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执业药师备考的强化阶段(4 - 5个月),药学专业知识二中的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是一个重要的考点。
一、氨基糖苷类耳毒性
1. 机制
- 氨基糖苷类药物主要作用于细菌的核糖体,抑制蛋白质合成从而发挥抗菌作用。但同时,这类药物在内耳的外淋巴液中浓度较高。它们可损害内耳的毛细胞,影响听觉神经的传导功能。例如,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药物可与内耳毛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干扰毛细胞内的正常生理过程,导致细胞损伤和死亡。
2. 学习方法
- 对于其机制的学习,可以通过制作简单的思维导图来梳理。以氨基糖苷类药物为中心节点,分别连接作用靶点(核糖体)、在内耳的分布情况以及最终的耳毒性结果。
- 结合临床案例进行记忆。比如一些长期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治疗感染的患者出现了听力下降的情况,分析其原因就是药物导致的耳毒性。
- 防范措施
- 严格控制用药剂量,按照患者的体重、肾功能等因素精确计算给药量。例如,对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适当减少剂量并延长给药间隔时间。
- 避免与其他有耳毒性的药物联合使用,如呋塞米等利尿剂。
二、四环素类牙齿染色
1. 机制
- 四环素类药物能与牙齿中的钙结合形成一种稳定的复合物。在牙齿发育期间,尤其是儿童时期,这种复合物会沉积在牙本质中,导致牙齿永久性染色。而且这种染色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深。
2. 学习方法
- 可以通过对比不同类型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来加深对四环素类牙齿染色机制的理解。与氨基糖苷类耳毒性机制对比,明确它们作用的靶点和影响的身体部位完全不同。
- 利用图片辅助学习,查看被四环素染色的牙齿的图片,直观感受其严重程度,从而更好地记住这一不良反应。
3. 防范措施
- 儿童应尽量避免使用四环素类药物,尤其是在牙齿发育的关键时期(8岁以下)。如果必须使用,要权衡利弊,并告知家长可能出现的牙齿染色风险。
-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也应谨慎使用四环素类药物,因为药物可能会通过胎盘或乳汁影响胎儿或婴儿的牙齿发育。
在备考过程中,我们要全面掌握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不仅要熟悉常见不良反应的机制,还要牢记防范措施。通过多做练习题,尤其是历年真题,来检验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同时,要关注临床指南的更新,因为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进展,对抗菌药物的使用规范和不良反应的应对措施可能会有所调整。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执业药师考试中顺利通过药学专业知识二这一科目。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