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教师资格备考的强化阶段第 7 - 8 周,教学设计模板的变式训练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今天我们就以科学课《水的浮力》为例,来详细讲解新授课、复习课和实验课的不同设计框架。
一、新授课
新授课的设计框架通常为“情境导入 - 探究新知 - 巩固练习 - 总结作业”。
情境导入环节,可以通过创设一个与生活紧密相关且能引发学生兴趣的场景,比如展示一些在水中漂浮的物体,如木块、塑料瓶等,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水的浮力。
探究新知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感受水的浮力。例如,让学生将不同的物体放入水中,观察它们的沉浮情况,并记录下来。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如物体的质量、形状、密度等。
巩固练习环节,可以设计一些与生活实际相关的题目,如“为什么有些船能够承载很重的货物?”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和回答,以巩固所学内容。
总结作业部分,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水的浮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同时布置一些拓展性的作业,如让学生回家后观察更多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并记录下来。
二、复习课
复习课的设计框架为“知识梳理 - 专题突破 - 综合训练 - 反思提升”。
知识梳理环节,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包括水的浮力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的实验现象等。
专题突破部分,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混淆和出错的知识点进行重点讲解和突破,比如物体的密度与浮力的关系。
综合训练环节,设计一些综合性的题目,让学生进行练习,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反思提升部分,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的方法和建议。
三、实验课
实验课的设计框架为“明确目标 - 实验演示 - 学生操作 - 数据分析”。
明确目标环节,教师向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实验目的,即探究水的浮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演示环节,教师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实验的过程和现象,了解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学生操作环节,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数据分析环节,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并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总之,在备考过程中,我们要熟练掌握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设计框架,并结合具体的学科知识进行灵活运用。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为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