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考试的备考过程中,自然地理部分是一个重点内容,它涵盖了地球的运动、大气环流、水循环、地质作用等多个方面的原理,这些知识点相互关联且非常重要。
一、地球的运动
1. 自转
- 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自转,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从北极点上空看呈逆时针旋转,从南极点上空看呈顺时针旋转。自转周期约为24小时,也就是一天。
- 自转的速度分为角速度和线速度。除极点外,全球各地角速度相同,约为15°/小时;线速度则从赤道向两极递减,赤道处最大,约为1670千米/小时。
- 学习方法:可以通过制作地球仪模型,直观地演示地球的自转方向和速度的分布规律。同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昼夜交替、地方时的差异等来加深理解。例如,当北京时间为12点时,位于东八区的其他地区地方时接近12点,而西边的地区地方时就比12点小。
2. 公转
- 地球绕太阳公转,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公转周期约为365天,即一年。
-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一个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在公转过程中,地球存在近日点和远日点,1月初为近日点,7月初为远日点。
- 学习方法:绘制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标注出近日点和远日点的位置以及对应的季节,分析不同季节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变化。利用季节变化的实例,如北半球夏季昼长夜短等,来理解公转的意义。
二、大气环流
1. 三圈环流的形成
- 由于地球表面受热不均,赤道地区受热多,空气上升,在高空向两极方向流动;极地地区受热少,空气下沉,在近地面向赤道方向流动。这样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三圈环流。
- 学习方法:通过观看动画演示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高空气流和近地面气流的运动方向相反的原理。记忆三圈环流中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如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以及对应的信风带、西风带、极地东风带。
2. 季风环流
-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主要原因。在亚洲东部,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冷高压,海洋降温慢,形成低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夏季大陆升温快,形成热低压,海洋升温慢,形成高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 学习方法:结合地图,对比冬季和夏季亚洲东部的气压分布和风向变化。了解季风对当地气候、农业等方面的影响,如我国南方地区夏季风带来丰富降水等。
三、水圈
1. 水循环的类型、环节和意义
- 水循环的类型有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是最重要的类型,它包括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
- 水循环的意义在于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塑造地表形态等。
- 学习方法:绘制水循环示意图,标注出各个环节,并且分析不同类型水循环的区别和联系。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水资源利用情况,如南水北调工程就是人类对地表径流的合理调配,来理解水循环的意义。
四、地质作用
1.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 内力作用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又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水平运动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或海洋,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高低起伏。
- 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作用。它们共同塑造了地表形态。
- 学习方法:观察山脉、峡谷等地形地貌,分析其形成的地质作用。例如,喜马拉雅山脉是由板块挤压形成的内力作用结果,而河流的侵蚀作用可以塑造峡谷等地形。
五、气候形成的因素和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1. 气候形成因素
- 影响气候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纬度位置决定了太阳辐射的强弱;海陆位置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地形对气温和降水有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影响;洋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或降温减湿的作用。
- 学习方法:以具体的气候类型为例进行分析,如温带季风气候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影响。分析不同因素对气候要素(气温、降水等)的影响程度。
2. 自然带分布规律
- 自然带的分布受到气候、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在同一纬度地带,自然带大致相同;而在垂直方向上,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也会发生变化,从而形成垂直自然带谱。
- 学习方法:绘制世界自然带分布图,总结不同纬度和地形的自然带分布特点。例如,赤道附近为热带雨林带,而随着纬度升高,逐渐过渡到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等。
总之,在备考高中地理教师资格考试的自然地理部分时,要全面掌握这些知识点,通过多种学习方法加深理解,并且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和解答相关的问题。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