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编辑人: 舍溪插画

calendar2025-07-20

message2

visits52

《二级消防工程师备考之燃烧与火灾考点全解析》

在二级消防工程师的备考过程中,燃烧与火灾相关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板块。

一、燃烧的三要素
1. 可燃物
- 知识点内容: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燃烧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可燃物按其物理状态分为气体可燃物(如氢气、甲烷等)、液体可燃物(如汽油、酒精等)和固体可燃物(如木材、纸张等)。不同的可燃物其燃烧特性有所不同。例如,气体可燃物容易扩散,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液体可燃物常以蒸汽形式存在,其闪点、沸点等参数对燃烧有重要影响;固体可燃物的燃烧往往伴随着分解过程。
- 学习方法:可以通过制作表格的方式,将不同类型的可燃物及其特点进行整理对比。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加深理解,比如厨房中的天然气(气体可燃物)泄漏容易引发爆炸,而衣柜里的衣物(固体可燃物)着火时会有阴燃现象。
2. 助燃物
- 知识点内容:助燃物通常是氧气,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是其他氧化剂,如氯酸钾等。助燃物的存在是燃烧反应能够持续进行的必要条件之一。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为21%,这一比例对于大多数常见可燃物的燃烧是适宜的。当氧气浓度降低时,燃烧可能会减弱甚至熄灭,例如在密闭空间中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就是通过降低氧气浓度来达到灭火目的。
- 学习方法:理解助燃物与燃烧反应的本质联系,通过化学方程式来加深认识。做一些关于不同氧气浓度下可燃物燃烧情况的实验模拟(可以在安全的情况下进行简单的演示实验),或者观看相关的实验视频。
3. 引火源
- 知识点内容:引火源是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能源)。常见的引火源包括明火(如打火机火焰、蜡烛火焰等)、高温物体(如炽热的铁块、加热后的电热丝等)、电火花(如电器开关产生的电火花、静电放电产生的火花等)、雷击等。引火源的能量大小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发燃烧反应,这个能量阈值被称为引燃能。
- 学习方法:收集生活中常见的引火源案例进行分析,比如为什么在加油站要禁止使用手机(防止静电产生电火花引发火灾)。还可以通过一些科普视频了解不同引火源的能量产生机制。

二、火灾发展阶段划分
1. 初起阶段
- 知识点内容:火灾初起阶段是火灾扑救的最佳时期。在这个阶段,火灾通常局限于起火点附近,燃烧面积较小,火势较弱。火焰高度较低,烟雾较少且颜色较淡,温度也相对较低。例如,在办公室中一个小范围的纸张着火,开始时可能只有轻微的冒烟现象。
- 学习方法:观看初期火灾扑救的视频教程,掌握在这个阶段可以采取的灭火措施,如使用灭火器、消火栓等进行扑救。同时,要牢记初起阶段火灾的特征,以便在实际场景中能够准确判断。
2. 发展阶段
- 知识点内容:随着燃烧的进行,火势逐渐扩大,燃烧面积增加,火焰高度升高,烟雾增多且变得浓密,温度也迅速上升。这个阶段可能会出现轰燃现象,即室内火灾由局部燃烧向所有可燃物表面都燃烧的突然转变。例如,在住宅火灾中,当客厅的沙发等易燃物被点燃后,火势会迅速蔓延到周围的家具和装饰材料。
- 学习方法:研究发展阶段火灾的发展规律,分析不同类型建筑(如住宅、商场、工厂等)在发展阶段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来加深理解,比如某商场火灾从一个小店铺蔓延到整个楼层的过程。
3. 猛烈阶段
- 知识点内容:这是火灾发展最强烈的阶段。火焰高度可达数米甚至数十米,燃烧非常剧烈,温度极高,可达到1000℃以上。大量的浓烟和有毒气体产生并迅速扩散,对人员和建筑结构造成严重威胁。在这个阶段,建筑结构可能会因为高温而发生变形、倒塌等危险情况。
- 学习方法:关注猛烈阶段火灾扑救的难点,如高温、浓烟和有毒气体的应对措施。了解消防人员在猛烈火灾中的作战策略,如采用冷却法保护建筑结构、利用排烟设备排出浓烟等。
4. 衰减阶段
- 知识点内容:随着可燃物的减少,火势开始减弱。火焰高度降低,烟雾减少,温度也随之下降。在这个阶段,火灾仍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可能会有复燃的情况。
- 学习方法:掌握在衰减阶段对火灾进行监控和防止复燃的方法,如持续观察火场情况、对燃烧过的区域进行检查等。
5. 熄灭阶段
- 知识点内容:当所有的可燃物都被燃烧殆尽或者被有效扑灭后,火灾进入熄灭阶段。此时,火场需要进行清理和安全检查,以确保没有残留的火灾隐患。
- 学习方法:了解熄灭阶段后的工作流程,如对火灾现场进行勘查以确定起火原因等。

总之,在备考二级消防工程师关于燃烧与火灾的知识时,要全面掌握燃烧的三要素以及火灾发展阶段的划分,通过多种学习方法加深理解,并且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的案例分析和消防工作中。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

创作类型:
原创

本文链接:《二级消防工程师备考之燃烧与火灾考点全解析》

版权声明:本站点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分享文章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