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础阶段备考《建设工程技术与计量(土木建筑工程)》时,工程地质部分是重点内容之一。第 5 讲聚焦于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这对于工程建设的安全和稳定性至关重要。
一、滑坡的成因
-
地形地貌因素
- 坡度较陡的山坡容易发生滑坡。当山坡的倾斜角度超过一定限度,土体或岩体在重力作用下更容易失去平衡而下滑。
- 地形起伏大、沟谷深切的地区,岩土体完整性遭到破坏,增加了滑坡的可能性。
-
岩土类型
- 松散的粉质黏土、砂土以及破碎的岩石等抗剪强度较低的岩土材料构成的山坡,稳定性较差,易产生滑坡。
-
地质构造
- 断裂构造发育的区域,岩土体完整性差,增加了滑动面形成的机会。
- 软弱地层的存在,如页岩、泥岩等,容易成为滑坡的滑动面。
-
气象因素
- 持续降雨或暴雨会使岩土体含水量增加,重度增大,还可能降低岩土体的抗剪强度,从而引发滑坡。
-
人为因素
- 不合理的开挖坡脚,如在山坡下修建道路、房屋等工程,削弱了山坡的支撑力。
- 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使岩土体失去水的支撑而下滑。
滑坡的防治措施
-
排水工程
- 修建截水沟拦截山坡上方的水流,防止其渗入坡体。
- 在坡脚设置排水沟,及时排出坡体内的地下水。
-
边坡加固
- 采用锚杆、锚索对边坡进行加固,提高岩土体的抗滑力。
- 喷射混凝土或浆砌片石护坡,增加边坡的稳定性。
-
减重
- 清除坡体上的部分土石,减轻下滑力。
-
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
- 种植树木、草皮等植被,增强坡体的抗滑能力。
二、泥石流的成因
-
地形条件
- 狭窄的山谷、陡峭的山坡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和运动。
-
松散物质来源
- 地震、风化作用等产生的大量松散碎屑物,为泥石流提供了物质基础。
-
降水条件
- 暴雨或持续性降雨使岩土体饱和,形成洪流,携带大量松散物质形成泥石流。
-
人为因素
- 不合理的采矿、修路等活动破坏了山体的稳定性,增加了泥石流发生的风险。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
谷坊坝拦截
- 在山谷中修建谷坊坝,拦截泥石流中的固体物质,降低泥石流的流速和流量。
-
植被恢复
- 加强植被保护,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
-
建立预警系统
- 通过监测降雨量、山体位移等参数,及时发出预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总之,在备考过程中,要深入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及防治措施,掌握相关的计算方法和工程实例。多做练习题,加强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为顺利通过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对这一讲内容的系统学习和复习,相信大家在应对相关考试题目时能够更加得心应手,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