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编辑人: 浅唱

calendar2025-07-25

message2

visits55

强化阶段第3-4个月:经济学基础重难点突破——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支出法、收入法)公式推导

在初级经济师的备考过程中,经济学基础是一个重要的部分,而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更是其中的重难点。本文将重点围绕支出法和收入法的公式推导进行讲解,帮助考生在强化阶段的第3-4个月里突破这一难点。

一、国民收入核算概述

国民收入核算是指以国民经济或社会再生产为对象的宏观核算。它以一定经济理论为指导,综合应用统计核算、会计核算、业务核算,从实物资产、金融资产、物质产品和劳务等各个角度,以各种流量和存量的形式,对能反映整个国民经济状况的各种重要总量指标及其组成部分作系统的测定,来描述一国(或地区)国民经济的联系和结构的全貌。

二、支出法公式推导

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的角度衡量核算期内商品和服务的最终去向,包括最终消费支出、资本形成总额和净出口三部分。其公式为:GDP = C + I + G + (X - M)。

  1. 最终消费支出(C):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我们可以将其拆分为居民消费支出和政府消费支出两部分进行推导。

  2. 资本形成总额(I):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减去处置的固定资产加存货的变动价值,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两部分。这部分可以通过对各类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变动情况进行统计得出。

  3. 净出口(X - M):指出口与进口的差额。出口表示本国生产的商品和服务被国外购买,进口则表示本国购买了外国生产的商品和服务。通过统计出口和进口数据,可以计算出净出口。

将以上三部分相加,即可得到支出法下的GDP公式。

三、收入法公式推导

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收入的角度,根据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应得的收入份额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向政府支付的份额的角度来反映最终成果的一种计算方法。其公式为:GDP = 劳动者报酬 + 生产税净额 + 固定资产折旧 + 营业盈余。

  1. 劳动者报酬:指劳动者从事生产活动所应得的全部报酬。这部分可以通过对各类企业支付的工资、奖金、津贴等进行统计得出。

  2. 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去生产补贴后的余额。生产税指政府对生产单位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生产补贴与生产税相反,是政府对生产单位的单方面转移支付。通过统计生产税和生产补贴数据,可以计算出生产税净额。

  3. 固定资产折旧: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这部分可以通过对各类企业的固定资产折旧情况进行统计得出。

  4. 营业盈余:指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这部分反映了企业的盈利情况。

将以上四部分相加,即可得到收入法下的GDP公式。

四、总结与建议

通过以上讲解,我们可以看出支出法和收入法在国民收入核算中的重要性和应用方法。在备考过程中,考生需要重点掌握这两种方法的公式推导过程及其应用场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建议考生采取以下措施:

  1. 多做练习题:通过大量的练习题来加深对公式推导过程的理解和记忆。

  2. 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来了解支出法和收入法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和局限性。

  3. 及时复习和总结:定期复习所学知识,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质量。

希望本文能对大家在初级经济师备考过程中有所帮助!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

创作类型:
原创

本文链接:强化阶段第3-4个月:经济学基础重难点突破——国民收入核算方法(支出法、收入法)公式推导

版权声明:本站点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分享文章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