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中级会计实务的备考中,所得税这一板块一直是重点和难点。特别是计算暂时性差异(应纳税/可抵扣),以及掌握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确认和所得税费用计量等内容,对于考生来说至关重要。在2025年3 - 6月的基础阶段,我们有必要深入地学习这些知识点。
二、暂时性差异的计算
(一)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1. 知识点内容
- 应纳税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应税金额的暂时性差异。例如,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像固定资产,企业按照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而税法按照直线法计提折旧。假设某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100万元(按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后的结果),计税基础为80万元(按直线法计提折旧后的结果),这就产生了20万元的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 其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会计和税法在确认收入、费用等方面的时间不同或者计量方法不同。
2. 学习方法
- 理解概念是关键。要通过具体的例子来深入体会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的形成过程。多做一些类似的练习题,熟练掌握不同资产、负债在何种情况下会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例如对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当期末公允价值高于其计税基础时就会产生应纳税暂时性差异。
(二)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1. 知识点内容
- 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指在确定未来收回资产或清偿负债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将导致产生可抵扣金额的暂时性差异。比如预提产品质量保证费用,会计上按照预计负债的确认原则提前计提了费用,而税法在实际发生时才允许扣除。如果企业计提了10万元的产品质量保证费用,此时会计上的预计负债账面价值为10万元,计税基础为0(因为税法不允许预先扣除),就产生了10万元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 像无形资产的研发支出加计扣除等情况也会产生可抵扣暂时性差异。
2. 学习方法
- 对比学习。将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进行对比,找出它们在形成原因、计算方法等方面的异同点。同时,关注税法的最新政策,因为税法政策的调整会影响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计算。例如,一些税收优惠政策的出台可能会改变某些费用的扣除方式,从而影响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的产生。
三、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的确认
(一)递延所得税资产
1. 知识点内容
- 当存在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时,满足一定条件下就可以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这个条件包括未来有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来抵扣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例如,企业预计在未来几年内业务会不断拓展,有足够的利润,那么对于已经产生的可抵扣暂时性差异就可以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 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计量是按照可抵扣暂时性差异乘以适用的所得税税率计算。
2. 学习方法
- 要学会评估企业未来的盈利状况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确认的影响。可以通过分析企业的经营计划、市场前景等因素来判断。在做题时,要仔细分析题目中给出的关于企业未来应纳税所得额的信息是否足以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
(二)递延所得税负债
1. 知识点内容
- 对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在满足一定条件下需要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一般情况下,只要产生了应纳税暂时性差异,就应该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除非存在特殊情况(如某些免税合并等复杂业务)。递延所得税负债的计量也是按照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乘以适用的所得税税率。
2. 学习方法
- 特殊情况要重点关注。例如在企业合并中,涉及到同一控制下和非同一控制下的不同处理方式。要牢记特殊业务下递延所得税负债确认的规则,并且通过做案例分析题来加深理解。
四、所得税费用的计量
- 知识点内容
- 所得税费用包括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当期所得税是根据企业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乘以适用税率计算得出的。递延所得税则是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的净额。例如,当期应纳税所得额为50万元,适用税率为25%,当期所得税为12.5万元;如果当期确认了5万元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和3万元的递延所得税负债(净额为2万元),那么所得税费用就是12.5+2 = 14.5万元。
- 学习方法
- 构建计算框架。将当期所得税和递延所得税的计算步骤清晰地列出来,在做练习题时按照这个框架进行计算。同时,要注意调整事项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如会计政策变更等。
五、结论
在中级会计实务的基础阶段备考中,对于所得税这一板块中的暂时性差异计算、递延所得税资产/负债确认以及所得税费用计量等内容,需要考生们认真理解概念,多做练习题,并且关注税法相关政策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在后续的备考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这部分知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