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税务师备考过程中,财务与会计中的会计要素,尤其是利得与损失的区分,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本文将详细解析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其他综合收益)与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资产处置损益),并解析营业外收入与其他收益的核算范围差异,同时附上相关案例和利润表项目列示,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内容。
一、利得与损失的基本概念
-
利得:利得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之外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利得可以分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
-
损失:损失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之外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损失同样可以分为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损失和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损失。
二、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其他综合收益)
-
定义:其他综合收益是指企业根据企业会计准则规定未在损益中确认的各项利得和损失扣除所得税影响后的净额。这些利得和损失虽然未在当期损益中确认,但会影响所有者权益。
-
常见项目:包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外币财务报表折算差额、现金流量套期工具产生的利得或损失等。
-
学习方法:考生应重点掌握其他综合收益的具体项目及其会计处理方法,理解其与其他综合收益的区别和联系。
三、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资产处置损益)
-
定义:资产处置损益是指企业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非流动资产产生的利得或损失。这些利得或损失在处置当期直接计入损益表。
-
常见项目:包括固定资产处置利得或损失、无形资产处置利得或损失等。
-
学习方法:考生应掌握资产处置损益的会计处理方法,理解其在损益表中的列示方式。
四、营业外收入与其他收益的核算范围差异
-
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收入是指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收入,如政府补助、捐赠收入、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等。
-
其他收益:其他收益是指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相关的、但不宜确认为收入或冲减成本费用的政府补助等。
-
学习方法:考生应理解营业外收入与其他收益的区别,掌握其核算范围和会计处理方法。
五、案例分析
案例1:某企业处置一台闲置设备,取得处置收入50万元,设备账面价值为30万元,相关税费为2万元。
解析:处置利得=处置收入-设备账面价值-相关税费=50-30-2=18万元,该利得应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列示在“资产处置损益”项目中。
案例2:某企业收到政府补助10万元,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研发费用。
解析:该政府补助属于与日常经营活动相关的收益,但不宜确认为收入或冲减成本费用,应计入“其他收益”项目。
六、利润表项目列示
利润表中,利得与损失的列示方式如下:
-
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和损失列示在“资产处置损益”、“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等项目中。
-
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列示在“其他综合收益”项目中。
总结
利得与损失的区分是财务与会计中的重要内容,考生应重点掌握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其他综合收益)与直接计入当期损益的利得(资产处置损益)的区别,理解营业外收入与其他收益的核算范围差异,并通过案例分析和利润表项目列示加深理解。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实践,考生可以更好地应对税务师考试中的相关题目。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