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会工作实务中,服务计划的制定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为了确保服务计划的有效性和可实施性,社会工作者需要运用科学的目标设定模型。其中,“SMART+”目标设定模型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一模型的核心内容及其在备考中的应用。
什么是“SMART+”目标设定模型?
“SMART+”目标设定模型是在传统的“SMART”模型基础上进行了扩展。“SMART”模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 具体(Specific):目标要明确,不能模糊不清。
- 可衡量(Measurable):目标要有明确的衡量标准。
- 可实现(Achievable):目标要切合实际,能够实现。
- 相关性(Relevant):目标要与整体目标和政策相匹配。
- 时限性(Time-bound):目标要有明确的完成时间。
“SMART+”模型在此基础上增加了两个维度:
- 相关性(与政策匹配):目标要与国家政策和社会需求相匹配,确保目标的合法性和必要性。
- 时限性(分阶段验收):目标要分阶段进行验收,确保每个阶段的进展都能得到及时的监控和调整。
如何运用“SMART+”目标设定模型?
1. 具体(Specific)
在制定服务计划时,目标要具体明确。例如,不是简单地说“提高社区居民的幸福感”,而是具体到“通过组织每月一次的社区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幸福感指数”。
2. 可衡量(Measurable)
目标要有明确的衡量标准。例如,“提高社区居民的幸福感指数”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设定一个具体的幸福指数提升百分比来衡量。
3. 可实现(Achievable)
目标要切合实际,能够实现。例如,如果社区资源有限,就不宜设定过高的活动频率和规模。
4. 相关性(Relevant)
目标要与国家政策和社会需求相匹配。例如,当前国家提倡社区文化建设,那么服务计划的目标就可以围绕这一政策展开。
5. 时限性(Time-bound)
目标要有明确的完成时间。例如,“通过组织每月一次的社区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幸福感指数”可以设定为在半年内完成。
6. 相关性(与政策匹配)
在制定目标时,要确保其与国家政策和社会需求相匹配。例如,当前国家提倡社区文化建设,那么服务计划的目标就可以围绕这一政策展开。
7. 时限性(分阶段验收)
目标要分阶段进行验收。例如,可以设定每季度进行一次阶段性评估,及时调整和优化服务计划。
备考建议
在备考过程中,考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掌握“SMART+”目标设定模型:
- 理论学习:系统学习“SMART+”模型的各个维度及其应用场景。
-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了解如何在具体情境中运用“SMART+”模型。
- 模拟练习:进行模拟练习,尝试自己制定符合“SMART+”模型的服务计划,并进行评估和优化。
总之,“SMART+”目标设定模型是一个非常实用的工具,能够帮助社会工作者制定科学、合理的服务计划。希望本文的介绍能够对大家的备考有所帮助,祝大家备考顺利!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