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编辑人: 桃花下浅酌

calendar2025-07-25

message0

visits150

强化备考时期:构建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

在小学教师资格备考中,教学评价是一个重要的考点。特别是在4 - 6月的强化备考时期,深入理解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知道如何构建二者相结合的评价体系非常关键。

一、过程性评价

  1. 特点
  • 全面性: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例如课堂表现方面,它能涵盖学生的参与度,像是否积极回答问题、主动提出疑问、参与小组讨论的热烈程度等。对于作业完成情况,不仅能看到作业的对错,还能注意到书写工整程度、是否按时提交等因素。学习态度更是多方面的,包括学习的积极性、对学习的专注度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努力程度等。
  • 动态性:它不是一次性的评价,而是随着教学进程不断进行的。教师可以在每节课、每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随时观察和记录学生的表现。
  1. 作用
  • 及时反馈:教师可以根据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给予指导。比如如果发现某个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总是沉默寡言,教师就可以了解原因,可能是对知识掌握不牢或者性格内向,然后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 激励学生:当学生知道自己的日常表现都被关注并且会影响评价时,他们会更加注重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1. 评价指标和工具设计
  • 课堂观察记录表:可以设计简单的表格,列项包括学生的姓名、参与课堂提问次数、回答问题的质量(正确、部分正确、错误)、小组合作中的贡献等。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随时填写,这样能直观地反映学生的课堂表现。
  • 学习档案袋:这是收集学生各类学习成果的工具。里面可以放入学生的预习笔记、课堂作业、课后拓展作业、自我评价和同学互评的记录等。通过学习档案袋,教师能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轨迹。

二、终结性评价

  1. 特点
  • 总结性:终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学习阶段结束时进行的,如期末考试或者一个项目结束后的作品展示。它主要关注学生在这个阶段学习成果的整体呈现。
  • 标准化:通常有比较固定的评价标准。例如考试成绩是根据预先设定的分数标准来判定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作品展示也有相应的评价维度,如创新性、完整性、准确性等。
  1. 作用
  • 衡量教学效果:终结性评价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成果以及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掌握情况。如果大部分学生在期末考试中成绩不理想,教师就需要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存在问题。
  • 选拔性:在一些情况下,如升学或者竞赛选拔,终结性评价的结果起到了关键的筛选作用。
  1. 评价指标和工具设计
  • 对于考试成绩,要明确考试的范围、题型分布以及各知识点的占比。在设计试卷时,要保证题目能够全面覆盖教学大纲的内容。
  • 在作品展示方面,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表,包括作品的主题契合度、表现手法、技术运用等方面的分数分配。

三、构建二者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1. 目标导向
  • 要明确教学的总体目标,无论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都要体现在评价体系中。例如,在科学课程中,既要有对学生实验操作技能(过程性评价)的考核,也要有对学生最终实验报告(终结性评价)的评价。
  1. 比重分配
  • 合理确定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一般来说,可以根据学科特点和教学阶段进行调整。比如对于注重实践操作的课程,可以适当提高过程性评价的比重。
  1. 相互补充
  • 过程性评价为终结性评价提供参考依据,终结性评价又能验证过程性评价的有效性。二者相互结合,才能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

在小学教师资格备考中,考生要深入理解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特点、作用以及如何构建二者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准确作答相关题目,并且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

创作类型:
原创

本文链接:强化备考时期:构建过程性与终结性相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

版权声明:本站点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分享文章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