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述
在税务师备考中,财务与会计的资产核算部分是一个重点内容,尤其是以工业企业为例进行跨章节的综合考查。这其中涉及到固定资产从初始计量到处置的整个流程,对每个环节的准确把握至关重要。
二、固定资产初始计量(含增值税处理)
- 知识点内容
- 对于工业企业外购设备,在初始计量时,设备的入账价值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除可抵扣的增值税进项税额外)、使固定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运输费、装卸费、安装费和专业人员服务费等。如果是2009年1月1日以后购入的固定资产,增值税进项税额可以抵扣,不计入固定资产成本;而在此之前购入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要计入固定资产成本。
- 例如,某企业2024年1月购入一台设备,价款为100万元,增值税进项税额为13万元,运输费2万元(取得合法发票且可抵扣增值税部分已单独核算),装卸费1万元。则该设备的入账价值为100 + 2+1 = 103万元。
- 学习方法
- 要牢记不同时间点增值税的处理方式,通过做一些简单的计算练习题来加深印象。同时,对于固定资产入账价值的构成要素,可以通过列表对比的方式进行记忆,比如将各项费用单独列出,然后分析哪些计入成本,哪些不计入。
三、后续计量(折旧方法选择)
- 知识点内容
- 折旧方法有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年限平均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应计折旧额均衡地分摊到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内的一种方法,公式为年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 - 预计净残值)/预计使用年限;双倍余额递减法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的情况下,根据每期期初固定资产原价减去累计折旧后的金额和双倍的直线法折旧率计算固定资产折旧的一种方法,前期折旧率高,后期低;年数总和法是以固定资产的原价减去预计净残值后的净额为基数,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
- 企业应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使用情况选择合适的折旧方法。比如对于使用强度比较均匀的设备,年限平均法可能比较合适;而对于更新换代较快的电子设备,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可能更能反映其价值损耗情况。
- 学习方法
- 理解每种折旧方法的计算原理,通过大量的实例计算来熟练掌握。可以自己绘制表格,分别用不同方法计算同一固定资产在不同年度的折旧额,对比结果,加深理解。同时,关注企业在税务筹划中对折旧方法选择的影响。
四、减值计提
- 知识点内容
- 当固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时,应计提减值准备。可收回金额为固定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固定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中的较高者。减值准备的计提会减少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并且一旦计提,在以后期间不得转回。
- 例如,某设备账面价值为80万元,其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为70万元,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现值为75万元,则应计提减值准备10万元(80 - 75)。
- 学习方法
- 掌握可收回金额的计算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准确判断何时需要计提减值准备。多做一些涉及减值准备的综合性练习题,包括与其他会计处理相结合的题目。
五、处置损益计算
- 知识点内容
- 固定资产处置时的损益计算公式为:处置损益=处置价款-(固定资产账面价值+相关税费)。在计算时要注意将之前计提的折旧、减值准备等都考虑在内。
- 比如某设备原值100万元,已计提折旧40万元,减值准备10万元,处置价款为50万元,相关税费2万元,则处置损益=50-(100 - 40 - 10+2)= - 2万元。
- 学习方法
- 理清处置过程中的各项金额关系,通过实际的案例进行反复练习。同时,注意会计分录的编制,处置时的分录为借:固定资产清理、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减值准备;贷:固定资产,然后根据实际收到的处置价款和发生的相关税费编制相应的分录。
六、全流程分录及报表列示
- 知识点内容
- 在整个固定资产从购入到处置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有对应的会计分录。例如购入时借:固定资产、应交税费 - 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贷:银行存款等。计提折旧时借:制造费用等(根据设备用途确定);贷:累计折旧。计提减值准备时借:资产减值损失;贷: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处置时按上述提到的分录。在报表列示方面,固定资产净值(原值 - 累计折旧 - 减值准备)要在资产负债表中正确反映。
- 学习方法
- 熟练背诵每个环节的分录,并且通过编制简单的资产负债表来理解报表列示的要求。
七、总结
在税务师备考中,财务与会计的资产核算全流程需要我们全面掌握各个环节的知识点,包括初始计量、后续计量、减值计提、处置损益计算以及相关的会计分录和报表列示。通过理解知识点内涵、多做练习题、对比不同情况进行学习,能够更好地应对考试中的跨章节综合考查。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