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造价管理的备考过程中,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这两个概念常常让考生感到困惑。准确理解它们之间的区别,尤其是从“事前预防”和“事后纠正”的角度去剖析其优缺点和应用场景,对于顺利通过造价工程师考试至关重要。
二、主动控制(事前预防)
- 知识点内容
- 主动控制是一种积极的控制方式。它强调在项目实施之前就采取措施来预防可能出现的问题。例如,在工程造价估算阶段,通过详细的风险评估,识别出可能影响造价的因素,像原材料价格波动风险、施工过程中的工程变更风险等。然后根据这些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如在合同中约定原材料价格调整条款,或者制定严格的工程变更审批流程。
- 它的目标是在问题发生之前就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从而避免或减少损失对造价的影响。
- 优点
- 前瞻性:能够提前预见问题并做好准备。比如在项目规划初期就考虑到土地征用可能遇到的困难,提前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避免后期因土地问题导致工期延误进而增加造价。
- 成本效益高:预防问题的发生往往比事后解决问题花费更少。例如,在建筑设计阶段就优化结构设计,减少不必要的建筑材料浪费,相比于施工过程中发现问题再返工,能够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 有助于项目顺利进行:由于提前解决了许多潜在问题,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干扰因素减少,能够按照计划有序推进,有利于保证项目的质量和工期目标的实现,间接地控制了造价。
- 缺点
- 需要大量前期投入:要进行充分的风险评估、制定完善的计划等都需要投入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例如进行全面的地质勘察以预防基础工程中的意外情况,这增加了前期的费用支出。
- 存在预测不准确的风险:尽管采取了预防措施,但有些情况难以完全准确预测。比如尽管预测了市场材料价格波动,但可能由于突发的国际事件导致价格大幅波动超出预期范围。
- 应用场景
- 适用于项目的决策阶段、设计阶段等前期环节。在这些阶段,很多因素对造价的影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通过主动控制能够从源头上把控造价。例如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的前期规划中,对线路沿线的地质条件、人口分布、经济发展状况等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从而确定合理的线路走向和站点布局,避免后期因不合理规划导致的造价增加。
三、被动控制(事后纠正)
- 知识点内容
- 被动控制是在问题发生之后采取的纠正措施。例如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发现某项工程费用超支,通过分析原因,可能是施工工艺不当或者管理不善造成的,然后采取措施进行调整,如更换施工队伍或者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等。
- 它是一种反应性的控制方式,是对已经出现的偏差进行纠正。
- 优点
- 针对性强:直接针对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比如当发现混凝土浇筑质量不符合要求时,立即采取整改措施,能够快速解决当前的质量问题,避免问题进一步恶化影响造价。
- 有一定的经验积累价值:通过对已发生问题的处理,可以总结经验教训,为后续类似项目提供参考。例如在一个住宅项目中解决了防水工程渗漏的问题后,这些经验可以应用到下一个住宅项目中。
- 缺点
- 滞后性:问题已经发生才采取措施,可能导致损失已经产生且难以完全挽回。例如某建筑工程因为暴雨导致地基被淹,等发现时已经造成了部分基础结构的损坏,修复费用高昂。
- 可能影响项目整体进度: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进行纠正往往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从而可能影响项目的整体进度安排,进而间接影响造价。比如因为某一工序的质量问题返工,可能会导致后续工序无法按时开展。
- 应用场景
- 主要应用于项目的实施阶段和运营阶段。在这些阶段,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计划之外的问题,此时被动控制就发挥作用。例如在商业建筑运营过程中发现空调系统能耗过高,通过检查设备、调整运行参数等方式来降低能耗成本。
四、总结
主动控制和被动控制在造价管理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主动控制虽然有预测不准确和前期投入大的缺点,但它的前瞻性和成本效益高的优点使其在项目前期不可或缺。而被动控制虽然存在滞后性等问题,但在项目实施和运营阶段能够及时解决突发问题并提供经验教训。考生在备考过程中要深刻理解这两种控制方式的特点,准确区分它们的应用场景,并且能够在考试题目中灵活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