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编辑人: 未来可期

calendar2025-07-20

message4

visits97

《涉税服务实务税务争议解决:复议与诉讼衔接全解析》

在涉税服务实务的备考冲刺阶段,税务争议解决中的复议与诉讼衔接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一、复议前置与选择复议的情形
1. 复议前置(如征税行为)
- 知识点内容:征税行为包括确认纳税主体、征税对象、征税范围、减税、免税、退税、抵扣税款、适用税率、计税依据、纳税环节、纳税期限、纳税地点和税款征收方式等具体行政行为,以及征收税款、加收滞纳金,扣缴义务人、受税务机关委托的单位和个人作出的代扣代缴、代收代缴、代征行为等。对于这些征税行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必须先向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才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 学习方法:首先要牢记征税行为的各种类型,可以通过制作表格的方式,将不同的征税行为进行分类整理。然后结合实际案例去理解为什么要对这些行为设置复议前置,比如在确认纳税主体的争议中,税务机关拥有专业知识和大量的税务数据,先通过复议可以充分利用行政机关内部的纠错机制,提高效率。
2. 选择复议(如处罚、保全措施)
- 知识点内容:行政处罚(如罚款、没收财物和违法所得、停止出口退税权等)、税收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等行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可以选择先复议再诉讼,也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诉讼。
- 学习方法:对比复议前置的情形,分析选择复议的原因。对于处罚行为,由于其对纳税人的权益影响较大且较为直观,给予纳税人直接诉讼的权利可以更好地保护其合法权益。可以通过做一些选择题来强化对不同情形下选择权的记忆。

二、复议申请期限、诉讼时效及举证责任分配
1. 复议申请期限
- 知识点内容:一般情况下,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应当自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60日的除外。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
- 学习方法:记住60日这个关键数字,并且要注意特殊情况,如不可抗力等会导致申请期限的顺延。可以通过记忆口诀“六十日为主,特殊情况除”来加强记忆。
2. 诉讼时效
- 知识点内容:如果选择直接诉讼,诉讼时效一般为3个月(行政诉讼法规定),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作出行政行为之日起算。如果经过复议再诉讼,自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学习方法:制作时间轴来直观地表示从知道行政行为到申请复议、提起诉讼的时间顺序和时长,多做一些关于时间计算的练习题。
3. 举证责任分配
- 知识点内容:在行政复议中,被申请人对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在行政诉讼中,被告(通常是税务机关)对作出的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但是原告也有一定的举证责任,例如证明自己的起诉符合法定条件等。
- 学习方法:理解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需要遵循法定程序和依据法律规定,所以由其承担主要举证责任。可以通过案例分析来明确在不同情况下原告和被告的举证范围。

三、救济途径流程图及案例分析
1. 救济途径流程图
- 绘制一个简单的流程图,从纳税人发现税务争议开始,分别列出复议前置情形和选择复议情形下的不同走向,包括向哪里申请复议(一般是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税务机关的上级机关或者同级人民政府)、复议的受理、审查过程,以及如果对复议结果不服如何提起诉讼等环节。
2. 案例分析
- 例如,某企业被税务机关处以罚款,企业认为该罚款不合理。如果企业选择先复议再诉讼的途径,它需要在知道罚款决定之日起60日内向作出罚款决定的税务机关的上级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在复议过程中,税务机关要对作出罚款决定的依据进行举证。如果企业对复议结果仍然不服,那么自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15日内要向法院提起诉讼。通过这样的案例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整个救济途径的实际操作。

总之,在涉税服务实务的备考中,要深入理解税务争议解决中复议与诉讼衔接的各个知识点,通过多种学习方法进行强化记忆,并结合案例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准确作答。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

创作类型:
原创

本文链接:《涉税服务实务税务争议解决:复议与诉讼衔接全解析》

版权声明:本站点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分享文章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