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编辑人: 流年絮语

calendar2025-08-14

message0

visits27

小学教师资格备考:学科知识跨学段衔接之数学“数的认识”

在小学教师资格备考中,学科知识的跨学段衔接是一个重要的部分。以数学中的“数的认识”为例,深入理解不同学段的要求并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非常关键。

一、不同学段“数的认识”知识点的对比
1. 幼儿园阶段 - “20以内数的感知”
- 知识点内容:幼儿主要是通过直观的方式认识20以内的数。比如,通过数小棒、数玩具等实物操作来认识数字1 - 20,初步建立数与物的对应关系。他们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例如在一排小朋友中知道自己的位置是第几个。
- 学习方法:教师可以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像玩数字卡片游戏,把1 - 20的数字卡片打乱,让幼儿们去认读并找到对应的实物数量。也可以组织小组活动,让幼儿们一起数班级里的物品数量。
2. 小学阶段 - “100以内数的运算”
- 知识点内容:小学生要掌握100以内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这包括理解运算的意义,如加法是把两个或多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减法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等。同时还要熟练进行口算和笔算。
- 学习方法:可以利用直观教具如计数器来帮助学生理解数的组成和运算过程。例如在讲解加法时,在计数器上拨出两个数,然后合起来看结果。练习方面,多做一些口算题卡,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和准确性。还可以通过数学故事来讲解运算的原理,如古代的算筹计算故事。
3. 初中阶段 - “有理数概念”
- 知识点内容:有理数包括整数和分数,能够表示为两个整数之比的数。学生要理解有理数的分类,正有理数、负有理数和零;掌握有理数的大小比较规则,如正数大于零,零大于负数等;并且能够进行有理数的四则运算。
- 学习方法:借助数轴这个工具来讲解有理数的概念和大小比较。例如,在数轴上标记出不同的有理数,直观地看到它们的位置关系从而理解大小比较。对于有理数的运算,可以通过对比小学的整数运算来进行教学,让学生发现异同点。

二、递进式教学方案设计
1. 数的意义
- 从幼儿园的实物对应开始,在小学阶段进一步深化为数位的意义,如个位、十位上的数字表示的含义。到初中则上升到有理数在数轴上的位置所代表的意义。
- 教学中可以通过逐步抽象的方式,从简单的实物图到数位表,再到数轴,让学生逐步理解数的不同层次的意义。
2. 数的表示
- 在幼儿园是简单的数字与少量实物的对应表示。小学则要学习用不同的形式表示数,如阿拉伯数字、汉字数字,还有用字母表示数(初步)。初中要掌握有理数的科学记数法等多种表示方法。
- 教师可以设置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去完成这些表示,如让学生用汉字写出一个较大的数,或者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一个很大的有理数。
3. 数的运算
- 幼儿园的简单计数操作是运算的基础。小学的100以内数运算为初中的有理数运算奠定了基础。在初中教学中,强调运算规则的扩展和变化。
- 可以通过复习小学的运算规则,然后逐步引入有理数运算的特殊情况,如异号两数相加等,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

总之,在小学教师资格备考中,关注学科知识跨学段的衔接,能够让我们更好地把握教学的连贯性和递进性,避免教学过程中的重复与断层,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

喵呜刷题:让学习像火箭一样快速,快来微信扫码,体验免费刷题服务,开启你的学习加速器!

创作类型:
原创

本文链接:小学教师资格备考:学科知识跨学段衔接之数学“数的认识”

版权声明:本站点所有文章除特别声明外,均采用 CC BY-NC-SA 4.0 许可协议。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
分享文章
share