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师资格考试的冲刺阶段,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动机理论是一个重要的考点。本文将核心观点提炼,并以 “理论提出者 - 核心观点 - 教学应用” 的表格形式呈现,帮助考生快速掌握高频考点。
教育心理学学习动机理论核心观点与教学应用
理论提出者 | 核心观点 | 教学应用 |
---|---|---|
阿特金森(Atkinson) | 成就动机分为两类: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者倾向于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简单或非常困难的任务。 |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动机类型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力求成功者可安排中等难度的任务,避免失败者可安排简单任务以增强自信心。 |
维纳(Weiner) | 归因理论认为,个体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会影响其后续的行为动机。归因可分为内部归因(如能力、努力)和外部归因(如任务难度、运气)。 |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归因,如将成功归因于努力,将失败归因于可控因素(如努力不足),以增强学习动机。 |
马斯洛(Maslow) | 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多层次需要,创造一个安全、支持的学习环境,满足学生的社交和尊重需要,激发其学习动机。 |
赫兹伯格(Herzberg) | 双因素理论认为,工作满意度和工作不满意度的因素是不同的。激励因素(如成就、认可)与工作满意度相关,保健因素(如工资、工作条件)与工作不满意度相关。 | 教师应注重激励因素,如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和认可,提升其学习动机;同时也要注意保健因素,如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
班杜拉(Bandura) | 自我效能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会影响其行为动机。自我效能感受个体过去的成功经验、他人的榜样作用、言语劝说和情绪状态影响。 | 教师应通过设定适度的挑战、提供积极的反馈、树立榜样等方式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激发其学习动机。 |
备考建议
- 理解核心观点:考生应深入理解每个理论的核心观点,掌握其基本概念和逻辑关系。
- 记忆表格:通过表格形式记忆各理论的提出者、核心观点和教学应用,便于快速回顾和答题。
- 结合实例:在理解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增强记忆和应用能力。
- 多做练习:通过做题巩固所学知识,特别是分析题和应用题,提升解题技巧。
总结
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动机理论是教师资格考试的重要内容。通过掌握各理论的核心观点和教学应用,考生可以在考试中灵活运用,提高答题准确率。希望本文能帮助考生在冲刺阶段高效备考,顺利通过考试。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