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造价工程师的备考中,《案例分析》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其中偏差分析指标在施工中的应用更是关键考点。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当CPI(费用绩效指数)=0.9(表示费用超支)、SPI(进度绩效指数)=1.05(表示进度提前)这种组合情况时,如何制定“优化资源配置”和“控制非关键工作成本”的调整策略。
二、知识点内容及学习方法
(一)偏差分析指标基础
1. CPI(费用绩效指数)
- 计算公式为:CPI = 已完工作预算费用(BCWP)/已完工作实际费用(ACWP)。当CPI = 0.9时,意味着已完工作实际花费的钱比按照预算应该花费的要多。这可能是因为材料价格上涨、人工成本超支或者施工过程中的浪费等原因。
- 学习方法:要牢记公式,并且通过实际的案例题目去理解。比如做一些关于某建筑工程因为某种材料市场波动导致成本变化的小案例,在计算BCWP和ACWP的过程中体会CPI的意义。
2. SPI(进度绩效指数)
- 公式为:SPI = 已完工作预算费用(BCWP)/计划工作预算费用(BCWS)。SPI = 1.05表明项目进展比计划的要快。这可能是由于施工效率高、前期准备工作充分或者采用了新的施工技术等原因。
- 学习方法:结合工程进度网络图来学习。想象一个项目的各个工序,对比实际完成情况和计划完成情况,从而更好地理解SPI的计算结果所代表的意义。
(二)“优化资源配置”策略
1. 人力资源方面
- 如果SPI>1,说明部分工作人员效率高或者工作量分配不均衡。此时可以将一些闲置或者效率稍低的人力资源调配到非关键工作中去。例如,在建筑主体结构施工进度提前的情况下,可以把部分混凝土工人安排到室内装修的前期准备工作中。
- 学习方法:画出人力资源分配的图表,直观地看到不同工作环节人力的供需情况,然后根据SPI的值进行调整模拟。
2. 物力资源方面
- 对于CPI<1的情况,检查物力资源的利用效率。比如如果某种建筑设备的利用率低导致成本超支,可以考虑租赁更合适规模的设备或者优化设备的使用时间安排。
- 学习方法:收集不同类型建筑项目物力资源使用的数据案例,分析其中成本与资源利用的关系。
(三)“控制非关键工作成本”策略
1. 识别非关键工作
- 首先要根据网络计划图确定哪些是非关键工作。虽然这些工作不影响总工期,但如果成本失控也会影响项目的整体效益。
- 学习方法:多做网络计划图的绘制和分析练习,熟练掌握关键线路和非关键工作的判断方法。
2. 成本控制措施
- 对于非关键工作,可以采用严格的成本预算审批制度。例如,设定一个成本上限,任何超出这个上限的费用都需要经过详细审核。同时,可以采用性价比高的材料和工艺,即使稍微降低一点质量标准(在不影响整体项目质量的前提下),也能有效降低成本。
- 学习方法:分析不同非关键工作在不同成本控制措施下的效益变化,从数学和经济角度去理解最佳的成本控制方案。
三、总结
在造价工程师备考过程中,要深入理解偏差分析指标CPI和SPI的含义及其相互关系。当遇到CPI = 0.9、SPI = 1.05这种组合情况时,能够熟练运用“优化资源配置”和“控制非关键工作成本”的策略。通过大量的案例练习、图表分析和数据研究,提高自己在实际案例分析中的应对能力,从而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并且为未来从事造价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