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工作实务的备考中,基线测量法在效果评估中的操作流程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一、基线测量法的概念
基线测量法是在介入开始时对服务对象的状况进行测量,建立一个基线作为对介入行动效果进行衡量的标准基线,以评估介入前后的变化,以此判断介入目标达到的程度、效果及效率。
二、前测的数据收集
1. 确定测量指标
- 首先要明确想要评估的服务对象的哪些方面。例如,在社区老年人健康促进项目中,可能测量的指标包括老年人的身体机能(如血压、心率等)、心理健康水平(如抑郁量表得分)、生活方式(如每天的运动时长)等。
- 学习方法:仔细研读相关的社会工作案例集,总结不同类型项目中常见的测量指标。同时,参考专业教材中对于各类人群特征和需求的描述,确定合理的测量指标。
2. 选择测量工具
- 根据确定的测量指标选择合适的工具。比如要测量心理健康水平,可以使用老年抑郁量表(GDS)。对于身体机能,可以使用专业的医疗检测设备或者简单的家用测量仪器(如电子血压计)。
- 学习方法:了解不同测量工具的适用范围和优缺点。可以通过在线课程学习专业的测量工具使用方法,也可以向有经验的社工请教。
- 进行前测
- 在服务对象同意的情况下,按照选定的测量工具和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数据收集。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 学习方法:模拟实际的前测场景进行练习。可以自己设定一些数据,然后按照要求进行收集和整理,检查是否存在遗漏或者错误。
三、介入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 保持测量的连贯性
- 在介入期间,要按照一定的时间间隔继续测量相关指标。例如,对于一个为期三个月的心理辅导项目,可能每周都要对服务对象的心理健康指标进行测量。
- 学习方法:制定一个简单的时间表,标记出每个时间段的测量任务,以确保不会遗漏。
2. 记录干预措施
- 同时要详细记录介入过程中采取的措施,因为这些措施会影响服务对象的变化。
- 学习方法:建立专门的记录表格,将每次介入的内容、方式、服务对象的反应等都详细记录下来。
四、后测的数据收集与对比分析
1. 后测数据收集
- 后测的数据收集方法与前测相同,但要确保测量环境和条件尽可能保持一致,以减少误差。
- 学习方法:回顾前测的操作过程,在相同的环境下进行后测,并且再次检查数据的准确性。
2. 对比分析
- 将后测数据与前测数据进行对比。可以通过计算差值、百分比变化等方式来直观地显示服务对象的变化情况。例如,如果前测时老年人的平均抑郁量表得分为15分,后测为10分,那么下降了5分,下降幅度为33.3%。
- 学习方法:掌握基本的数据分析方法,如平均数、标准差等的计算。可以使用Excel等软件进行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绘制简单的图表(如柱状图、折线图)来展示数据的变化趋势。
总之,基线测量法在效果评估中的操作流程涵盖了前测、介入和后测三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关键的操作要点和需要注意的地方。在社会工作实务备考中,要深入理解这些要点,通过不断的练习来掌握这种方法的应用。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