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教师资格备考的教育测量与评价部分,标准化测验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对于考生来说,深入理解其编制步骤和相关质量指标非常关键。
一、标准化测验的编制步骤
(一)准备阶段
1. 确定测验目的
- 明确是为了评估学生的学业成绩、能力水平还是其他特定目标。比如,如果是为了了解学生在数学课程中对某一章节知识的掌握程度,那么测验目的就要围绕这个展开。
- 学习方法:仔细研读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参考以往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记录,与教师同行交流探讨等。
2. 制定双向细目表
- 双向细目表是将测验内容与测验目标相结合的工具。例如,在语文测验中,要考虑到识字、阅读理解、写作等不同的内容板块,以及对应的能力层次,如记忆、理解、应用等。
- 学习方法:先列出所有的测验内容要点,再列出目标层次,然后通过交叉分析确定每个内容要点在不同目标层次上的权重。
(二)编制阶段
1. 命题
- 命题要依据双向细目表进行。题目类型要多样化,包括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等。例如在科学科目中,对于植物的生长过程的考查,可以有选择题考查基本概念,简答题让学生描述生长阶段等。
- 学习方法:参考优秀的教材例题、历年真题,注意语言表述的准确性和简洁性,避免歧义。
2. 组卷
- 按照预定的题型分布、难度比例等进行组卷。比如,一份小学数学试卷,简单题、中等题和难题的比例可以大致为6:3:1。
- 学习方法:利用专门的组卷软件或者在纸上模拟组卷过程,不断调整优化。
(三)实施阶段
1. 施测
- 要选择合适的施测环境,确保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认真作答。例如,安静的教室,充足的光线等。
- 学习方法:了解施测的规范流程,如如何发放试卷、如何处理突发情况等。
2. 评分
- 对于客观题可以采用机器阅卷,主观题则需要制定详细的评分标准。如语文作文的评分,可以从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进行打分。
- 学习方法:参考教育部门发布的评分细则,自己练习评分并与其他人对比,提高评分的准确性。
(四)分析阶段
1. 计算信度
- 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可靠性。例如,同一份试卷对同一批学生进行两次测试,如果两次成绩高度相似,说明信度高。计算方法有重测信度、分半信度等。
- 学习方法:理解不同信度计算方法的原理,通过实例进行计算练习。
2. 计算效度
- 效度是指测验能够准确测量出它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比如,要测量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试卷中的题目确实都是围绕数学运算展开的,就说明效度高。计算方法有内容效度、构想效度等。
- 学习方法:深入研究各种效度的概念内涵,分析实际测验案例中的效度情况。
3. 确定难度
- 难度是指测验题目的难易程度。通常用通过率来表示,如在100名学生中,有60名学生答对某道题,那么这道题的难度就是0.6。
- 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整体水平和教学目标来合理调整题目难度。
4. 衡量区分度
- 区分度是指测验对不同水平学生的区分能力。例如,成绩好的学生和成绩差的学生在某一道有区分度的题目上的得分差异明显。
- 学习方法:通过分析学生的成绩分布数据来评估区分度。
总之,考生需要全面掌握标准化测验的编制步骤和质量指标的相关知识,通过不断学习和练习,深入理解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从而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