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监理工程师备考的冲刺阶段(第 17 - 22 周),目标控制中的质量缺陷责任认定是一个重要的考点。特别是制定“材料不合格(供货方责任)”“施工工艺不当(承包人责任)”的责任划分流程及索赔依据,需要我们深入理解和掌握。
对于“材料不合格(供货方责任)”,首先要明确材料不合格的判定标准。这包括材料的规格、型号、性能等方面不符合合同约定的要求。比如,合同中规定使用某种强度等级的水泥,而实际供货的水泥强度不达标,就属于材料不合格。
在学习过程中,要重点关注如何收集和保存证据。这可以是材料的检验报告、供应商提供的质量证明文件、现场抽检的记录等。同时,要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合同条款,明确供货方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当出现材料不合格的情况时,责任划分流程通常是:首先由承包方发现并提出,然后通知监理方和供货方。监理方进行现场核查和证据收集,组织相关方进行协商和处理。如果无法达成一致,可以通过仲裁或诉讼解决。
索赔依据方面,主要是依据合同中的相关条款,以及因材料不合格导致的损失计算,包括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
对于“施工工艺不当(承包人责任)”,要清楚施工工艺的标准和要求。不同的工程部位和施工环节都有相应的规范和标准,比如混凝土的浇筑顺序、养护方法等。
学习时,要结合实际案例来理解施工工艺不当可能导致的质量问题,以及如何进行责任认定。责任划分流程与材料不合格类似,但重点在于承包方是否按照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施工。
索赔依据主要是因施工工艺不当造成的返工费用、延误的工期损失等。
总之,在冲刺阶段,要通过做题、总结归纳、结合实际案例等方法,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为顺利通过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