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考试中,国民收入核算部分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重要考点。其中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这三种核算方法需要我们重点掌握。
一、生产法
1. 核算逻辑
- 生产法是从生产的角度衡量常住单位在核算期内新创造价值的一种方法。简单来说,就是计算各个产业部门的增加值之和。增加值等于总产出减去中间投入。例如,对于制造业企业,它的总产出是其生产的全部产品的价值,中间投入则是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原材料、燃料等的价值。通过计算每个企业的增加值,再将各个产业部门的增加值汇总起来,就得到了用生产法核算的GDP。
2. 学习方法
- 首先要理解各个产业部门的特点。可以通过制作表格的方式,列出不同产业(如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总产出和中间投入的大致范围。然后,多做一些练习题,尤其是涉及到具体数字计算的题目,在练习中加深对生产法核算逻辑的理解。
二、收入法
1. 核算逻辑
- 收入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核算方法。它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四个部分。劳动者报酬是劳动者因从事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生产税净额是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余额;固定资产折旧是为了弥补固定资产在生产过程中的损耗而提取的价值;营业盈余则是企业在扣除了上述各项之后的剩余收益。
2. 学习方法
- 对于收入法的各个组成部分要逐一理解。可以通过实际企业的财务报表或者经济案例来分析每个部分的构成。例如,查看一家上市公司的年报,找出其中关于劳动者报酬、折旧等相关数据,并分析它们是如何计算到企业的增加值中的。同时,要注意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在不同行业中的差异。
三、支出法
1. 核算逻辑
- 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产品和服务的最终去向,包括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三部分。最终消费是指居民和政府的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净出口等于货物和服务出口减去进口。
2. 学习方法
- 构建一个宏观经济模型来理解支出法。比如画一个简单的循环图,展示生产出来的产品和服务是如何被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关注宏观经济数据中的消费数据、投资数据和进出口数据,并且分析这些数据的变化对GDP的影响。同时,要注意区分最终消费和中间消费,这也是易错点之一。
四、易错点总结
1. 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的区分
- 中间产品是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产品,它的价值已经包含在最终产品的价值中。例如,面粉厂生产的面粉,如果被面包厂用来制作面包,那么面粉就是中间产品;而面包厂生产出来卖给消费者的面包就是最终产品。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实际的产品生产链条来加深理解,并且在做一些涉及GDP计算的题目时,要仔细判断产品属于中间产品还是最终产品,避免重复计算。
在中级经济师的备考过程中,对于国内生产总值(GDP)这三种核算方法,我们要深入理解其核算逻辑,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并且注意易错点,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准确作答相关题目。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