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教师资格备考中,教育心理学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今天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相关知识。
首先,学习的定义是我们要明确的关键内容。学习是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这包含了几层含义,一是行为的改变是由经验引起的,二是这种变化是相对持久的,不是短暂的,三是既包括外显的行为变化,也包括内隐的行为潜能的变化。
接着,我们来看看学习的分类。按照学习结果来分,可以分为言语信息的学习,像记住历史事件、科学概念等;智慧技能的学习,例如解决数学问题的技能;认知策略的学习,即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调节和控制;态度的学习,例如对某种学科或者活动的喜好态度;动作技能的学习,像体育运动技能等。按照学习方式来分,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等。
然后就是各个学习理论流派。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其代表人物华生强调环境对人的塑造作用,“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我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通过强化来塑造行为。对于这一理论的学习,我们要理解各种实验背后的逻辑,并且能够联系实际教学中的奖励和惩罚措施。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则关注学习者内部的心理过程。代表人物布鲁纳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他认为学习是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提倡发现学习。奥苏贝尔提出了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要理解他的先行组织者概念。我们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要多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它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社会互动性和主动建构性。例如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建构主义的体现。我们要学会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自我实现。代表人物罗杰斯主张非指导性教学,让学生自由地探索和学习。在备考中,我们要思考如何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总之,在小学教师资格备考的教育心理学部分,对于学习的相关知识要全面深入地理解,多做练习题,并且尝试将其运用到实际的小学教学场景中,这样才能更好地掌握这部分内容。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