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是社会工作实务中的重要内容,在助理社会工作者备考过程中,需要全面深入地掌握相关知识点。
一、社会救助的主要内容
1. 最低生活保障
- 这是为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居民提供的基本生活物质帮助。其目的在于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例如,在计算家庭收入时,要明确哪些收入属于应计入的项目,像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等都是常见的应计入部分。而一些临时性的救济金等可能属于不计入项目。
- 学习方法:要牢记最低生活保障的标准计算方式,多做一些相关的案例题。比如给出一个家庭的收入构成情况,计算其是否符合低保标准。同时,关注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政策的调整动态,因为不同地区的标准会有所差异。
2. 特困人员供养
- 主要针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的老年人、残疾人以及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供养内容包括基本生活条件、照料服务、疾病治疗等方面。
- 学习方法:对于特困人员的认定条件要清晰掌握,可以通过制作表格对比正常居民和特困人员在各个认定条件上的区别。了解供养的具体内容时,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记忆,如某特困老人在敬老院的生活就是特困人员供养的体现。
二、社会救助的工作程序
1. 申请
- 由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或其代理人向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书面申请。申请时要如实提供家庭收入状况、财产状况等相关证明材料。
- 学习方法:熟悉申请材料的种类和内容要求,模拟填写申请表,加深对申请流程的理解。同时,要注意特殊情况,如因特殊原因无法书面申请的,可以口头申请,由工作人员记录在案。
2. 审核
-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对申请材料进行初审,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等方式核实情况。然后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进行审批。
- 学习方法:重点掌握审核的方式和需要核实的重点内容。对于入户调查,要知道调查人员的工作规范和可能遇到的情况处理方法。例如遇到申请人不配合的情况该如何解决等。
3. 发放
- 经审批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按照规定的方式和时间发放救助资金或物资。一般是通过银行代发或者现金发放等形式。
- 学习方法:了解发放的时间周期规定,以及发放过程中的监督机制。可以通过分析一些发放违规案例来加深对正确发放流程的认识。
总之,在备考社会救助这一板块时,要全面掌握其内容和程序的知识点,并且多做练习,关注实际案例和政策动态,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应对自如。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