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初级经济师的经济学基础备考过程中,市场失灵及其纠正措施是一个重要的考点。理解这部分内容有助于我们深入把握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以及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
二、市场失灵的概念
市场失灵是指市场机制在有些领域不能或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达不到资源有效配置的目的。常见的导致市场失灵的情况包括垄断、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等。
三、垄断与反垄断法(纠正措施)
1. 知识点内容
- 垄断是指一个行业里有且只有一家公司(或卖方)交易产品或者服务。垄断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往往会限制产量,提高价格,这会导致消费者剩余减少,社会福利受损。
- 反垄断法就是为了预防和制止垄断行为,保护市场公平竞争,提高经济运行效率而制定的法律。它主要针对经营者达成垄断协议、经营者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及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等行为进行规制。
2. 学习方法
- 理解垄断形成的原因,如规模经济、政府扶持等因素。可以通过一些实际的案例来加深认识,比如某些公用事业公司在特定区域内形成自然垄断。
- 深入学习反垄断法的具体条款,对于一些关键的概念如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标准要牢记。可以对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反垄断法差异,拓宽知识面。
四、外部性与征税/补贴(纠正措施)
1. 知识点内容
- 外部性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正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
- 对于产生负外部性的企业,政府可以通过征税的方式,使企业的私人成本等于社会成本。例如,对污染企业征收环保税。而对于产生正外部性的企业或个人,政府可以给予补贴,鼓励其增加有益行为。
2. 学习方法
- 掌握不同类型外部性的例子,如教育具有正外部性,因为受教育者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也对社会整体的发展有推动作用;工厂排放污染物则是负外部性的典型。
- 学会分析征税和补贴的数额如何确定,在做练习题时要注重计算部分的练习。
五、公共物品与政府提供(纠正措施)
1. 知识点内容
- 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点。非排他性是指无法排除他人从公共物品的消费中受益;非竞争性是指一个人对公共物品的消费不会减少其他人对该物品的消费。由于公共物品存在“搭便车”问题,市场机制难以有效提供,所以需要政府来提供公共物品,如国防、治安等。
2. 学习方法
- 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性,通过对比来加深记忆。
- 关注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资金来源和提供方式等相关知识。
六、总结
市场失灵的纠正措施是初级经济师经济学基础中的重点内容。通过对垄断、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等方面纠正措施的深入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角色和职能,从而在考试中准确回答相关问题,同时也为我们进一步研究经济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