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高中教师资格备考中的教育知识与能力部分,课程相关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考点。
一、课程类型
1. 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 学科课程是以文化知识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例如,语文、数学、物理等传统学科课程。它的优点在于能系统地传授人类文化遗产,使学生获得系统的知识基础;缺点是可能会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
- 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像学校的社团活动、实践项目等都属于活动课程。其优点是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不足之处是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
- 学习方法:对于这部分知识点,要理解两种课程的本质区别。可以通过列举实例的方式来加深记忆,比如对比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科课程)和语文课本剧表演活动(活动课程)的不同之处。
2. 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 显性课程也叫公开课程,是指在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例如教材、课程表等规定的课程内容。
- 隐性课程也叫潜在课程、隐蔽课程,是指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像校园文化、师生关系等都属于隐性课程。它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 学习方法:要善于观察校园生活中的各种现象。比如观察学校的校训、校园的绿化布局以及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等方面,分析哪些属于显性课程,哪些属于隐性课程。
二、课程设计的原则
- 科学性原则要求课程内容准确无误,符合科学事实。例如在历史课程中,对于历史事件的描述必须基于可靠的历史资料。
- 思想性原则是指课程内容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在物理课上介绍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成就,既能传授科学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 基础性原则强调课程要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像小学数学课程中对基本运算的教授。
- 学习方法:在复习这些原则时,要结合具体的学科课程内容进行分析。可以选取不同学科的一个知识点,阐述它是如何遵循这些原则的。
三、课程设计的模式
- 目标模式强调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和评价教育计划这四个步骤。例如在设计一门英语课程时,首先要明确英语课程要达到的语言能力目标,然后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过程,最后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 过程模式则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教育情境的设计和学生在情境中的探索。比如在科学实验课程中,教师创设实验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索实验结果。
- 学习方法:对比不同模式的特点和应用场景。可以通过制作表格的方式,清晰地列出目标模式和过程模式在各个环节上的差异。
总之,在备考教育知识与能力中的课程部分时,要全面理解课程类型、掌握课程设计的原则和模式,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法加深记忆和理解,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应对自如。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