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工作实务的备考过程中,介入的分类与行动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一、介入的分类
1. 直接介入
- 含义:直接介入是指社会工作者直接与服务对象进行互动,针对服务对象的问题采取直接的干预措施。例如,在帮助一位失业者重新就业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直接为他提供就业信息,联系面试机会,并且给予面试技巧方面的指导。
- 学习方法:理解直接介入强调的是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一对一的互动关系。可以通过实际案例来加深认识,收集一些社区工作者帮助居民解决生活问题的案例,分析其中哪些属于直接介入的范畴。
2. 间接介入
- 含义:间接介入则是社会工作者通过介入服务对象以外的系统来间接影响服务对象。比如,社会工作者发现社区内某儿童经常受到家庭暴力,他会通过与儿童所在学校沟通,让学校给予该儿童更多的关注和保护;或者向社区居委会反映情况,促使居委会对施暴家庭进行监督和教育。
- 学习方法:明确间接介入涉及到改变服务对象周围的环境系统。绘制思维导图是个不错的方法,将间接介入可能涉及到的各种系统(如家庭、学校、社区组织等)列出来,然后分析在这些系统中可以采取的干预措施。
二、具体的介入行动
1. 危机干预
- 知识点内容:危机干预是在服务对象面临紧急情况,如突发重大疾病、遭遇自然灾害等危机事件时采取的介入行动。它的目标是稳定服务对象的情绪,帮助他们应对危机,并且在危机过后能够恢复正常生活。例如,在发生地震后,社会工作者第一时间到达灾区,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安抚,分发紧急救援物资等。
- 学习方法:要牢记危机干预的步骤,一般包括评估危机、制定计划、实施干预和评估干预效果等。可以通过模拟危机场景来进行练习,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
2. 资源整合
- 知识点内容:资源整合是指社会工作者将各种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以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这些资源包括人力资源(如志愿者)、物力资源(如救助物资)和财力资源(如慈善捐款)等。比如,为了帮助贫困山区的儿童改善学习条件,社会工作者整合了社会上的捐款购买学习用品,组织志愿者到山区支教等。
- 学习方法:学会分析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需要哪些资源,并且掌握寻找和整合资源的途径。可以做一些资源整合的案例分析题,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备考社会工作实务中关于介入的分类与行动这一知识点时,要深入理解每个概念的含义,掌握不同介入方式的适用场景,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法进行巩固,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准确作答相关题目。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