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工作者的备考过程中,深入理解社会福利理论流派中的不同类型福利是非常关键的部分。其中,剩余性福利(补缺型)与制度性福利(普遍型)的政策实践差异更是不容忽视的知识点。
一、剩余性福利(补缺型)的政策实践特点
1. 目标群体特定
- 剩余性福利主要针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例如贫困家庭、残障人士、失业者等。这些群体在正常的社会经济运行中无法满足自身的基本生活需求。
- 学习方法:记忆常见的弱势群体类型,并且通过实际案例来加深理解。比如关注本地新闻报道中的扶贫救助事件,分析其中涉及到哪些属于剩余性福利范畴的帮扶措施。
2. 资源分配方式
- 它的资源分配是基于需求的评估。只有当个人或家庭被认定为处于困境,缺乏足够的资源来维持基本生活时,才会获得相应的福利支持。
- 学习建议:绘制简单的流程图,展示从需求评估到福利分配的过程。同时,对比不同地区对于同一类弱势群体需求评估标准的异同点,有助于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点。
3. 政府角色的有限性
- 在剩余性福利模式下,政府通常扮演着最后保障者的角色。更多的资源整合和社会救助工作可能依赖于社会组织、慈善机构以及家庭自身的互助。
- 复习要点:研究一些以社会组织为主导的扶贫项目或者救助活动,了解政府在其中起到的引导、监督和支持的作用。
二、制度性福利(普遍型)的政策实践特点
1. 普惠性原则
- 制度性福利面向全体社会成员,不论其收入水平、社会地位等因素如何。例如,全民医疗保险、义务教育等福利项目。
- 学习技巧:收集不同国家的全民福利政策资料,对比分析它们在实施过程中的共性和差异。比如对比我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年龄、教育资源分配等方面的情况。
2. 资源分配的普遍性
- 这种福利模式下的资源分配是按照既定的标准和规则进行的,与个体的特定需求关系不大。只要符合享受福利的条件(如达到法定入学年龄就可享受义务教育),就能够得到相应的福利。
- 复习思路:列出一些常见的制度性福利项目,详细阐述它们的分配标准和覆盖范围,并且思考这种分配方式对社会公平性的影响。
3. 政府主导性强
- 政府在制度性福利政策的制定、实施和监督方面起着主导作用。需要投入大量的财政资金,并且要进行有效的管理来确保福利的有效供给。
- 学习方法:关注政府部门发布的关于福利政策执行情况的报告,分析其中提到的政策执行难点和解决措施。
三、两者的政策实践差异对比
1. 保障范围的差异
- 剩余性福利侧重于对少数困难群体的救助,保障范围相对较窄;而制度性福利覆盖全体社会成员,范围广泛。
- 复习提示:可以通过制作表格的形式,直观地列出两者在保障范围上的不同之处,并且补充一些实际的例子。
2. 资源分配依据的差异
- 如前面所述,剩余性福利依据需求评估分配资源,制度性福利依据既定标准分配。
- 学习重点:分析在不同分配依据下可能出现的优缺点,以及如何在实际政策中进行权衡。
3. 对社会公平性的影响差异
- 剩余性福利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市场失灵的一种补救措施,有助于缓解社会贫富差距;制度性福利则更强调机会均等和社会整体的公平发展。
- 复习方向:结合具体的社会现象,阐述这两种福利模式是如何分别影响社会公平性的,并且思考如何在现实社会中更好地协调两者的关系。
总之,在备考的最后18天里,考生要深入理解剩余性福利与制度性福利的政策实践差异,通过对知识点的细致梳理、案例分析和对比研究等方法,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