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备考中级经济师的过程中,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许多考生在理解这一概念时,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即认为企业在长期均衡时会停止营业。本文将详细解析这一误解,并说明企业在长期均衡时的真实状态。
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
完全竞争市场是指市场上存在大量买家和卖家,产品同质化程度高,资源可以自由流动的市场。在长期均衡状态下,市场中的每一个企业都无法通过改变产量或价格来增加利润。
常见误区:企业停止营业
许多考生认为,在长期均衡时,企业的经济利润为零,因此会选择停止营业。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我们需要明确以下几点:
1. 经济利润与会计利润
- 会计利润:指企业的总收入减去显性成本(如原材料费、工资等)。
- 经济利润:指企业的总收入减去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如机会成本)。
在长期均衡时,企业的经济利润为零,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的会计利润也为零。企业仍然可以通过生产获得正常利润,即会计利润等于显性成本加上隐性成本。
2. 停止营业点的概念
停止营业点是指企业的总收益刚好等于总可变成本的点。在这一点上,企业如果继续生产,将会亏损更多的可变成本;如果停止生产,只会损失固定成本。因此,企业在停止营业点会选择停产。
3. 长期均衡的条件
在长期均衡时,完全竞争市场满足以下条件:
- 价格等于边际成本(P=MC):企业生产的每一单位产品的价格等于其边际成本。
- 价格等于最低平均长期成本(P=LAC最小值):企业的生产规模调整到使得平均长期成本达到最低点。
企业获得正常利润
在长期均衡时,企业的价格P等于边际成本MC,同时也等于最低平均长期成本LAC的最小值。这意味着企业的总收入刚好覆盖其所有成本,包括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因此,企业获得的是正常利润,而不是零利润。
学习方法建议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知识点,考生可以采取以下学习方法:
- 绘制图表:通过绘制完全竞争市场的供需曲线、边际成本曲线和平均长期成本曲线,直观地理解长期均衡的状态。
- 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企业在不同市场条件下的行为,增强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多做练习:通过做题巩固所学知识,特别是关于长期均衡和企业利润的题目。
总结
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并不意味着企业会停止营业。相反,企业在长期均衡时获得的是正常利润,即会计利润等于显性成本加上隐性成本。理解这一点,有助于考生更好地掌握完全竞争市场的运行机制。
通过本文的解析,希望考生们能够纠正对完全竞争市场长期均衡的误解,并在备考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