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级经济师的备考过程中,统计数据质量是一个重要的考点,特别是数据误差来源及控制方法体系构建这一内容。
一、数据误差来源的分类
1. 登记性误差
- 知识点内容:
- 登记性误差是指调查过程中由于调查者或被调查者的人为因素所造成的误差。产生登记性误差的原因主要有:计量错误、记录错误、计算错误、抄录错误、汇总错误、有意虚报或瞒报调查数据等。例如,在进行企业生产数据统计时,如果统计人员看错了仪表读数,这就是计量错误导致的登记性误差;而企业为了获取某些政策优惠故意少报产量,就属于有意瞒报的调查数据这种登记性误差。
- 学习方法:
- 对于登记性误差,要理解每个产生原因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通过实际案例来加深记忆,比如收集一些统计工作中的真实失误案例进行分析。同时,自己尝试去总结不同行业可能出现的登记性误差类型,这样能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2. 代表性误差
- 知识点内容:
- 代表性误差主要是指在用样本数据进行推断总体时所产生的误差。它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样本不能完全代表总体。比如在进行全国居民消费水平调查时,如果只抽取了高收入地区的居民作为样本,那么得到的样本数据就不能很好地代表全国居民的消费水平,从而产生代表性误差。
- 学习方法:
- 要掌握代表性误差产生的条件,即样本的选取方式不合理等情况。可以通过画图或者简单的数学计算来理解样本与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导致误差的产生。多做一些关于样本推断总体的练习题,从实践中加深对代表性误差的认识。
二、控制方法体系的构建
1. 逻辑检查
- 知识点内容:
- 逻辑检查是一种基本的误差控制手段。它是在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中,根据数据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进行检查。例如,在统计企业的销售额和销售量时,销售额应该等于销售量乘以单价,如果出现两者计算结果不相符的情况,就说明存在数据错误。
- 学习方法:
- 熟悉不同类型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比如在经济数据中,产量、成本、利润之间的关系等。可以通过做一些逻辑检查的专项练习题,提高自己发现逻辑错误的能力。
2. 抽样设计
- 知识点内容:
- 合理的抽样设计可以有效减少代表性误差。这包括确定合适的抽样方法(如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等)和样本容量。分层抽样就是将总体按照某些特征分成不同的层,然后从各层中独立地抽取样本,这样可以保证样本更具代表性。例如,在调查一个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时,可以按照职业、年龄等因素进行分层抽样。
- 学习方法:
- 深入理解各种抽样方法的特点和适用场景。可以通过实际操作一些简单的抽样模拟实验,来感受不同抽样方法对结果的影响。同时,学习如何根据总体的特征和研究目的来确定样本容量。
3. 现场核查
- 知识点内容:
- 现场核查是指到数据产生的源头进行实地检查和核实。比如在企业统计生产数据时,调查人员可以到车间查看生产设备的运行记录、工人的出勤情况等,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 学习方法:
- 关注现场核查的具体流程和要点。可以结合一些实际的核查案例进行分析,了解在现场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总之,在备考中级经济师关于统计数据质量中的数据误差来源及控制方法体系构建这一内容时,要全面理解误差来源的分类,并且熟练掌握各种控制方法的原理和应用,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准确作答相关题目。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