根据《民法典》第40条的规定,自然人下落不明满2年的,利害关系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宣告该自然人为失踪人。因此,宣告自然人失踪的条件之一是自然人下落不明满2年,答案为D。
11、表见代理的后果是代理行为( )
A、无效
B、可撤销
C、有效
D、效力待定
解析:
表见代理是指无权代理人实施了以他人名义进行的代理行为,而善意相对人有理由相信该无权代理人有代理权,因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在这种情况下,代理行为的效力待定,即其效力取决于被代理人的态度。如果被代理人追认,则代理行为有效;如果被代理人否认或拒绝追认,则代理行为无效。因此,表见代理的后果是代理行为效力待定,答案为D。
12、下列选项中,属于流通物的是( )
A、枪支
B、汽车
C、麻醉药品
D、河流
解析:
流通物是指法律允许在民事主体之间自由转让的物。在汽车市场中,汽车是可以自由买卖的,因此属于流通物。而枪支、麻醉药品等物品受到法律的限制,不得随意买卖,不属于流通物。河流属于自然物,不能买卖,也不属于流通物。因此,正确答案是B。
13、第三人与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该第三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承担责任。该担保方式为( )
A、抵押
B、保证
C、留置
D、质押
解析:
本题考查担保方式的知识点。担保方式包括保证、抵押、质押和留置。根据题目描述,第三人与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该第三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承担责任,这是保证的定义。因此,本题的担保方式为保证,答案为B。
1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物权客体的是( )
A、房屋
B、自来水
C、电力
D、月球
解析:
物权客体是指能够成为物权支配对象的物质实体或财产利益。在选项中,房屋、自来水和电力都是能够被人们实际支配和控制,并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物质资料,因此它们都可以作为物权的客体。而月球目前人类无法实际支配和控制,不能作为物权客体。因此,不属于物权客体的是月球,答案为D。
15、继承人继承房屋的,取得房屋所有权的时间为( )
A、继承开始时
B、遗产分割时
C、申请登记时
D、取得权利证书时
解析:
本题考查不动产所有权取得时间的知识点。根据《民法典》第209条的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需要经过依法登记才能发生效力。而不动产权属证书是权利人享有该不动产物权的证明。因此,继承人继承房屋时,取得房屋所有权的时间应为取得权利证书时。所以答案为D。
16、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可分物的是( )
A、绿豆
B、高架桥
C、茶叶
D、布匹
解析:
高架桥作为一个整体结构,按照其性质和用途无法分割,否则会破坏其整体性和功能,因此属于不可分物。而绿豆、茶叶和布匹都可以被分割成更小的单位而不影响其性质和用途,因此不属于不可分物。
17、甲、乙系夫妻,育有一子,现年3岁。婚后甲和乙共同购买了一套房屋,双方未约定该房屋的归属。该房屋属于( )
A、夫妻共同共有
B、夫妻按份共有
C、家庭共同共有
D、家庭按份共有
解析:
本题考查夫妻共同财产的知识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除非法律另有规定或夫妻另有约定,夫妻双方或一方所得的财产均为夫妻共同所有,对于共同财产,夫妻平等地享有占有、使用、收益以及处分的权利。因此,婚后甲和乙共同购买的房屋,双方未约定该房屋的归属,该房屋属于夫妻共同共有,答案为A。
1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用益物权的是( )
A、土地承包经营权
B、土地所有权
C、建设用地使用权
D、宅基地使用权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用益物权的知识点。用益物权是权利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选项中,A土地承包经营权、C建设用地使用权和D宅基地使用权均属于用益物权。而土地所有权是物权的本源,是一种自物权,并不是用益物权。因此,选项B不属于用益物权。
19、下列选项中,属于法定担保物权的是( )
A、留置权
B、抵押权
C、质权
D、地役权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法定担保物权。法定担保物权是指依据法律规定直接发生的担保物权,其中留置权是典型的法定担保物权。而抵押权和质权则是典型的意定担保物权。因此,属于法定担保物权的是留置权,即选项A正确。地役权与他物权不同,不属于担保物权。
20、买卖合同中的出卖人根据合同约定单方解除合同的权利属于( )
A、期待权
B、支配权
C、抗辩权
D、形成权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形成权的知识点。在买卖合同中,出卖人根据合同约定单方解除合同的权利属于形成权。形成权是指通过权利人的单方行为就能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动的权利,如撤销权、解除权等。因此,正确答案为D。
21、甲乙约定甲将新车以20万元卖给乙,但甲收到乙支付的2万元购车定金后拒绝履行合同。甲应返还乙( )
A、2万元
B、4万元
C、6万元
D、8万元
解析:
本题考查了定金的知识点。根据题干所述,甲乙约定甲将新车以20万元卖给乙,但甲收到乙支付的2万元购车定金后拒绝履行合同,属于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债务的情形,应当双倍返还定金。因此,甲应返还乙的金额为2万元定金×2=4万元。所以选择B选项。
22、甲与乙约定,由乙在某晚会上演唱两首歌曲,甲支付报酬若干。甲与乙之问成立的债属于( )
A、法定之债
B、选择之债
C、单一之债
D、特定物之债
解析:
本题考查债的分类。根据债的主体双方的人数,债可以分为单一之债与多数人之债。单一之债是指债权人和债务人各为一人的债,也即双方均为单一的主体。本题中甲与乙约定由乙演唱歌曲,甲支付报酬,债权人和债务人仅涉及甲和乙个人,属于单一之债。因此,选项C正确。而法定之债、选择之债、特定物之债的分类方式与此题无关。
23、债权让与属于( )
A、债的客体变更
B、债的标的变更
C、债的内容变更
D、债的主体变更
解析:
债权让与是指债权人通过让与合同将其债权转移给第三人的现象,这导致了债的主体的变更,即原来的债权人和债务人转变为新的债权人和债务人。因此,债权让与属于债的主体变更。选项D正确。其他选项如债的客体变更、债的标的变更和债的内容变更都与债权让与的定义和性质不符。
24、下列协议中,由合同法调整的是( )
A、保管协议
B、离婚协议
C、收养协议
D、监护协议
解析:
本题考查合同法调整的范围。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合同是民事主体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协议。而保管协议属于合同的一种类型,因此由合同法调整。而婚姻、收养、监护等有关身份关系的协议,适用有关该身份关系的法律规定;没有规定的,可以根据其性质参照适用合同编的规定。因此离婚协议、收养协议和监护协议不属于合同法调整的范围。所以,正确答案是A。
25、根据《合同法》,租赁合同约定的租赁期限不得超过( )
A、5年
B、10年
C、15年
D、20年
解析:
根据《民法典》第705条的规定,租赁期限不得超过20年。超过20年的部分无效。因此,在租赁合同中约定的租赁期限不得超过20年,选项D正确。
26、下列权利中,属于人格权的是( )
A、探望权
B、债权
C、所有权
D、姓名权
解析:
人格权是民事主体固有的,以人格利益为客体,为实现自己的独立人格必须具备的权利。在中国法律中,人格权包括生命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因此,选项D“姓名权”属于人格权。而其他选项,如A“探望权”、B“债权”、C“所有权”等,则不属于人格权的范畴。
27、甲在朋友圈里擅自转发乙的私密照片。甲的行为侵害了乙的( )
A、身体权
B、健康权
C、荣誉权
D、隐私权
解析:
本题考查隐私权的知识点。甲在朋友圈里擅自转发乙的私密照片,这种行为侵犯了乙的隐私权。隐私权是指个人生活领域内的情事不为他人知悉、禁止他人干涉的权利,包括个人私事和私人信息等。因此,正确答案是D,即甲的行为侵害了乙的隐私权。
28、下列情形中,婚姻可撤销的是( )
A、重婚
B、受胁迫结婚
C、受欺骗结婚
D、未到法定婚龄结婚
解析: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因胁迫结婚的,受胁迫的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撤销该婚姻。所以,选项B中的“受胁迫结婚”是可撤销的婚姻情形。而选项A的重婚、选项C的受欺骗结婚、选项D的未到法定婚龄结婚,均不属于可撤销的婚姻情形。
29、下列选项中,不需要见证人见证的遗嘱是( )
A、代书遗嘱
B、口头遗嘱
C、录音遗嘱
D、自书遗嘱
解析:
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自书遗嘱是遗嘱人亲笔书写的遗嘱,不需要见证人见证。因此,选项D是不需要见证人见证的遗嘱。而代书遗嘱、口头遗嘱和录音遗嘱则需要有见证人在场见证。
30、下列被继承人的亲属中,属于第二顺序法定继承人的是( )
A、子女
B、父母
C、兄弟
D、孙子女
解析:
根据《民法典》的规定,第二顺序法定继承人包括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因此,选项C“兄弟”是正确的答案。而选项A“子女”、选项B“父母”均为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选项D“孙子女”则不属于法定继承人的范围。
31、名誉权受到侵害的,受害人可以请求侵权人( )
A、返还财产
B、排除妨碍
C、赔礼道歉
D、支付违约金
解析:
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名誉权受到侵害的,受害人可以请求侵权人承担多种民事责任。其中,赔礼道歉是承担民事责任的一种方式之一,适用于名誉权受到侵害的情况。因此,本题答案为C。
32、以有无财产内容为标准,民事责任可以分为( )
A、财产责任与非财产责任
B、合同责任与非合同责任
C、共同责任与单独责任
D、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
解析:
根据民事责任是否具有财产内容,可以分为财产责任与非财产责任。财产责任是指民事违法行为人承担财产上的不利后果,使受害人得到财产上的补偿,例如损害赔偿责任。非财产责任则是指为防止或消除损害后果,使受损害的非财产权利得到恢复,例如消除影响、赔礼道歉等。因此,以有无财产内容为标准,民事责任可以分为财产责任与非财产责任,选项A正确。选项B“合同责任与非合同责任”、选项C“共同责任与单独责任”、选项D“有限责任与无限责任”均不属于按内容进行的分类,故排除。
33、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泄露对方商业秘密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 )
A、违约责任
B、缔约过失责任
C、补充责任
D、无过错责任
解析:
本题考查缔约过失责任的知识点。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泄露对方商业秘密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缔约过失责任。《民法典》第501条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或者其他应当保密的信息,无论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泄露、不正当地使用该商业秘密或者信息,造成对方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B选项。
34、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侵权行为致人损害的,应当承担( )
A、连带责任
B、按份责任
C、补充责任
D、公平责任
解析:
根据《民法典》第1168条的规定,二人以上共同实施侵权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连带责任。因此,本题正确答案为A选项。
35、下列选项中,属于《侵权责任法》上高度危险责任的是( )
A、建筑物倒塌致人损害责任
B、啤酒瓶爆炸致人损害责任
C、剧毒物品泄漏致人损害责任
D、烈性犬咬人致人损害责任
解析:
根据《民法典》第1239条的规定,高度危险责任涉及的是占有或者使用易燃、易爆、剧毒、高放射性、强腐蚀性、高致病性等高度危险物造成他人损害的情况。在给出的选项中,A项建筑物倒塌致人损害责任不属于高度危险责任;B项啤酒瓶爆炸致人损害责任虽然涉及爆炸,但啤酒瓶本身不属于高度危险物;D项烈性犬咬人致人损害责任虽然具有危险性,但并未明确涉及高度危险物。而C项剧毒物品泄漏致人损害责任明确涉及了剧毒物品这一高度危险物,因此属于《侵权责任法》上的高度危险责任。
二、简答题
36、简答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解析:
这是关于父母与子女之间权利和义务的简答题目。根据常见的法律和社会常识,父母对子女有抚养教育的义务,这意味着父母需要为子女的成长提供必要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同时,父母对未成年子女有管教、保护的义务,确保子女的人身安全并引导他们健康成长。子女在成年后,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即在物质和精神上照顾和支持父母。此外,父母和子女之间还有相互继承遗产的权利。这些权利和义务是家庭关系中的基本法则,有助于维护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
37、简答私力救济的方式。
解析:
私力救济的方式主要包括自卫行为和自助行为。自卫行为包括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这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个人或他人的权益,在必要时采取的一种私力对抗行为。而自助行为则是一种在紧急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采取的一种私力救济手段。
38、简答肖像权的内容。
解析:
肖像权是公民可以同意或不同意他人利用自己肖像的权利。它包括以下几点内容:
(1)肖像制作权:公民有权决定如何制作自己的肖像,包括拍照、绘画、雕塑等方式。
(2)维护肖像完整权:公民有权保护自己的肖像不被恶意攻击、损毁或篡改,确保肖像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3)肖像使用权:公民有权决定自己的肖像是否以及如何使用,例如决定是否允许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以及使用的场合和方式。
39、论述不当得利的概念及构成条件。
解析:
本题要求论述不当得利的概念和构成条件。不当得利是一种法律现象,其本质是没有合法依据而获得利益,导致他人损失。构成不当得利需要具备四个条件,即一方取得财产上的利益、他方受到损失、取得利益与受损失之间存在因果关系、没有法律上的根据。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构成了不当得利的基本构成要件的框架。
40、甲的房屋与乙的房屋相邻,乙在自己房屋上加盖建筑物,违反了国家有关工程建设标准,影响了甲的房屋通风和采光。甲要求乙拆除加盖的建筑物,被乙拒绝,双方为此发生纠纷。
问:
(1)甲是否有权要求乙拆除加盖的建筑物?为什么?
(2)本案属于因何种民事法律关系产生的纠纷?
解析:
{(1)根据相邻权的原则,甲有权要求乙拆除加盖的建筑物。因为乙的建筑物违反了国家有关工程建设标准,影响了甲的房屋通风和采光,实质上侵犯了甲的相邻权。
(2)本案的纠纷源于乙的建筑物对甲房屋的影响,这属于相邻权法律关系的范畴,因此本案属于相邻权法律关系纠纷。}
41、某日,甲翻越马路隔离带横穿马路,恰逢乙骑自行车路过。乙因骑车时查看手机,未能及时发现甲,致甲被自行车撞倒受伤。甲要求乙赔偿,乙拒绝。甲遂诉至法院。
问:(1)该案适用何种归责原则?为什么?
(2)甲的损害应由谁承担?为什么?
解析:
第一问,对于该案适用何种归责原则的问题,根据《民法典》第1165条的规定,侵权行为适用过错责任原则,即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因此,本案适用过错责任原则。
第二问,对于甲的损害应由谁承担的问题,根据案情,甲翻越马路隔离带横穿马路,其行为存在过错;乙在骑车时查看手机未能及时发现甲,其行为也存在过错。根据过错责任原则,甲、乙双方应根据自身过错比例承担相应民事责任。因此,甲的损害应由甲、乙双方根据自身过错比例承担。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