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级经济师的备考过程中,统计基础这一板块是非常重要的部分,而其中的计算题更是需要我们着重掌握的内容,特别是相关系数的计算。
一、知识点内容
相关系数是衡量两个变量之间线性相关程度的统计指标。它的取值范围在 -1到1之间。当相关系数等于1时,表示两个变量完全正线性相关;当相关系数等于 -1时,表示完全负线性相关;而当相关系数为0时,则表示两个变量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其计算公式为:对于样本数据(x1,y1),(x2,y2),…,(xn,yn),相关系数r的计算公式为$$r = \frac{\sum_{i = 1}^{n}(x_{i}-\overline{x})(y_{i}-\overline{y})}{\sqrt{\sum_{i = 1}^{n}(x_{i}-\overline{x})^{2}\sum_{i = 1}^{n}(y_{i}-\overline{y})^{2}}}$$。其中$\overline{x}$是x变量的样本均值,$\overline{y}$是y变量的样本均值。
二、学习方法
- 深入理解概念
- 我们要先从直观上理解什么是线性相关。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身高和体重可能存在一定的线性相关关系,一般来说,身高较高的人体重可能会相对较重,但不是绝对的。这就是相关系数要量化这种关系的一个出发点。
- 可以通过画散点图的方式来辅助理解。将两个变量的数据点绘制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这些点大致分布在一条直线附近,就说明存在线性相关关系,而这条直线的斜率正负就可以初步判断是正相关还是负相关。
- 公式推导与记忆
- 对于计算公式,不要死记硬背。要深入推导公式的由来。可以从协方差的概念开始,因为相关系数实际上是标准化后的协方差。先理解协方差的计算方式$\sum_{i = 1}^{n}(x_{i}-\overline{x})(y_{i}-\overline{y})$是如何衡量两个变量共同变化程度的,然后再看分母部分是如何对这种共同变化程度进行标准化的。
- 在记忆公式时,可以将公式拆分成几个部分,分别记忆分子和分母的计算内容。多做一些简单的数值计算练习,在练习中加深对公式的熟悉程度。
- 真题练习
- 做大量的真题是非常关键的。在真题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类型的相关系数计算题目。有些题目可能会给出完整的表格数据,让你直接套用公式计算;而有些题目可能会先让你进行数据的整理和预处理,比如计算均值等。
- 分析真题的命题逻辑。例如,要注意题目中的数据特点,是否有异常值等情况。如果存在异常值,可能会对相关系数的计算结果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要注意题目要求的精确程度,有时候可能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 总结归纳
- 在做完一定量的题目后,要总结归纳解题的方法和技巧。比如,在计算过程中如何避免计算错误,如何快速准确地找到数据的均值等中间结果。
- 对于容易出错的点要特别标记,如在计算分母部分的平方和时,要确保每个数据都进行了正确的平方运算。
总之,在初级经济师备考中,统计基础的计算题尤其是相关系数计算需要我们从概念理解、公式掌握、真题练习和总结归纳等多方面入手,才能熟练掌握并准确作答。
社群学习 - 组织 “真题解析小组”:每人负责 1 个科目,拆解真题命题逻辑(如统计基础计算题常考 “相关系数计算”)。通过这种方式,大家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共同提高备考效率。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