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述
在社会工作者备考过程中,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相关的政策知识是一个重要的部分。这不仅涉及到对特定群体权益保障的理解,也关乎社会公平与就业政策的实施等多方面的知识体系。
二、征收对象
1. 知识点内容
-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对象主要是未按规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这里的机关包括各级党政机关等;团体涵盖各类社会团体组织;企业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在范围内;事业单位例如公立学校、医院等;民办非企业单位像各类民办的养老院、幼儿园等也包含其中。
- 对于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到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1.5%比例的就需要缴纳保障金。这个1.5%的比例是政策规定的硬性标准,是衡量单位是否需要缴纳的重要依据。
2. 学习方法
- 要牢记征收对象的类型,可以通过制作表格的方式进行记忆。将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分别列出,然后在下面标注各自包含的具体实例,这样有助于加深印象。
- 对于1.5%这个比例数字,要理解其背后的意义。可以与一些实际例子相结合,比如假设一个企业有100名在职职工,那么按照比例就应该安排1.5名残疾人在职,由于人数不能为小数,所以实际至少要安排2名残疾人就业才符合要求。
三、减免政策
1. 知识点内容
- 减免政策有多种情况。比如,如果单位已经按照规定比例安排了足够的残疾人就业,就可以减免保障金的缴纳。还有一些特殊情况,例如对于小微企业,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可能有优惠或者减免措施。另外,对于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部分地区会有奖励性减免或者其他优惠政策。
- 部分地区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残疾人就业的实际情况,会出台一些临时性的减免政策,以鼓励企业更多地吸纳残疾人就业。
2. 学习方法
- 关注各地的政策文件,因为不同地区的减免政策可能存在差异。可以通过查询当地政府的官方网站进行收集整理。
- 对减免政策进行分类整理,例如按照企业规模、行业类型等进行分类,这样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各种减免政策的适用范围。
四、计算公式
1. 知识点内容
- 应缴金额 = 上年在职职工人数×1.5% - 已安排残疾人数×平均工资。这个公式中,上年在职职工人数是计算的基础数据之一,需要准确统计。已安排残疾人数同样要精确统计,并且要按照规定的残疾等级认定标准来确定。平均工资则是按照单位上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计算。
2. 学习方法
- 多做练习题,通过实际的计算案例来掌握公式的运用。可以从简单的数字开始练习,逐渐增加难度。
- 理解公式中每个数据的来源和意义,这样在计算过程中才能准确无误地代入数据。
五、总结
在社会工作者备考中,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的征收对象、减免政策和计算公式等方面的知识需要全面掌握。通过理解知识点内容,运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制作表格、多做练习题、关注官方文件等,能够更好地应对考试中的相关题目,并且也有助于在实际工作中对残疾人就业保障相关事务的处理。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