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中级经济师的备考过程中,经济学中的生产理论和产量关系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边际产量(Marginal Product, MP)与平均产量(Average Product, AP)的关系是核心考点之一。然而,许多考生在记忆这一知识点时容易陷入误区,认为“边际产量递增阶段平均产量必递增”。本文将澄清这一错误观念,并通过详细的解释和实例演示,帮助考生正确理解和掌握MP与AP的动态关系。
二、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的定义
- 边际产量(MP):指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带来的额外产量。
- 平均产量(AP):指每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对应的产量,计算公式为AP=TP/L,其中TP为总产量,L为生产要素投入量。
三、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的关系
- 当MP>AP时,AP递增:这意味着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带来的额外产量高于当前的平均产量,因此平均产量会被拉高。
- 当MP<AP时,AP递减:这意味着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带来的额外产量低于当前的平均产量,因此平均产量会被拉低。
- 当MP=AP时,AP达到最大值:此时增加一单位生产要素投入所带来的额外产量恰好等于当前的平均产量,因此平均产量保持不变。
四、记忆误区规避
许多考生误认为在边际产量递增阶段,平均产量也必然递增。然而,这一观念是错误的。实际上,在边际产量递增阶段,平均产量可能递增、递减或保持不变,具体取决于MP与AP的相对大小。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MP与AP的动态关系,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产量数据表格进行演示。假设生产要素投入量从1逐渐增加到5,对应的总产量和边际产量如下表所示:
生产要素投入量(L) | 总产量(TP) | 边际产量(MP) | 平均产量(AP) |
---|---|---|---|
1 | 10 | 10 | 10 |
2 | 22 | 12 | 11 |
3 | 36 | 14 | 12 |
4 | 50 | 14 | 12.5 |
5 | 62 | 12 | 12.4 |
通过观察上表,我们可以发现:
- 当L=1时,MP=AP=10,AP达到初始值。
- 当L=2,3时,MP>AP,因此AP递增。
- 当L=4时,MP=AP=14,AP达到最大值。
- 当L=5时,MP<AP,因此AP开始递减。
由此可见,在边际产量递增阶段(如L=2,3),平均产量确实递增;但在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后开始递减时(如L=5),平均产量也开始递减。因此,“边际产量递增阶段平均产量必递增”的观念是错误的。
五、结论
正确理解边际产量与平均产量的关系对于中级经济师备考至关重要。通过本文的解释和实例演示,我们澄清了“边际产量递增阶段平均产量必递增”的错误观念,并明确了当MP>AP时AP递增、MP<AP时AP递减的正确关系。希望考生能够牢记这一知识点,并在备考过程中避免陷入记忆误区。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