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教师资格备考的学习动机理论应用这一板块中,归因理论(韦纳三维度六因素)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一、韦纳三维度六因素的基本内容
1. 三个维度
-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内部归因是将行为或事件的原因归结于个体自身的因素,比如能力、努力等;外部归因则是归结于外部环境因素,像运气、任务难度等。
- 稳定归因和非稳定归因:稳定的因素是指不易随时间或情境改变的因素,例如能力是比较稳定的;而非稳定因素容易发生变化,像努力程度就可能时高时低。
- 可控归因和不可控归因:能够被个体控制的因素称为可控归因,如努力是可以由自己调节的;而运气、天赋等是不可控的。
2. 六个因素
- 能力:这是一个人完成任务的基本素质体现。
- 努力:反映个体在学习或活动中的投入程度。
- 任务难度:任务本身的难易程度对结果有影响。
- 运气:偶然的外部因素。
- 身心状态:比如健康状况、情绪状态等。
- 外界环境:例如学习环境的安静与否等。
二、学生不同归因方式对成绩的影响
1. 积极归因 - 归因于“努力”
- 当学生将考试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时,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他们会觉得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回报,从而更有动力继续努力学习。例如,一个小学生在数学考试取得好成绩后,认为是自己这段时间认真做练习题、积极思考的结果,那么他在下次考试前就会更积极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形成良性循环。
2. 消极归因 - 归因于“运气”
- 如果学生把成功归因为运气好,就容易忽视自身在学习过程中的付出和能力的提升。比如同样是数学考试取得好成绩,若认为是运气使然,下次考试可能就不会那么认真准备,因为他们潜意识里觉得结果取决于不可控的运气,而不是自身的努力。
三、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可控的内部归因”的方法
1. 针对学困生的具体策略
- 对于学困生来说,教师给予正确的归因引导尤为重要。例如当学困生在语文考试成绩有所进步时,教师可以说“你这次进步是因为最近学习更认真了”。这样的反馈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并且这种努力是可控的,他们可以继续通过增加学习的认真程度来提高成绩。
- 教师还可以建立一个奖励机制,当学生因为努力而取得成绩时给予表扬和小奖品,强化他们的积极归因意识。
2. 在日常教学中的普遍应用
- 在整个班级教学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归因倾向。无论是在课堂提问后的反馈,还是考试后的成绩分析交流,都要引导学生从努力等可控内部因素去思考成绩的变化。
总之,在小学教师资格备考中,深入理解归因理论(韦纳三维度六因素),并掌握其在学生成绩分析中的运用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