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编辑人: 未来可期

calendar2025-05-10

message5

visits829

202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真题答案及解析

一、单选题

1、生态学家林德曼提出了著名的“十分之一”定律。该定律的提出基于的研究对象是(  )

A、草原

B、湖泊

C、城市

D、荒漠

解析:

生态学家林德曼提出了著名的"十分之一"定律,该定律的提出基于的研究对象是湖泊。林德曼对美国明尼苏达州泥炭湖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物群落的营养关系、营养级和能量流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创立了生态系统中能量在各营养级间流动的定量关系,提出了这一理论。因此,答案为B。

2、在野外调查时,通常要测定不同物种的多个数量特征指标,其中能反映某种植物在群落中分布均匀程度的是(  )

A、多度

B、频度

C、优势度

D、高度

解析:

在野外调查时,为了反映某种植物在群落中的分布均匀程度,通常使用频度这一数量特征指标。频度指的是该物种在所有样地中出现的频率,能够反映物种的分布范围和均匀程度。因此,正确答案是B。

3、动物对低温的适应有许多表现,其中成年东北虎的个体大于成年华南虎的个体,这种现象符合(  )

A、阿伦规律

B、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C、贝格曼规律

D、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解析:

动物对低温的适应表现在其体型大小的变化上,成年东北虎的个体大于成年华南虎的个体,这种现象符合贝格曼规律。贝格曼规律指出,在同样的环境下,温血动物身体每单位表面面积发散的热量相等,因此大型化动物能获得更小的体表面积与体积之比,在体温调节中比小型动物消耗的能量少。在同种动物中,生活在较冷气候中的种群其体型往往比生活在较暖气候中的种群大。因此,这种现象符合贝格曼规律,选项C正确。

4、假设某鱼塘中某种鱼的环境容纳量稳定在K,r为该种群的瞬时增长率。若要在该鱼塘中持续收获最大产量的这种鱼,按照逻辑斯谛模型,每次捕捞后应使其种群数量维持在(  )

A、K/2

B、rK/2

C、K/20

D、rK/20

解析:

根据逻辑斯谛模型,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大。为了在该鱼塘中持续收获最大产量的这种鱼,每次捕捞后应使其种群数量维持在K/2。因此,正确答案为A。

5、研究发现,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某世代连续种群的增长表现为逻辑斯谛增长。则该种群的数量表现为(  )

A、“W”形增长

B、“J”形增长

C、“U”形增长

D、“S”形增长

解析:

逻辑斯谛增长是指在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受到其他生物制约条件下的种群增长方式。这种增长表现为种群数量随时间增加先加速后减速,最终趋于稳定,其增长曲线呈“S”形。因此,该种群的数量表现为“S”形增长。选项D正确。

6、通常,森林群落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其中对群落结构影响最大的是(  )

A、乔木层

B、地被层

C、灌木层

D、草本层

解析:

森林群落从上到下可以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其中乔木层位于森林的顶层,对群落结构的影响最大。

7、附生植物兰花附生在大树上,兰花与大树之间的种间关系是(  )

A、互利共生

B、寄生

C、他感作用

D、偏利共生

解析:

偏利共生,亦称共栖,是指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生物以一定的关系生活在一起的现象。兰花附生在大树上,它们之间属于偏利共生关系,因为兰花可以依赖大树生长并获得一定的好处,而对大树并没有明显的负面影响。因此,答案为D。

8、引起高山上有些树木形成畸形树冠(旗冠)的主要因子是(  )

A、温度

B、光照

C、风

D、水

解析:

在高山或风口地区,风对树木的生长有严重的影响。由于风力的作用,树木向风面的叶芽受到风的袭击、摧残或过度蒸腾而引起局部伤损,而背风面由于树干挡风,枝叶生长较长,从而形成畸形树冠,这种树常被称为“旗形树”。因此,引起高山上有些树木形成畸形树冠的主要因子是风。

9、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下列过程能将空气中的N。进行转化,供豆科植物利用的是(  )

A、生物的固氮作用

B、植物的光合作用

C、草食动物取食

D、反硝化作用

解析:

氮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而豆科植物可以利用空气中的氮气。这种转化过程是通过固氮作用完成的,即固氮细菌和藻类将大气中的分子态氮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形式。因此,选项A“生物的固氮作用”是将空气中的氮气进行转化供豆科植物利用的正确过程。而选项B“植物的光合作用”、选项C“草食动物取食”、选项D“反硝化作用”均与空气中氮气的转化和利用无关。

10、下列关于食物链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能量沿食物链单向传递

B、捕食食物链营养级的数目是有限的

C、食物网包含多条食物链

D、碎屑食物链始于绿色植物

解析:

食物链描述的是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食物关系。选项A正确,因为能量在食物链中是单向传递的。选项B也正确,捕食食物链的营养级数目是有限的,通常不会无限延伸。选项C正确,食物网包含了多条食物链,它们相互交织形成复杂的生态系统。然而,选项D描述的“碎屑食物链始于绿色植物”是不准确的。碎屑食物链是以死的有机体或生物排泄物为起始,通过腐烂、分解,将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质的食物链,并非始于绿色植物。因此,错误的是选项D。

二、简答题

11、地球环境与人类及生物的关系密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的总和构成________圈,其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解析:

地球环境与人类及生物的关系密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的总和构成生物圈,其为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12、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自然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________。

解析:

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基本单位,其数量特征、空间特征和遗传特征都是描述种群的基本特征。数量特征描述种群的大小和密度等;空间特征描述种群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和格局;遗传特征则涉及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等方面。因此,空格中应填写“遗传特征”。

13、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种群________。

解析:

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种群的动态,包括种群的数量变化、分布和丰富度等。

14、在某一森林与草原群落交错区中,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有________的趋势,这一现象属于边缘效应。边缘效应是群落交错区的重要特征。

解析:

在森林与草原群落交错区,由于两个生态系统的影响,种的数目和一些种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这种现象被称为边缘效应,是群落交错区的一个重要特征。

15、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均属于________者。

解析:

在生态系统中,植食性动物和肉食性动物都是消费者。植食性动物以植物为食,而肉食性动物则以其他动物为食。它们都是消费者,通过摄取其他生物来获取能量和营养。

16、根据演替发生的起始条件,在弃耕后的农田上发生的演替属于________。

解析:

弃耕后的农田由于失去了人为的干扰和管理,原有的植物和土壤环境发生变化,为新的生物群落的形成提供了条件。这种演替起始于原有土壤条件的基础上,因此属于次生演替。

17、按照丹麦植物学家瑙基耶尔的生活型分类方法,马铃薯属于________植物。

解析:

瑙基耶尔的生活型分类方法是根据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生长位置和形态来分类的。马铃薯的芽在地下生长,因此按照瑙基耶尔的生活型分类方法,马铃薯属于地下芽(或隐芽)植物。

18、光照强度达到________时,C1植物的光合速率将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大。

解析:

当光照强度达到光饱和点时,C1植物的光合速率将不再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增大。这是因为光饱和点是植物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所需的最小光照强度,超过这个强度,光合速率不再增加。

19、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等是种群的数量特征。种群的年龄结构有3种类型,分别是增长型、稳定型和________。

解析:

种群的年龄结构有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增长型意味着种群中年轻个体数量较多,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会不断增加;稳定型意味着种群中各年龄阶段的个体数量比例适中,种群数量保持稳定;衰退型意味着种群中年轻个体数量较少,老年个体数量较多,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数量会逐渐减少。因此,题目所空缺的答案应为衰退型。

20、氟利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引起________层的破坏,导致地球上紫外线辐射增强。

解析:

氟利昂等物质的过量排放会导致臭氧层的破坏,进而使地球上的紫外线辐射增强。臭氧层是大气层中能够吸收大部分紫外线的部分,保护人类和其他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因此,氟利昂等物质的排放对臭氧层构成了严重威胁。

三、判断题

21、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是生态学。(  )

A 正确

B 错误

解析:

生态学研究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包括生物如何适应环境、环境如何影响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因此,研究生物与其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确实是生态学,故本题判断为错误,答案为B。

22、我国的湿地类型可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种。(  )

A 正确

B 错误

解析:

我国的湿地类型可分为自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种,自然湿地包括沼泽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等,因此原题说法错误,答案为B。

23、野生动物种群最常见的内分布型是均匀型。(  )

A 正确

B 错误

解析:

野生动物种群最常见的内分布型并非均匀型,而是集群分布。集群分布是动植物对生理差异发生反应的结果,同时也受气候和环境的日变化、季节变化、生殖方式和社会行为的影响而形成。因此,本题说法错误,答案为B。

24、食草动物位于捕食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  )

A 正确

B 错误

解析:

食草动物通常位于捕食食物链的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是生产者,如植物,第二营养级是食草动物,第三营养级是食肉动物,如捕食食草动物的猛兽。因此,题目中的说法“食草动物位于捕食食物链的第三营养级”是错误的。

25、与K对策者相比,r对策者繁殖力低。(  )

A 正确

B 错误

解析:

题目中提到“与K对策者相比,r对策者繁殖力低”,但实际上r对策者的繁殖力是高的,与题目描述相反,因此答案为B,表示此说法错误。

26、森林群落的乔木层和灌木层都有各自的优势种。(  )

A 正确

B 错误

解析:

森林群落的乔木层和灌木层都有其特定的物种组成和生态位,其中某些物种在各自层次中占据优势,表现为优势种。因此,该题目陈述是正确的。但题干要求选择错误选项,故应选择B。

27、沙漠植物叶子退化是对干旱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  )

A 正确

B 错误

解析:

沙漠植物叶子退化是对干旱环境长期适应的结果这一说法不完全正确。虽然沙漠植物为了适应干旱环境,通常会减少水分蒸发,减少叶片面积等,表现出叶子退化的情况。但是也有例外,有些沙漠植物拥有特殊的生理机制和结构来适应干旱环境,例如具有厚实的叶片和强大的根系等,并不一定会表现出叶子退化的情况。因此,这一说法具有局限性,正确答案为B。

28、森林生态系统中有捕食食物链。(  )

A 正确

B 错误

解析:

森林生态系统包括多种生物,它们之间存在捕食关系,形成复杂的食物网,而非单一的捕食食物链。因此,描述为“森林生态系统中有捕食食物链”是不准确的,答案为B。

29、生态系统中的生产包括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  )

A 正确

B 错误

解析:

生态系统中的生产包括初级生产,次级生产是指消费者通过捕食关系所获得的能量和物质转化为自身的物质和能量的过程,不属于生产者的生产活动范畴。因此,该说法错误。

30、淡水水域污染后富营养化可导致水华的出现。(  )

A 正确

B 错误

解析:

淡水水域污染后富营养化会导致水中的藻类大量繁殖,进而引发水华现象。因此,该说法正确。但本题是判断题,需要判断该说法是否错误,所以答案是B。

四、简答题

31、生态因子

解析:

生态因子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了生物体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方面受到的所有环境要素的影响。这些环境要素可以是气候、土壤、光照、水分、食物等物理或生物因素。生态因子的变化会对生物体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是生态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

32、种群密度

解析:

种群密度是描述一个种群在特定环境内个体数量的术语。它表示在特定的空间(如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内,种群的个体数量。这是生态学和生物学中的基础概念。

33、丰富度

解析:

丰富度指的是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即群落成员的种类数量。

34、营养级

解析:

营养级是一个生态学的概念,指的是在食物链中,某一特定的生物种所处的位置。这个位置是基于它所吃的食物以及被它吃掉的其他生物种。营养级描述了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和地位。在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通过食物关系形成一条食物链,而营养级就是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35、陆生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特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解析:

陆生动物对水因子的适应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形态结构、行为和生理。在形态结构上,一些陆生动物可能具有减少水分散失的结构,如厚实的皮肤或皮毛。在行为上,一些陆生动物可能通过寻找水源、储存水分、避免干旱环境等行为来适应水因子的变化。在生理上,陆生动物可能具有调节体内水分平衡的机制,如肾脏的排泄功能、渗透调节等。

36、动物由于具有活动能力,其种内关系与植物有很大不同。动物的种内关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解析:

动物的种内关系与植物有很大不同,主要是因为动物具有活动能力。动物的种内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婚配制度:动物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一夫一妻制、多配偶制等,这些不同的婚配制度对种群的繁衍生息有着重要影响。
  2. 领域性和社会等级:动物为了争夺食物、栖息地等资源,会形成一定的领域划分和社会等级,这是动物种内关系的重要表现。
  3. 集群生活:许多动物会选择集群生活,这既可以提高生存机会,又可以降低捕食风险。集群内部的个体之间也会形成一定的关系,如互助、竞争等。

以上要点是动物种内关系的主要表现。

37、简述影响生物群落结构的因素。

解析:

影响生物群落结构的因素包括:

(1)竞争。生物群落内的物种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竞争会限制某些物种的数量和分布,从而影响群落结构。

(2)捕食。捕食者-猎物之间的关系是生物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捕食者会对猎物种群的数量和分布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整个群落的结构。

(3)干扰与空间异质性。自然或人为的干扰可以改变群落的结构,如森林砍伐、火灾等。此外,空间异质性(如地形、土壤类型等)也会对群落结构产生影响。因此,干扰与空间异质性也是影响生物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之一。

38、中国幅员辽阔,植被类型多样。论述中国植被的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

解析:

本题要求论述中国植被的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主要指由于地理纬度、海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导致的植被分布规律。答案从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纬度地带性主要是由于温度带的差异导致的植被分布差异,我国东部由于纬度跨度大,从北到南依次分布着不同类型的森林。经度地带性主要是由于降水量和干湿状况的变化导致的植被分布差异,从东到西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和荒漠。同时,也提到了青藏高原等特定地区的植被分布特征,体现了中国植被分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

创作类型:
原创

本文链接:2022年成人高考(专升本)《生态学基础》真题答案及解析

版权声明:本站点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分享文章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